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男友书库

手机版

男友书库 > 历史军事 > 我在现代留过学 > 第1013章 韩绛教弟(2)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1013章 韩绛教弟(2)

    第1013章 韩绛教弟(2)
    “兄长,陛下的意思是?”韩维将自己的情况,介绍完后就问道。
    韩绛的眼睛迷离了一下,然后道:“持国啊……前些时日,吾让持国看的那篇文章,持国可看了?”
    韩维摇头:“蒲传正的歪理邪说,弟不屑一读!”
    “你啊你……”韩绛知道自己弟弟的脾气——清高!
    而且,经常不识时务的清高。
    譬如说,熙宁六年,先帝用吕嘉问的建议,决定罢科配之制,实行免行法,向商贾开征免行钱。
    当时官拜翰林学士承旨的韩维,就是朝中最主要的反对派。
    先帝念及其乃潜邸大臣,又是变法之初,最重要的支持者。
    于是,私下里一次又一次的与之协商。
    但韩维就是不听!
    最后没办法,先帝只好说:既然韩卿如此强烈反对,那么,卿是不是组成一个调查团,去汴京城里调查一下?看看利弊都有哪些啊?
    结果,韩维当场就炸了!
    直接对先帝说——陛下对臣,居然还不如吕嘉问!(吕嘉问是免行法的执行人)
    臣虽然不才,但好歹也是先帝任命,陛下您的潜邸旧臣!
    如今,陛下却让臣去做这样的小事,还让臣去和吕嘉问这样的幸进少年共事!
    这让臣有何面目,出入朝廷?
    乞陛下罢臣之职!
    于是,他居然拉着时任权知开封府孙永,一乞上劄求去。
    先帝快被他给气死了!
    后来韩绛入朝拜相时,先帝还专门为了这个事情和韩绛谈过——韩、孙等学士,常言免行法种种之弊,有害民损公之嫌,朕使学士等详查,呈报利弊,学士却愤而求去!
    此朕之不德,使贤人远离也。
    当时的韩绛能怎么办呢?
    只能脱帽谢罪。
    而从那以后,先帝再也没有诏韩维回朝为官,显然是失望至极。
    当今即位,也没有想过让韩维辅政——这不用想,先帝肯定有过嘱托。
    搞不好,还评价过韩维,且评价很低。
    面对自己这个都七十岁了,还和个孩子一样,执着于君子小人,走不出别人给他画的条条框框的弟弟。
    韩绛没有办法,只能是叹息几声。
    韩维见着哥哥叹气失望的模样,也有些慌了神,连忙道:“兄长勿罪!弟今夜就派人去寻蒲传正的文章来看!”
    韩绛知道的,韩维只是哄他而已。
    就像他上次答应自己,一定好好看蒲宗孟的文章。
    结果呢?
    他挣扎着坐起来,韩维立刻上前,扶着哥哥。
    韩绛坐起来后,伸手从床榻旁拿起了一张已经提前让人誊抄好的纸,递给韩维:“持国,先看吧!”
    韩维下意识的有些嫌弃,不想看。
    没办法,蒲宗孟的名声太臭了。
    在清流中迎风臭十里的那种!
    哪怕现在,汴京人对他改观了。
    可汴京之外,对其依然是抨击为主。
    举凡说起奸相——所有人下意识的第一反应就是蒲宗孟。
    也对亏了蒲宗孟回朝拜相,所以,现在已经几乎没什么人骂王子韶、贾种民、陆佃等人了。
    只能说,一个好的mt,确实很关键。
    不过,最终韩维还是不情不愿的拿起了韩绛递来的文章看了起来。
    《涓涓细流,可以济沧海》
    正是,蒲宗孟开山立派的那篇文章。
    不得不说,蒲宗孟的文章,确实很厉害。
    不愧是濂溪先生的小舅子。
    整篇文章,不过千余字,却是引经据典,从管仲说到陶朱公,从周公讲到孔子。
    每一句都紧扣着儒家的政治正确。
    整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赚钱有理!有钱就是有仁义!有钱就是忠孝!
    为什么?
    因为,一个人有钱,就会雇佣他人,越有钱,雇的人就越多,养活的人也就越多,给朝廷缴的税就越多!
    所以有钱人越多,穷人越少,国家越富。
    所以,只要有钱人拿钱出来投入生产,扩大生产,雇更多的人,缴更多的税。
    那他就是君子!
    就是天下的义士,国家的忠臣,宗族的孝子!
    韩维看完,咽了咽口水,然后看向韩绛,良久悠悠说道:“看来,世人对于蒲传正,多有缪误!”
    “观其文字,虽有所偏颇,但大节未失,大义尚在!”
    这就是很了不得的评价了。
    没办法!
    谁叫他韩维,曾二知颍昌府(许州,元丰三年升格为颍昌府,而韩维是首任颍昌知府,同时韩家在韩亿时代,就在当地经营了,韩家兄弟皆在颍昌长社长大,韩亿及其诸子最后也都是归葬长社,至于为什么是韩维这个在颍昌长大的人,为首任颍昌知府,因为他是神宗的潜邸旧臣,而神宗即位前的封号是颖王),在当地有着庞大的利益呢?
    不夸张的说,再这么下去,颍昌韩氏就要和相州韩氏一样了。
    故此,朝廷才要拜黄履(吕惠卿岳父)为颍昌知府。
    黄履之后,接任的人,也必定是吕惠卿一系的大臣。
    这都是为了打压、限制韩家在颍昌的影响力。
