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男友书库

手机版

男友书库 > 奇幻玄幻 > 都重生了谁还追妻啊 > 第115章 读者签售会(求订阅)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115章 读者签售会(求订阅)

    第115章 读者签售会(求订阅)
    刘铭看著村民们兴奋的奔跑回家,各个喜笑顏开的模样,拎著锄头的手忽然就感觉有些刺挠他啪的一下丟掉锄头,看向村支书问道:“二舅,我那六亩地能卖多少钱?”
    村支书露出“孺子可教”的笑容,而后面色一正,说道:“先回去拿地契,在我这里登记,具体能卖多少钱,暂时不能告诉你,但我保证不缺少你一个子儿,领导们可都是跟我打过包票的。”
    刘铭深吸一口气,“確定地卖了,能让我进厂对吧?”
    方忠云严肃道:“这一点绝对不会开玩笑,我和林老板都可以向你保证。”
    林书平也点头道:“我向你保证,只要是愿意继续劳动的村民,都可以到我工厂里上班,我也保证在我工厂上班的工人不会低於全市人均工资水平。”
    这句话一出,刘铭便没有再多犹豫,捡起地上的锄头,三步並作两步的往回跑,不一会儿便消失在眾人的视线里。
    而这番对话也是让原本拥有荔枝沟良田,还有些犹豫的村民,瞬间动摇了起来,纷纷都开始打听林老板接下来要在荔枝沟做的事情。
    当得知林老板要在荔枝沟建厂,並且会招聘当地人进厂工作的时候,现场民村全都沸腾。
    相关消息也在接下来这两天,飞速在附近几个村子里传播开来。
    於是东岸村忽然就热闹起来,不少人都知道,广东来的大老板要在荔枝沟买地建厂。
    而且是在荔枝沟路。
    所以,那片被附近几个村吐槽不断的荔枝沟路被无数人提及。
    而周围的那片荒地將要被高价买卖的消息也不脛而走。
    这个消息一出,可把周围几个村子里的乡亲们给惊呆了。
    但凡是本地人,都知道荔枝沟那段路有多么坑坑洼洼,满天飞尘,那可谓是远近闻名的垃圾路。
    可现在竟然有人把这块地当做宝,要大钱买下附近的地皮。
    而且给的价格也足够高。
    荒地每亩补偿四千千,良田每亩补偿六千。
    虽然说其中大多数都是荒地,但全部下来,也是一个不小的数目了。
    这也把包括东岸村周围的许多村子羡慕坏了。
    於是就在登记名册的这两天,整个东岸村的人流量都翻了好几倍。
    隔壁村的村长、村支书都跑过来向大老板苦口婆心的游说,说他们村的地理位置更加优越,民风更加淳朴,甚至愿意以四千块的价格把良田打包出售。
    作为人们眼中的大老板,林书平听到这些消息,心底却並没有太高兴,反而是有苦说不出。
    荔枝沟的一百四十余亩地,他能吃下,前后费不超过一百万。
    只要政府的土地批文下来,他就可以拿著批文向银行贷款。
    但想要拿更多的地,基本上是不可能了。
    除非能为当地带来建厂后的实际效益,不然以方忠云的脾气,是断然不可能继续给土地批文的。
    不过即便只有一百四十四亩地,也足够林书平消化一段时间了。
    这一百四十四亩地中,有九十一亩属於荒地,价值三十六万四千元。
    另外五十三亩则是良田,价值三十一万八千元。
    合计需要费六十八万两千元。
    接下来,林书平在东岸村待了整整两天,他把所有人手里的土地登记在册,然后又跟著方忠云在县里跑批文手续,前后大概用了一周的时间,就把荔枝沟路的一百四十四亩地的批文搞定。
    然后在新的一周,他拿到公司註册手续后,就顺带拿著土地批文,前往了中国银行鹿城分行,
    直接跟银行经理面对面交流,申请贷款,
    “林先生,你说你要贷多少?”
    当银行经理於新亮听到贷款数字后,他的眼皮直跳,甚至汗毛都有些倒竖起来。
    他在银行这块干了近十年,头一次听到这么大的贷款数字,一度不敢相信。
    “我要贷款两百万。”
    林书平把所有的贷款资料都整理好了,现在直接交给於新亮,“麻烦於总审核。”
    “这不是审核不审核的问题,而是贷款两百万的话,我们单位做不了主,要上报省级单位。”
    於新亮接过资料,刚掀开来看了没几眼,眼晴就亮了起来:“您这是打算在东岸村投资建厂?
