欢迎来到男友书库

手机版

男友书库 > 历史军事 > 从粉碎敦刻尔克开始 > 第137章 西线大轰炸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137章 西线大轰炸

    第137章 西线大轰炸
    开两朵,各表一枝。
    就在东线黑海战区的军港大轰炸拉开序幕的同一天,在西线的比利金沿海,德玛尼亚的飞艇部队,以及岸防炮部队,也早就秣马厉兵,准备释放一把憋了好几个月的袭击行动。
    而他们的目标,正是布吉利海峡附近、以及布列颠尼亚本岛东岸几处军港内停泊的舰队。
    因为西线这边的远航轰炸,所需的里程更远、飞行高度也要更高,所以飞艇部队得提前更多时间起飞。
    大部分飞艇,27日午夜之前就起飞了,要在北海上空飞行超过6个小时,然后才能在黎明前抵达布列颠尼亚岛东岸的几处港口。
    这样的长途飞行,需要分出更多的飞艇载重量用于燃料,载弹量也会随之降低。一般东线单程200多公里以内的轰炸,可以分出5吨载重用来运炸弹,而西线的轰炸最多只能装3吨。
    更远的航程,也会带来导航的困难、积累更多的误差,一般飞行几百公里后,偏航至少达数十公里。
    天亮后还要再慢慢找到海港的位置,重新调整航向飞到港口上空。这样就得比东线再额外多浪费半个小时天亮后的宝贵时间,也会给地面的敌人更多反应时间。
    这半个小时可以用来给军舰紧急升锅炉,也可以用于紧急起飞战斗侦察机拦截,也可以用于调整防空炮的部署。
    同样因为航程太远,西线的轰炸做不到东线那样每天两轮的频率,极限也就是每天一轮。如果飞艇维护需要更多时间,甚至得降低到几天一轮。
    所以,西线对海港的飞艇轰炸,效果注定是远弱于东线的。西线只适合进行夜间漫无目标的乱炸,或是干脆只炸城市一级的大型目标,哪怕炸偏了也无所谓。
    但不管怎么说,德玛尼亚上层已经感受到了“飞艇轰炸即将被淘汰”的时代压力,趁着还没淘汰,当然要尽力把余热发挥出来了。
    这次的作战计划,西线的30艘飞艇也被分成了两股。
    一股从本土威廉港起飞,需要飞越700公里的北海,总计飞行时间超过7小时,袭击南苏格兰的罗塞斯港。那里有一部分快速主力舰队停泊。
    另一股从比利金的泽布吕赫起飞,里程约200多公里,到布列颠尼亚岛东岸的哈里奇港,那里有北海巡逻舰队驻扎。
    最后,还有一股刚刚偷偷造好的岸防炮力量,以及临时拉过来的一些列车炮,准备从加莱港以西的格里内海角,隔着海峡炮击38公里外的多佛港,以及毗邻的福克斯通锚地。
    这地方,是海峡舰队的基地之一,虽然平时海峡舰队的主力经常躲在南安普顿或朴茨茅斯,但最近有情报显示,为了提防德玛尼亚海军潜艇部队的进一步海峡渗透,这几天海峡舰队的一部分船又被拉到了多佛附近,重点提防。
    至于“德玛尼亚潜艇近期打算加强渗透海峡”这个消息究竟是怎么传出来的,是不是无电线故意泄密的假情报,那就不重要了。
    而且就算是假情报,也会演得很逼真。德玛尼亚海军的潜艇部队是真的会调到加莱港方向、尝试一下渗透突破、把戏演完全套的。
    毕竟连后世普通的吃鸡玩家都知道,开透视挂的时候要演一演嘛。
    ……
    7月28日清晨5点半,从比利金泽布吕赫港飞艇基地起飞的15艘飞艇,率先抵达了布列颠尼亚岛东岸的哈里奇港。
    选择哈里奇港这个目标,有几个好处,一是航程较近,省油,能相对多装点炸弹,二来距离近了累积的导航误差也小一些,天微微亮后,十几分钟内就能找到目标、并且重新飞临上空开始投弹,让行动的突然性相对拉到最强。
    坏处则是哈里奇港实在没有什么大船,都是些巡洋舰、驱逐舰为主,最大也就是万吨装巡。
    毕竟这是一支负责北海制海权、搜杀德玛尼亚驱逐舰和潜艇的舰队,不是主力决战用的舰队。
    来袭击哈里奇港的飞艇部队成员,也多半来自符滕堡公国和巴登公国。因为占领这片沿海地带的陆军就是德第4集团军、司令是符腾堡大公。
    空袭部队成员也来自同样的公国,就比较好管理磨合一点。
    来自符滕堡公国路德维希堡的胡戈.施佩勒中尉,就是这支飞艇部队的一员,担任l45号飞艇的观测长。
    随着地面渐渐被晨曦照亮,15艘飞艇上的观测手都在睁大眼睛寻找地面目标,几分钟后,胡戈.施佩勒中尉就首先观测并算出了相对偏航。
    “报告艇长!我艇往东北方偏航了,目标港区在我们西南偏西方向,方向243,距离9公里!”
