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4章 十二皇子登基(大结局)
一切从赵明轩死后归咎平静,所有的事情都被宋玉徽妥善处理了。宋玉徽登基后做的第一件事情便是彻查洛家当年的冤案。
朝中大臣之中,不乏有对当年之事深表怀疑之人。
然而当年洛家所犯的案子牵扯到谋逆的大罪,皇帝又生性多疑,谁都不想將自己也搭进去。
如今宋玉徽重拾旧案,一个个反倒是都站了出来。
经歷了一番彻查以后,终於锁定了目標。
宋聿珩这一年来,往返军营,就是在为宋玉安调查方面的旧案。
皇天不负有心人,终於让他们发现了可疑之人,与当年旧案有所牵连之人。
也是那个时候,宋聿珩和沈幼宜商量,是时候將宋玉安送去军营了。
他们真正的目的並不是训练宋玉安,而是为了让宋玉安与那个人接近,调查当年冤案背后的真相。
宋玉安一直都想要为父亲母亲亲自报仇,平反洛家冤案。
所以沈幼宜將这个机会交到了宋玉安手上,让宋玉安亲自去查。
宋玉安与那个人假意接触,亲近,靠著军功一步步往上爬,与那人彻底成了朋友。
那人知晓宋玉安是宋將军之子,却並不知晓宋玉安是洛家遗孤。
一次酒醉以后,將洛家当年的冤案全盘托出,宋玉安借著这个机会让那个人写下了认罪书。
然而一纸认罪书还不够,所以宋玉安並未声张,而那人也未曾想起酒后所做之事。
直到真相彻底浮出水面,宋玉徽派人调查之下,將真凶一个个抓出,在大殿之上惩处了罪魁祸首,为洛家洗清冤屈,还了洛將军清白。
至此,宋玉安的身份也明了了。
谁都没有想到,宋家竟然藏龙臥虎,三个孩子都非宋聿珩所出,身份一个比一个惊人。
宋玉安被册封为从五品定远將军,步了其生父的路,暂留京城,仍然居住在宋家照顾曾祖母秦老夫人。
洛家旧宅被宋玉徽下令重新修葺,而洛家上下都被赐了牌位,供世人供奉。
记住我们101看书网
宋玉笙从姜国赶来,想要看一看亲人。
她一早就收到娘亲的书信,得知娘亲要四处游玩,这次若是不相见,下一次要许久了。
宋玉笙想也没有多想,便向姜王呈了情。
姜王疼惜宋玉笙,自然会答应宋玉笙这一条件,她回大越的路上,依旧有姜鸣护送。
宋玉笙在见到沈幼宜以后失声痛哭,他们有许久没有见过了。
“爹,娘,哥哥们,我们一家又可以做在一起用膳了。”
这对宋玉笙而言,反而是最期盼的。
时局稳定以后,沈幼宜与宋聿珩在府上陪伴了宋玉笙一个多月,这期间,林听晚和安阳都有往来过。
他们知晓沈幼宜要带著宋聿珩游山玩水,特来想送,约定下一个春日见面。
临行前日,沈幼宜与宋聿珩入宫面圣,眾人在御书房谈话。
“皇上,臣女与宋將军今日是过来告別的,山水有相逢,年底前我们儘量赶回来与皇上您吃团圆饭。”
对於宋玉徽而言,他真正的亲人早已经亡故,宋家人便是他的亲人。
他如今黄袍加身,他的书童隨侍他左右。
以宋聿珩为一派的人拥护著他登上了皇位,皇帝禪位,成为了太上皇。
这身黄袍穿上去可就很难脱下来了,儘管这一切都不是宋玉徽自愿的,但他如今既然坐在了这个位置上,便会当一个好皇帝。
他知道娘亲一直以来都想踏遍山河,不拘泥於一处,为了宋家也为了她和林姨娘的生意才一直留在了京城。
如今风波已平,娘亲也该出发了。
他无法跟著娘亲一起游山玩水,宋玉徽心中百感交集,很是失落,但好在宋玉安陪在了他身边。
“那行,我等著娘亲回来。”
宋玉徽没有在沈幼宜面前自称朕,而是向从前一家人在一起一样。
临行时,宋玉笙也要重新回姜国了,她贵为一国的王女,不能够一直待在大越。
“等下一次娘亲回来的时候一定要书信一封送去姜国,我一定还会再来的。”
宋玉笙是最不舍的爹爹和娘亲的,但他们只是短暂的分別,並非长久的分离。
很快他们还会再见面的,想到这里,宋玉笙便没有那么难受了。
“我和你娘亲很快会回来的。”
二人至此带著他们最小的儿子去了大越各个城镇游歷,还不忘记写信给他们的友人和亲人。
游歷到大越边城时,沈幼宜躺在宋聿珩的怀里,享受著如今的静謐美好,这才是她一直以来想要过的日子。
“聿珩,放弃將军之位跟著我全国各地做营生,你可后悔过?”
她那双眼睛早已经说明了答案,如今不过是想挑逗宋聿珩。
宋聿珩默契的配合著沈幼宜:“让夫人养著我,是夫人委屈了,不是我。”
如今三个崽崽都过得很好,宋玉徽统治著大越,颁布新政,整改朝纲,成为大越歷史上最年轻的皇帝。
臣子臣服於他,百姓也因为沈幼宜与宋聿珩此前积累的功德,早就接受了这位明君。
他们又怎会不知先前的君王多么自私贪婪,而如今这位,是太上皇名正言顺的血脉。
百姓只想著將日子过好,並不在意如今的君主是谁,只要能够护住他们,带领他们走向更好,旁的他们並不在意。
宋玉徽也的確是做到了,做到沈幼宜说的那样。
儘管此前,他並不愿意与朝堂扯上关係,后来为了宋家做了官,又为了宋家重拾身份,做了皇帝。
但如今的一切,倒也没有什么不好。
娘亲和爹爹一切安好,便是他最大的期望,他所期所想,都实现了,这便足够了。
大越边城,沈幼宜又买下一块良田,种植草药,林听晚书信过来,说是她生了一个闺女,邀请沈幼宜回京吃席。
沈幼宜直接答应了下来,收拾行李准备带著夫君和儿子回京。
这两年里,他们游走於各地,又开了不少新铺子,也实现了沈幼宜最初的愿望。
“娘亲,爹爹我们接下来去哪里?”
“回京。”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