    “目前是这么个计划。”
    林书平点头道:“这也是经过市政府承认和认可的,鹿城土管局也刚刚下发了土地批文,一共一百四十四亩地,我现在就是想要以这一百四十四亩地做抵押,向贵行贷款。”
    於新亮闻言,翻阅资料的速度明显加快,很快他抬起头来道:“林先生的证件和资料准备都很齐全,不过商业贷款是需要审批时间段,更何况是两百万这么大额的资金。”
    “我明白,不过我想知道最快多长时间能审核完成。”
    “14个工作日。”
    於新亮答道:“如果您提供的证件和资料都真实可靠的话,大概14个工作日就能审批完成。”
    “那好,我就再等两周。”
    林书平点头道:“我想问一下,利息方面是怎么计算的?”
    於新亮笑道:“国家对琼州有各种政策扶持,特別在银行金融政策方面上,更是全力支持,其中,创业贷款和涉农企业贷款,在200万元以內,都可提供免息贷款。”
    他又指了指资料上显示的“大自然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这个称谓,说道:“林先生的公司是初创企业,符合创业贷款要求,除此之外,林先生的企业还是涉农企业,也符合涉农企业贷款要求,
    理论上来说,您可以拿两份政策补贴,即无息贷款四百万,但这是有时间限制的,十年內,您只需要偿还本金,无需支付利息。”
    “当然,无息贷款並不意味著没有其他费用,包括利息和手续费、服务费在內的费用,都是由政府为您买单—”
    隨著於新亮的解释与介绍,林书平嘴角忍不住露出笑容。
    和他所料想的没错,琼州刚建省,国家相关政策扶持,多的可怕。
    这也是为什么琼州淘金热能吸引这么多人南下的原因。
    而他之所以模仿冯仑,在这里创办一家农业发展公司,也是觉得像冯仑这样的人,每一步棋,
    应该都不会毫无意义。
    果不其然,作为中央政策研究小组成员,冯仑对於政策的掌握和洞悉,远超常人。
    所以,哪怕他没有深厚背景,仅凭藉其工作经验累积,也能依靠国家政策撬出来第一桶金。
    “怪不得要以农业发展为名头创办公司——原来秘密在这儿。”
    只要是涉农和初创企业,都能在这个时代大浪潮中分得一杯羹。
    单单无息贷款就能补贴四百万!
    这个政策如果大面积曝光出去,估摸著前来琼州的淘金者会激增无数倍。
    “那我能申请四百万吗?”林书平忍不住问道。
    无息贷款,虽然有年限,但却高达十年,
    这完全能给创业者们时间喘息,林书平並不觉得自己以后还不了这笔钱,最重要的是,它无息啊!
    好政策,不蹭白不蹭!
    於新亮笑道:“当然可以,不过相对来说,难度会大一些,省里的考察也会更严格一些,我个人还是建议林先生申请涉农企业的贷款资格,因为这条赛道目前来说还比较宽,进来的人並不多,
    最重要的是,您已经获得了鹿城市政府的土地批文,这对您申请贷款来说是会更加容易通过。”
    “而如果您要申请创业贷款的话,这无疑会延长您的贷款审批时间。”
    林书平听到这里,再次想到冯仑。
    他觉得以冯仑的习惯和视角,肯定会玩一把大的。
    而且就算创业贷款申请不了,保底也能拿到一个涉农企业贷款,总之是稳赚不赔了。
    於是便说道:“我还是坚持申请四百万,可以吗?”
    “如果林先生坚持,这当然是可以的。”
    “那好,我申请四百万贷款。”
    林书平坚定的说道。
    两百万和四百万对比,差距太大,有了四百万,他能拿更多的地,
    十年无息贷款而已,怕什么?
    五年后,他就会把手里的地全部高位拋售,届时银行贷款一分不欠的还回去,等风头过来,再来琼州继续投资就行。
    这份操作完全复製冯仑,是经过实践操作的,林书平有信心趟过这浑水。
    “行!”
    於新亮有些惊嘆,但还是答应下来,虽然他觉得这个贷款文件根本不可能过审。
    很快,他便让人再次去拿出一些文件合约来,让林书平再一次重复签字。
    第一次他签的是涉农企业贷款。
    这一次他签的是初创企业贷款。
    前者相对容易一些,毕竟各方麵条件都已经很成熟。
    但后者想要申请成功,不说难如登天,但也绝对能筛选掉99%的初创企业。
    並不是说只要创建一家公司,就能空手套白狼似的拿到无息贷款补贴,省里进行的各方面调查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没有让考察团看到公司的潜力和价值,基本上无缘这份贷款补贴。
    林书平其实也並没有太多自信。
    但他觉得,如果不试一试,那岂不是就痛失两百万了?