    l45号飞艇的少校艇长立刻举起望远镜、朝着施佩勒中尉报点的方向看去,果然看到了锚地。
    他立刻下令飞艇转向,并且让信号兵打出了“各艇跟随我转向”的战场灯光指令。
    这也是飞艇群作战时,首先有战友发现目标后,打出的最常见指令。可以避免空中发报的繁琐,也免得发报的电波信号被地面敌军截获。
    其余14艘飞艇很快就按照指示飞了过去。
    因为早就知道哈里奇港没有顶级大家伙,飞艇群这次带的也都是500公斤一枚的航弹,免得带2000公斤的杀伤力太冗余、数量又不足。
    对付轻巡,500公斤炸弹足够致命了,面对万吨装巡的话,就算炸不沉也能大残。而驱逐只要挨到,都是直接秒杀的。加上哈里奇港相对较近,每艘飞艇能带8颗500公斤炸弹,以及10颗50公斤校射用的小炸弹。
    仅仅10分钟后,飞艇群就来到了哈里奇港的锚地正上方,大部分军舰果然没来得及升火热锅炉,但少量正处在巡防状态的舰艇,还是用少数几门刚安装不久的舰载防空炮,朝着空中拼命射击。
    布列颠尼亚人的战斗侦察机,也开始起飞。
    新式罗尔斯-罗伊斯飞机引擎的动力,远比东线露沙同行那种粗制滥造的垃圾要强得多,把战斗力一路往上推,极限升限估计能逼近3000米。
    只不过,要想爬升到3000米所需的时间也绝对不短,飞机是越爬升越累的,接近3000米时,哪怕动力加到最大,每秒钟也就再爬升一两米,最后几百米能爬上10分钟。
    “快趁敌人飞机还没爬升上来,赶紧保持3000米高度校射、投弹!一旦敌机达到2500米高度,就立刻爬升!”
    德玛尼亚各飞艇也非常理智,一看敌人的架势,就知道要抓紧时机攻击。
    飞艇群立刻朝着最显眼的万吨装甲巡洋舰停泊区蜂拥而去。在随便撒了几波50公斤的航弹稍稍校准微调后,500公斤的大炸弹就开始雨点般落下。
    ……
    “快点开火!不要让那些飞艇靠近!”
