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服饰的改变
他鬆开手,趴在床上的人过了会儿翻动身体,抬起头时双眼泛红,显然刚哭过,正恨恨地瞪著他。可那眉眼间隱约流露的春意,却让这嗔怒多了几分娇软。
虽硬装出凶巴巴的模样,此刻却像只收了利爪的小猫般乖顺。
房间中陷入了沉默。
“手给我”
“干嘛”
话虽如此,崔然还是把手伸了出去。
蒋心一口咬在他的小臂上,崔然眉头微蹙,却並未作声——刚刚確实有些过分了。
她鬆口后,盯著对方手臂上渐渐泛红的牙印轻笑,隨即站起身,居高临下捏了捏崔然的脸:“小男人,这是老娘盖的章,先收点利息”
说完不等他开口,她直接转身走到门口,拉开门离开了房间。
崔然满脸疑惑地望著她离去的背影,摸了摸自己的脸喃喃自语:“摸脸蛋怎么能知道小不小?”
说著另一只手往襠里摸了摸。
“小吗?感觉还好呀”
另一个房间的赵小刀缩著小脑袋,依靠在门上
“这么饥渴!这才第一天!”
“这就勾搭上了?”
赵小刀本想去找蒋心聊聊天。
这层楼住的除了几个主要演员,就是製片人和导演,而蒋心与她年纪相仿,自然更觉亲近。
刚出房间,走到拐角就看到蒋心戴著口罩鬼鬼祟祟的站在一个房间门口。
然后两人相互开始拥抱进了屋。
赵小刀看到这里,踮起脚走到门口,趴在门口开始偷听。
声音虽然大部分听不清,但仍有断断续续的响动,房倒屋塌,鼓掌声,女方的嘶吼声,还是隱隱约约能听到的。
她也不是小白,从底层摸爬滚打上来的人,哪能听不出这动静背后的意味?
只觉耳尖发烫,心跳骤然加快,双腿竟有些发软。
偷听完半晌,才踮著脚悄悄退回自己房间。
..........
剧组办了场开机仪式。
这玩意本是港台传来的,內地原本没有,时间久了,內地剧组也跟著有样学样
现场摆了供台,摄像机披著红布置於其上,贡品是一头烤乳猪。
《千骨》剧方请来了几位佛门大师,除导演外,所有演员都画好古装妆容、做好髮型,身著印有“千骨”字样的黑色t恤,手持香火,脸色肃穆地围著供桌绕行。
大大师在前方念念有词地走著,崔然、马可、张单峰、唐丽君、林玉芬、赵小刀、李纯等演员依次在后跟隨。
男人在前,女人在后,按咖位顺序排列。
这种事也没人讲男女平等!毕竟大师都说了,男施主在前女施主跟后,大师都请来了,还能跟大师顶嘴不成。
剧组几百號人员,在外面围静悄悄的看著开机法事。
不乏其中的小演员满脸羡慕的看著,他们还不够格。
如果是平常的开机仪式,剧组都会让他们上柱香拜一下。
但是这种盛大的法事,显然轮不到他们这些小演员。
不一会,大师念完经,分作两行站在供桌前,跟在后面的崔然他们依次给摄像机上香。
崔然面色古怪的看了下蒙著红布的摄像机,听著周围的经文声音。
怎么看怎么有点错乱感。
我佛什么时候也管电影了?为啥还有烤乳猪?
法事结束,大师们退离供桌后,导演和製片人才领著全体剧组工作人员,每人手持一炷香,开始拜祭四方。
隨著摄影机红布掀开,开机仪式结束。
剧组正式开拍,林玉纷坐在导演椅子上和美术、灯光说著话,其他剧组人员,如场记、副导演、武术组等开始准备。
演员则是回到了化妆室开始换戏服。
房间不够,主演也没单独配一个房间,基本上两三个人共用。
唐丽君在安排的时候,见赵小刀、蒋心、崔然没啥意见也就放心了。
许多主演对剧组中的待遇十分在意,从衣食住行到各类细节都要求颇高。
稍有不如意便会发脾气。
所谓剧组里的“耍大牌”,大多源於此。
至於是否敬业,那便是另一个层面的话题了
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唐丽君不用她管,她是协调整个剧组的,是控制財务流水用度,协调拍摄资源,直接对投资出品方负责。
一般都是副导演处理,这回牵扯到主演,怕副导演处理不了,就自己过来解释下。
崔然本来就是新人,赵小刀和蒋心都是从剧组底层摸打滚打过来的,性格上也不娇气,一个个表示无所谓。
男主和最大腕的两个演员都这样了,马可、张单峰这些慈问艺人也向副导演表示没事。
化妆间里,崔然正接受服装师的摆弄,头套被带上后挤压著头皮,很闷很热。
他皱了皱眉头,也没说啥,吃这碗饭就要做这工作。
换上仙气飘飘的白色服饰,虽同为白色,却与前世所见截然不同。
衣料上绣著暗纹,皆出自高级女工之手;形制沿用宋代士大夫的山野服,亦是宋代道士的著装风格。
內穿交领长衫,外披鹤氅,整套服饰形制优美,文气中暗合灵动山水之意,比前世那简陋如“丧葬服”的白衣好上太多。
髮型上不再是披头散髮,而是束髮头戴三蕊芙蓉玉冠,横插卯酉簪。
这是崔然爭取来的,他实在是看不上前世丧葬式服化道。
《千骨》剧组中,港台幕后团队占比较大,其创作习惯对仙侠人物形象的塑造有著鲜明印记。
偏爱以披头散髮搭配白衣服来营造“仙气”。
这种审美不仅渗透於仙侠题材,对古装剧的影响亦深,致使內地团队在拍摄同类作品时,也潜移默化地沿用了类似的服化道风格。
值得庆幸的是,后世隨著古装歷史剧对考据的愈发讲究,行业风气逐渐转向严谨,服化道设计也在去同质化与粗糙化的进程中不断改善。
这都是没有考究和文化素养缺失造成的,香港幕后製作团队又都没有文化靠师徒制学习。
港台老一辈导演多从內地移居而去,人文素养积淀深厚,其作品中台词的考究、场景的营造、人物的著装皆颇具底蕴,镜头语言亦充满诗意。
反观港台本土成长的导演,在人文底蕴上则逊色许多。
崔然曾就服化道问题与林玉芬、唐丽君反覆沟通。
起初,二人认为“白衣飘飘+披髮”既符合修仙人物的“仙气”设定,又足够飘逸帅气。
但崔然坚持己见,甚至自掏腰包从片酬中扣除更换服化道的费用,才最终说服对方。
因忌惮他的背景,美术指导与造型指导虽有异议却不敢多言。
毕竟他初进剧组便创下“换掉当红男主、险些连导演和女主一併调整”的惊人战绩,这般手腕早已奠定了他在组內的特殊地位。
在剧组这个“看人下菜碟”的环境里,所谓“欺负新人”“看不起晚辈”的戏码。
在他身上完全没有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