    如果按照东岸村每亩地的价值来计算,这多出来的两百万贷款,足够他再买下三四百亩地了。
    如果再加上之前的一百四十四亩地,这完全可以建造一个中大型高端小区了。
    当然,傻子才会在这个时候投资盖房。
    五年后的琼州房地產泡沫,不亚於一场地震,凡是涉足房地產的,除了万通六君子等一些背景深厚,提前得到的消息人之外,基本上一个也跑不了,赔个底朝天。
    林书平在银行整整忙了一个下午,待银行下班后才签订完各种手续。
    最后在於新亮的亲自相送下,他笑著挥手,乘车离去。
    接下来半个月时间,林书平的主要工作就是隔三差五跑土管局向方忠云献殷勤。
    其他时间就是偶尔盯一盯公司装修建设。
    让他感到惊讶的是,除了余梓文,以及他招聘的儿名员工在建工之外,房东曹韵也经常会下楼盯梢,並且这位经常穿著枝招展,远超时代。
    那些装修的大老粗们每每看到那娜身姿,光滑的肌肤,基本上都无心工作了。
    但只要被曹韵训两句,各个也都会卖力的干活,表现的非常积极。
    “嘿,这房东可真带劲啊,那小白腿粉嫩粉嫩的,看得人心痒痒。”
    “这跟香港电影里的演员没什么两样吧?真俊!”
    “听说这房东还是一楼久鸿商场的老板娘!这整栋楼都是她的。”
    “这么有钱?”
    “房东小的时候就是咱鹿城人,老曹醋坊知道吧?以前就是他们家的產业,后来全家移民去国外,有二十年了吧?现在老曹他们不知道去哪了,这老曹的闺女单独回来了,盖了这栋大楼,还办了个大商场!”
    “听说是跟外国人离婚后分到的离婚財產,这不得有好几万?”
    装修工人閒暇时也会议论纷纷,声音並不小,偶尔林书平也会听到一些閒言碎语,不过他並没有深入了解。
    只是下意识的会远离房东一些。
    这房东太不拘小节了,经常会主动上前,跟他勾肩搭背。
    左摸摸,右掐掐。
    让他很难受。
    毕竟他一个纯情小处男,老是被奔放的大姐姐挑逗,搞不好就会擦枪走火,败坏门风。
    有好几次他都能看到房东姐姐白皙的脖颈里流下的透明汗水,反正就不擦,就让它们一路往下滑,滑进深沟。
    这特么谁受得了!
    但在鹿城打拼,对於这种地头蛇,他该相处还是要相处。
    毕竟通过曹韵,他也联繫到了另一批装修队,諮询在荔枝沟建厂的细节相关。
    在荔枝沟建厂,是前期必不可少的投入,除了能取得方忠云的信任,让他能继续在鹿城拿地之外,也是为了让失地农民再就业。
    不过有一说一。
    他並不认为那些拿到了赔偿款的人会想来工厂上班。
    因为穷人暴富后,心態基本上都会有一段时间的失衡。
    要知道,哪怕是一亩荒地,也价值四千块钱。
    而每户人家的土地至少有二到六亩地,这些钱足足能造就一个万元户了。
    而这个时代的万元户,却是犹如凤毛麟角。
    至少在十里八村,东岸村那些靠这一次买卖土地而暴富的人,会成为香饶。
    这些人的人生会在收到赔偿款的那一瞬间被改变。
    甚至是像是刘铭那样的大龄光棍,也会被媒人们踩破门槛。
    因此,东岸村卖地的那些人,都盼望著赔偿款早日到付,有些人时常也会到土管所去打听动向。
    林书平偶尔也会碰到这些村民,原本他不太在意,毕竟六十多万,他如果东拼西凑还是能凑出来的,先不说投给万通的那五十万,就只说他投给江潯和郑泽楷的那二十万,时至今日,也大概能凑出这么多钱来了。
    但他不急,方忠云却是急了。
    每次都是让林书平先行垫付一些,毕竟他也看过沪市金融报纸上的那些报导,知道林书平身价破百万,但他却没想到,林书平手里的钱早就投出去了,如今手里堪堪也就十几万块钱留著应急。
    这十几万是可以先行赔付,但却完全不够,
    他就是怕给的少了,村民们会疑心疑鬼,继而会把事情闹大,因此也就暂时把这些应急款压了下来,不到万不得已,他不会提前进行支付。
    他不想因此而產生一些纠葛,哪怕方忠云一再催促下,也依然如此。
    恰好此时,香港那边传来讯息,明窗出版社催稿第二部《明朝那些事儿》,有鑑於销量出奇的好,明报集团甚至想要为林书平举办一场读者签售会。
    於是林书平便决定先以这个由头,出差去香港。
    临走之前,林书平再次拜访方忠云,並拿出了精心准备的几份明报。
    而当得知林书平竟然还是一位作家的时候,方忠云傻眼了,望著手中的几份明报,久久不能平息心中的震盪。
    “《明报》,是金庸办的那个《明报》吧?”