    下方的泊位上,“克雷西级”装甲巡洋舰的剩余全部3艘“酒神号”、“萨特莱杰河号”和“欧律阿勒斯号”,面对迎面扑来的飞艇群,3舰上的全体官兵,都陷入了巨大的恐惧,但又不得不拼死开火。
    作为一款19世纪末建成的老式装甲巡洋舰,“克雷西级”普遍有16年的舰龄,如果单看主炮和副炮的对海火力,这些船相比于其后七八年里建成的其他装甲巡洋舰,倒也没什么落后。
    只是在防空和水下防护方面,这些船实在是垃圾得可以——军舰没有深水炸弹,也没有针对水下攻击部署任何装甲防护,全舰只有3门76毫米炮。所以哪怕仓促改装了火炮仰角,全舰也只有这3门小口径炮可以对空。
    这样的设计,让这种船只能在海面对轰时凑凑数,一旦面对来自空中或水下的威胁,那就是完全无解的。
    去年战争刚爆发一个多月的时候,“克雷西级”的另外3艘、包括首舰“克雷西号”,就在比利金奥斯坦德港外海,被德玛尼亚的u-9号潜艇伏击。
    仅仅1艘潜艇、将其携带的全部6枚鱼雷统统扫射出去,就击中了3艘装甲巡洋舰,将其统统击沉,累计击沉吨数37500吨(“克雷西级”每艘12500吨),堪称海战史上的一大奇迹。
    如今,剩下的三艘巡洋舰,被安置在哈里奇港、作为反制德玛尼亚轻巡在多格尔沙洲附近猎杀行动的后手。
    结果却始终没有等到德系轻巡的冒进,只等到了德系飞艇的临空。
    3舰总共9根76毫米小水管对空乱尿,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最终只能眼睁睁看着50公斤的小炸弹越落越近,砸在甲板上。
    几乎没有甲板装甲的舰体,连50公斤的小地瓜都能砸穿表层甲板,四根大香肠一样杵在甲板上的烟囱,也毫无防护可言,居然被炸歪了一根。
    而随着50公斤炸弹在甲板上炸开,也就意味着500公斤的大炸弹很快就要到了。
    重磅炸弹呼啸着划破长空,从3000多米的高度雨点般往下落,哪怕飞艇已经几乎悬停,依然要平均15颗才能确保直接命中1颗。如果军舰再小一点,那就更难命中了。
    “偏左了!再往右一点点!”l45号飞艇上,观测长胡戈.施佩勒中尉声嘶力竭地大吼着,舵手和其他艇员也卖力地操作着飞艇,试图微调。
    但飞艇的转弯半径很大,在空中是没法侧向微调的,只能在前后方向上微调一些。
    所以飞艇轰炸军舰时,往往航线会跟军舰停泊的角度有一定小夹角。这样只要操作前进或者后退,就可以微调左右了。
    好在飞艇上的操作人员都是精锐,一直都是按照这些战术要点执行的,引擎出力微调后,重磅炸弹终于稳稳落在了“酒神号”的甲板上。
    “飞行轨迹应该和军舰重迭了,赶紧多投几颗!”
    胡戈.施佩勒连忙将观测结果上报给艇长,艇长也当机立断,把所有剩余炸弹一股脑儿丢了下去。
    这种时候,再想着节省炸弹、再去寻找下一个目标、再重新用小炸弹校射,完全就是浪费时间和战机!
    每一艘飞艇,在每一次重磅炸弹空袭的过程中,能瞄一个目标就很满足了,剩下该做的就是趁着找准后能丢多少丢多少。
    至于其他目标,交给其他友军飞艇吧。
    最终,整整3颗500公斤航空炸弹,以200多米每秒的下落速度,狠狠砸穿了“酒神号”的水平装甲。
    总共700公斤的tnt炸药,把军舰的甲板都整个掀飞起来,四根大烟囱彻底被掀到海里。
    船底都被炸开两个大裂口,海水疯狂涌入,立刻让这艘12500吨的装甲巡洋舰坐沉在了泊位上。
    同级的“萨特莱杰河号”和“欧律阿勒斯号”也遭到了其他飞艇的重点照顾,但其他飞艇并没有施佩勒中尉搭乘的这艘这么高精度,最后了3轮6艘飞艇的火力,才把另外这两艘“克雷西级”也都炸沉。
    眼看港口内再无太多高价值目标,飞艇们终于开始对着轻巡和驱逐泊位胡乱泼洒炸弹,也有去炸补给舰和油船的。
    港内其实还有一艘更大型的装甲巡洋舰,是1907年才竣工的“米诺陶级”,也是这支巡洋舰队的旗舰。德系飞艇也试图跟袭击“克雷西级”一样袭击它。
    但“米诺陶级”足足有16门小口径的76毫米炮,而且经过战时紧急改装这些炮都具备了大仰角射击能力。
    16门76炮的火力,都顶得上4个防空炮连了,足足是“克雷西级”的5倍以上!
    在尝试攻击“米诺陶级”的过程中,有2艘飞艇因为攻击方式过于激进,竟被炮弹直接命中,为自己的轻敌付出了代价。
    不过这两艘飞艇倒也没有白死,最后反正都坠落了,压低高度后再投弹,精确命中了“米诺陶号”多枚500公斤炸弹,其中1艘飞艇的残骸还直接砸在了船的甲板上。
    彻底让这艘1万5千吨级、差不多能算“半步前无畏”的“装巡巅峰”,沉入了海底。
    经过了“米诺陶级”的教训,飞艇们也不敢再轻视那些防空火力改造得比较强的新军舰,只专挑防空少的软柿子捏。
    在又炸沉了1艘“查塔姆级”轻巡、2艘驱逐后,飞艇队就赶紧收工。此行总计被击落2艘飞艇,受伤2艘。
    被击落的那些、都是在冒险攻击“米诺陶级”时付出的代价。击伤则是被敌战斗侦察机在最大升限上、以后座机枪朝天仰射的流弹所伤,但伤势都不明显,检修一下还能用。
    ……
    对哈里奇港的轰炸,最终造成了布列颠尼亚人4艘装甲巡洋舰、1艘轻巡、2艘驱逐舰,总计7艘军舰的损失。但因为是港区,船基本上还可以废品回收,人员伤亡也比较少。
    只有胡戈.施佩勒击沉的“酒神号”直接殉爆了、以及那艘“米诺陶级”被多枚重磅炸弹击中,还被飞艇砸了,被氢气囊的余火引燃了全舰大火,这两艘船加起来死了一千多人,其余大部分船员都跑了。
    此番空袭,总计造成布列颠尼亚海军伤亡2100余人,德玛尼亚方面阵亡了32名飞艇艇员。
    同一时刻,派去苏格兰最南面的罗塞斯港(爱丁堡的外港,位于爱丁堡湾的口子附近)执行轰炸任务的那15艘飞艇,战果果然要小得多。
    飞艇航程太远,导致的累积误差太大,最后飞临港口上空时,部分军舰已经警觉起来、可以勉强低速启航了。
    与东线露沙的黑海舰队相比,由此也可以看出布列颠尼亚皇家海军是有东西的。军舰的警觉性很高,罗塞斯港内停泊的军舰,居然还保持着锅炉低压状态,遇袭时不至于完全冷启动。
    飞艇抵达港口上空时,也遭遇了更多的76毫米防空炮,不得不全程高飞投弹,最终的飞艇的损失倒也不大,只被击落了1艘。
    但另有3艘飞艇遭遇了风暴和其他因素导致的机械故障,最终即使勉勉强强飞回来了,也要进行修理,短期内不能再用了。
    轰炸战果方面,15艘飞艇总计投下90枚500公斤航弹,和少数校射炸弹。
    由于罗塞斯港有很多大家伙可以炸,飞艇队倒也没有在小船身上浪费炸弹,所有飞艇分成两队,排着队儿地集中朝两艘无畏舰投弹,连校射都没怎么校射。
    最终,停泊在该港的、目标最为明显的“海王星号”战列舰,遭到10艘飞艇的集中攻击,有60颗500公斤炸弹朝着它丢下。
    而这艘始建于1909年、竣工于1911年的战列舰,因为本身设计就有一些问题,舰体中部两座主炮塔互相背对背放置、夹着主烟囱。
    当时这么设计只是为了尝试让所有主炮都能朝着一侧射击、且射界也比较开阔。
    在“海王星号”之前,其他更早期的布国战列舰,都是做不到全部主炮朝一侧开火的。从“无畏号”到“柏勒洛丰级”再到“圣文森特级”,哪怕也都是装了10门炮,但都得浪费其中2门火炮,单侧只能集中8门齐射。
    而“海王星号”的激进设计,属于典型的“为了火力输出而不顾安全隐患”反面案例。这艘船建成后,皇家海军在演习测试时发现了问题,所以这一级就只造了1艘,后续计划都取消掉了。
    后来皇家海军紧急调整设计,才有了“巨人级”战列舰。“巨人级”比“海王星”最大的改进,就是不再追求5座主炮塔都严格挤在中轴线上,中部的两座能分别朝左右舷稍微错开一点,增加炮塔防护的安装裕量。
    但不管怎么说,“海王星号”这艘试验作还是留了下来,并且在今天的罗塞斯港被飞艇部队逮住了。
    足足60枚500公斤航弹的集中轰炸,最后直接命中了3枚,还有4枚近失弹。