    方忠云低头看著报纸上连载的文章,尤其看到文章作者署名的时候,不时会看一看林书平,眼晴里全都是复杂:“我记得不错,你今年十九岁?”
    “对,十九岁。”
    林书平也没瞒著年龄,儘管他还有六个月才正式满十九岁。
    方忠云摇摇头,似乎有些难以接受,而后仔细看了看报纸上的连载文章,忽然嘆息道:“这文笔之老辣,这思想之深刻,我说实话,我写了这么多年文章,向鹿城晚报投了那多稿子,加起来都不及你这一张报纸有分量。”
    林书平证然:“原来方叔也喜欢写文章。”
    “当然,当年我在西北插队当知青的时候,大队里的黑板报都是我在整理书写,每逢要给家里写信,大队里很多人都愿意拎著各种小零嘴过来托我写,而不是去找老薛。”
    方忠云笑道:“老薛那时候字写的一塌糊涂,跟我完全没法比,当然,现在也是。”
    说起当年下乡的日子,方忠云眼里除了怀念,满满的都是得意。
    林书平恭维了两句后,便谈起正事,先短暂的告別鹿城一段时间,让方忠云帮忙稳住大后方,
    在银行拨款没下来之前,別让村民们闹事。
    “这事儿包在我身上。”
    方忠云拍著胸口道:“你此行放心去香港,记得帮我向金庸要一张签名,我挺喜欢他写的《射鵰英雄传》,不仅是电视剧,还有小说,我曾翻来覆去看过好几遍。”
    “好的。”
    林书平一口答应下来,虽然他也没见过金庸,但都到了明报大厦了,他觉得自己要几本金庸的签名书应该没有什么困难。
    虽然后世金庸被神化,但至少在现在,因为好的作家太多,诸如古龙梁羽生,都是这个时代武侠小说界的名家,这导致金庸的光芒被分散了不少。
    搞定了后方事,林书平也终於放下心去交稿了。
    第二部《明朝那些事儿》在这一两个月的时间里差不多接近尾声,原本他想要在近期邮寄,但明窗出版社来电,说是时间紧迫,务必让他亲自来香港交稿,因为除了交稿外,还要重新签约合约,说是版税上会有所提高。
    当然,最重要的是,明窗出版社要为这位新普名家,举办一场隆重的签售会活动。
    这样的待遇其实在整个香港文坛都不多见,更何况林书平还是一位新人作家,但出版社却认为这是一个巨大的卖点,因为近来《明朝那些事儿》在香港文坛大热,被无数人討论,而明朝朱元璋等一些歷史名人也是头一次在香港有了大范围的討论。
    原本对明朝有偏见有芥蒂,对朱元璋有微辞的香港人,在阅读到《明朝那些事儿》之后,迅速的转变了对明朝和朱元璋的看法。
    而写这本书的作者,文笔之老辣,知识面之丰富,已经算是处於香港文坛顶尖席位。
    所有人都认为作者是一名在业內享有盛誉的文学界泰山北斗,即便不是,最起码也是一位名牌大学歷史系教授。
    在这种种猜测和討论之下,《明朝那些事儿》的热度始终居高不下,甚至有影视製作方想要跟明窗出版社买《明朝那些事儿》的版权,这让包括金庸在內的一眾出版社高层都感到匪夷所思。
    因为《明朝那些事儿》里描述的內容全都是公共版权,作者描述的事件全都是歷史事件,那些故事和人物完全可以免费拿去拍。
    但对方就是一口咬定要买下《明朝那些事儿》的版权,包括书名、作者名等等。
    这种做法很明显,就是看中了小说的热度,为了炒作而炒作。
    好在出版社方面有良知,並没有为之打动,加以婉拒。
    不过,当得知市场上都在猜测“林书平”的身份时,出版社方面认为这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巨大的卖点,因为他们是知道林书平的真实年龄的,於是再三策划和討论后,便决定邀请林书平来香港举办一场读者签售会。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