    按说3枚500公斤炸弹,是不足以击沉一艘战列舰的。可其中有1枚刚好炸在了舰体最正中的位置,沿着主烟囱滑落后,刚好炸在2号、3号主炮塔之间的位置。
    这个位置能直接炸毁主烟囱,而且爆破的威力刚好可以炸到两座主炮塔“背靠背”的薄弱后部——而在正常海战中,这个部位是绝对不可能被击中的。
    因为正常海战时,所有的炮塔都要朝向敌舰,只有正面装甲或是侧甲、顶甲有可能中弹,炮塔正后方是绝对不会中弹的。
    可这次的攻击,偏偏来自从天而降的灌顶。一枚500公斤炸弹,就把主烟囱齐根炸断,还炸穿了2/3号炮塔薄弱的背部装甲。
    炮塔内的输弹井隔门倒是关得很死,但仅仅是放在炮塔内部的4枚炮弹殉爆,加上炸弹炸出的纵深缺口,还是撕裂了输弹井侧壁和轮机舱顶盖。
    很快,2号和3号主炮塔下方的弹药库发生殉爆,这两座主炮塔连同主烟囱,一起被炸飞上了天。
    惊天动地的大爆炸,甚至把战列舰旁边的几艘驳船、拖船都炸沉了,也惊呆了罗塞斯港内的全部官兵。
    60枚重磅炸弹,其实真正的致命伤就这1枚,其他都是锦上添或凑数的。
    当“海王星号”沉没的时候,所有飞艇上的官兵都瞬间不约而同地欢呼起来。
    光这1艘战列舰的造价,就抵得上12艘飞艇了。
    而剩余的5艘飞艇上的30枚重磅炸弹,最后陆续落在了港口内另一艘不知是“柏勒洛丰级”还是“圣文森特级”的战列舰附近。
    可惜只有1枚直接命中,炸在了上层建筑最密集的位置,炸塌了后舰桥的瞭望塔和后烟囱,但并没有损伤到舰体主结构。上层建筑的损坏,修个三五个月就又能用了。
    倒是如雨落下的炸弹里,有一些虽然炸歪了没炸到主目标,但却歪打正着,炸中了旁边泊位上的一些小船。
    最终,有2艘小型驱逐舰,因为近失弹在水中爆炸、撕裂了船壳的水下防护,也被这次轰炸波及沉没。
    ……
    28日当天的两场空袭,最终总计击沉皇家海军1艘无畏舰(海王星号)、轻伤1艘无畏舰(事后查明为“圣文森特级”的“科林伍德号”)
    击沉4艘装甲巡洋舰、1艘轻巡洋舰、4艘驱逐舰。
    空袭结束后,表彰立功将士,有好几名军官都得到了拔擢,
    其中击沉“米诺陶级”装甲巡洋舰的官兵,因为在战斗中被击落牺牲了,其中1艘飞艇还撞向了敌舰,所以战死的32名官兵普遍被追授拔擢3级、按拔擢后的待遇标准抚恤其家属。
    活下来的官兵中,胡戈.施佩勒所在的那艘飞艇,也全都升了一级,因为他们独力击沉了1艘老式装甲巡洋舰。
    艇长被晋升为少校,而胡戈.施佩勒也晋升到了上尉,得到了将来独自指挥一艘飞艇的机会。
    而击沉“海王星号”无畏舰的功劳,最后经过评审,判定l54号飞艇的攻击为致命首功,该飞艇上全部官兵也都升了一级。
    这艘飞艇上的瞭望军官、一名出生在威廉港的原炮兵空中观察员,艾尔哈德.米尔希中尉,也晋升为了上尉,也得到了将来独自指挥一艘飞艇的机会。
    胜利返航之后,飞艇队上上下下都得到了丰盛的款待,而飞艇指挥部门则决定:
    明天再执行一场对哈里奇港的轰炸;
    后天则要对哈里奇港、罗塞斯港都进行轰炸。
    一言以蔽之,就是哈里奇港可以每天炸一次、罗塞斯港两天炸一次。
    29日的哈里奇港轰炸依然还算勉强顺利,敌人没有什么反制措施,只是飞艇抵达时,战斗侦察机来得更快了,高炮也愈发严阵以待,提前准备好了一等飞艇靠近就开火。
    港口里的军舰也几乎没有停泊状态的了,哪怕飞艇临时转道去附近的其他港,比如大雅茅斯,也捞不到什么便宜。
    最终只能是用小炸弹胡乱蒙了一圈,又蒙死1艘轻巡洋舰、1艘驱逐舰,然后就返航了。
    而30日的对哈里奇港第3轮轰炸、以及对罗塞斯港的第2次轰炸,效果就很差了。
    对哈里奇港的空袭,仅仅又炸沉了1艘驱逐舰,炸毁数条补给舰、油船。而对罗塞斯港的空袭,倒是对已经受伤正在紧急抢修的“科林伍德号”无畏舰,又补刀了一番,又炸中了2枚500公斤炸弹。
    可惜依然没有炸沉,最多只是让那艘船的维修时间从小半年延长到了大半年、让敌人再多几十万镑修理费成本。
    而之所以说这两次空袭效果很差,原因不仅仅是战果少,更重要的是,敌人的防空抵抗火力也变得愈发凶猛了。
    已经有布列颠尼亚战斗机试图把各种各样的枪械都搬上飞机,竭尽全力对空扫射。
    还有地面的炮兵部队,甚至有紧急改装战舰上的102毫米副炮,用临时手段让副炮的仰角变得更高。
    哪怕这种临时措施很不稳定、开几炮就可能导致副炮损坏、甚至很容易出事故,布列颠尼亚海军炮手们也在所不惜。
    原本最大口径的防空炮,也只是3吋级的76口径,现在突然提升到4吋整的102口径,火炮的最大射高自然会进一步提升。这时候,3000多米乃至4000米的飞行高度,也不一定够用了。
    在布列颠尼亚人不惜损坏了数十门102副炮的情况下,这种对空射击又打下来2艘飞艇。
    更要命的是,30号当天,死守罗塞斯港的战斗侦察机群,终于误打误撞摸索出了一种新的防空弹药。
    有一些战斗机把白磷弹和其他各种弹药的枪械搬上了飞机,作战时如同死马当活马医一般,变着法把所有类型的子弹都拼命朝飞艇泼洒——
    或许有人会觉得诧异,“白磷弹”这种弹药怎么随随便便就能拿得出来?但事实上这一点都不奇怪,因为“白磷弹”是一种早就有的弹药,已经存在了200多年了。
    历史上用白磷弹打飞艇这种操作,并不是一种“产品”的发明,而只能算是一种“使用方法”的发明,也就是把一种早就存在的东西,用于一种新的用途、以收获意想不到的奇效。
    之前不是没有白磷弹,只是没人想到用白磷弹去打飞艇。
    现在布列颠尼亚人已经被逼急了,什么手段都往上怼,误打误撞试错成功,也并不奇怪。本来很多用法创新都是被敌人的持续单方面吊打逼出来的。
    布列颠尼亚人这几天都快抓狂了,不但全体飞行员和防空炮手各种发掘群众智慧、头脑风暴。
    就连罗尔斯-罗伊斯公司的工程师,都临时教了飞行员们一些危险的、让飞机引擎过载以获得最高爬升效果的小窍门,就是为了让飞机开火时飞得尽可能高。
    最后在种种组合努力尝试下,终于有1艘飞艇在轰炸时被飞机射出的白磷弹击中,化作一团火球坠落在北海上。
    截止到7月30日,大轰炸收尾时,29/30这两天的轰炸,仅仅总计炸掉1艘轻巡、2艘驱逐舰、若干补给船、加重了“科林伍德号”的伤势。
    却累计付出了损失4艘飞艇的代价,总的来说,这个战果已经不怎么赚了。因为4艘飞艇的造价,就相当于1艘轻巡加2艘驱逐了。
    德玛尼亚军只是额外赚了几艘补给船、油船、以及加重了“科林伍德号”的伤势。
    另外,就是导致敌人自己折损了十几架飞机和几十门防空炮/副炮——而这些损失,并不是飞艇轰炸打出来的,只是布列颠尼亚人自己病笃乱投医,为了加强防空,无所不用其极、自己冒进造成的机械故障和事故损失。
    那些飞机都是为了爬升到能够打到飞艇的高度,自己做激进违规的危险操作,最后自己高空失速坠毁了。
    副炮损坏也都是违规临时改装、超大仰角开炮,最后出了事故。
    仗打到了这一步,当德玛尼亚海军发现布列颠尼亚人已经掌握了“白磷弹可以烧毁飞艇”这一秘密后,再执行飞艇轰炸任务就是找死了。
    所以,一切轰炸行动到此为止,以后所有飞艇都不再执行任何白昼轰炸任务。
    最多只能在最高升限下、执行一些不需要精度要求的夜间轰炸,而且飞行高度绝对不能低于5000米。
    但考虑到夜间轰炸必须炸足够密集的大目标,所以将来最多也只能再炸一阵伦敦核心市区罢了。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