    也正是因此,韩维才会对朝廷的一些政策不满。
    尤其是如今经过调整的青苗法与免役法。
    韩家这几年,因此大出血!
    单单是每年多交的免役钱和免行钱,就达到了近万贯!
    可没有办法!
    因为,推动这些改革的人,叫韩绛。
    这是韩绛的政绩!
    所以,韩家人只能打落牙齿和血吞。
    但,这一切都限于韩绛还活着。
    一旦韩绛不在,韩氏诸子,定会掀起风浪。
    而蒲宗孟的这篇文章,解决了韩家的大问题。
    既然朝廷都赞同,有钱就是好。
    那我们富一点,就是天经地义的。
    于是,将来完全可以拿着这个当文章,和朝廷以及地方讨价还价。
    韩绛看着面露喜色的弟弟,摇了摇头:“持国,看文章要仔细!”
    他可太清楚自己的这个五弟了——只要没有伤害到他的利益,韩维还是很有些家国天下的心思的。
    就如熙宁变法之前,他拼命的在先帝面前,赞美王介甫。
    然而,当王介甫的变法,开始触及他的切身利益时,他就像被踩到了尾巴的猫一样尖叫起来。
    最终,因为免行法,而和王介甫割席。
    因为,免行法,真切的伤害到了,韩家的根本利益——许州,天下商业的中心之一!
    作为许州最大的豪门,韩氏所拥有的利益太多了。
    而免行法,等于卸掉了韩氏过去最大的得利渠道——科配。
    再也不能,随便给点钱,就征用小商贾的货物了。
    韩维如何不急?
    “蒲传正,可是说的明白!”韩绛靠在一张软垫上,轻声说道:“富与贵,乃人之所欲也,必以道得之!”
    “而什么是富者之道?”
    “当行仁义!”
    “富者之仁义,在于雇人,在于纳税!”
    “换而言之,富人欲为天下义士,国家忠臣,宗族孝子,就得拿钱出来雇人,还得纳税!”
    “此正是其文章宗旨所在——涓涓细流,可以济沧海!”
    韩维听着,再次仔细看了一遍文章,脸上出现了些郑重的神色。
    旋即,他抬起头,看向韩绛:“兄长的意思是……”
    “蒲传正此文,乃是……”他望向皇城方向,微微拱手。
    这点智慧,他还是有的。
    韩绛点点头,欣慰的看着韩维:“此亦是陛下点拨于持国的地方啊!”
    “亦是持国,今日在那安节坊内的所见所闻的答案!”
    韩维听着,浑身一颤,看向韩绛,问道:“兄长的意思是?”
    “嗯!”韩绛指着韩维手里的文章:“吾弟才华盖天下!”
    “蒲传正,如何比拟?”
    “何况,蒲传正声名狼藉,士大夫所不耻!”
    “吾弟则不然,清名满天下!”
    “只要吃透蒲传正文中的圣意……”
    “吾弟何愁不能为社稷臣?”
    韩维的呼吸顿时急促起来。
    他这一生,不能在黄麻纸上押字,甚至更进一步,宣麻拜相,是他最大的痛!
    于是,今日在福宁殿御前的谈话……
    在安节坊前,所见到的人流……
    在安节坊内,与那李筑的交谈,在李二虎的作坊中,所看到的景象……
    一一在他眼前浮现着。
    同时蒲宗孟的文字,也似乎被人朗诵着,在他的耳膜中震动。
    安节坊的作坊主们,以一坊之力,一月可织得一州甚至是一路百姓夫妇,日夜劳作,方能织出来的布匹。
    海量的布匹涌入市场,进入府库。
    不止使得汴京布价,每个月都在下跌。
    也让更多的人,穿得起衣服、鞋子。
    更让国家,赚到了钱。
    同时也让沿边的军人,有了足够的赏赐。
    良久后,韩维忽然想起了一个事情,叹道:“难怪,吾此番回京,在汴京市面,所见的过往行人、贩夫走卒乃至于孩童妇人,都戴着帽子,穿着布鞋……”
    “吾还奇怪过……”
    须知,在过去,哪怕在汴京城里,衣衫褴褛,赤膊赤脚的人也不在少数。
    在汴京之外的广大农村,甚至有些家庭,一件旧衣,缝缝补补,传上两三代人,都是很常见的。
    至于帽子?
    戴的起从来都是中上层的百姓。
    底层的苦哈哈,能用块破布裹头就不错了。
    这就是布帛之所以能成硬通货的缘故。
    而现在,汴京城中的大部分人,却都穿得起衣服、鞋子,戴的起帽子了。
    这确实是一个假如不仔细观察的话,很难发现的社会变化。
    而所有知道这个变化意味着什么的人,都将为之兴奋。
    “原来如此!原来如此!”捏着手里的文章,韩维只觉找到了人生未来的方向。
    他看向蒲宗孟的宅邸方向,心中翻滚着两句话——凭你也配?吾可取而代之!
    对于蒲宗孟他确实是看不起的。
    在韩维心中,蒲宗孟,也就是有个好妹夫而已。
    若无濂溪先生,他算个什么东西?
    士林里根本不会有这号人!
    他也根本挤不进士大夫的圈子!
    也是在这个时候,韩维忽然想起了一个事情,对韩绛问道:“兄长,弟还有一事不解,望请兄长指教!”
    “说说看……”
    韩维于是就将自己出宫时的思考,与韩绛说了。
    韩绛听完,哈哈一笑:“我道何事?”
    “持国是当局者迷啊!”
    “官家不是告诉你了吗?”
    “持国不是自己也想到了吗?”
    韩维拱手道:“弟隐约想到了,或是春秋……只是,弟想不通,当今天下与春秋有什么联系?”
    这确实是他头疼的事情。
    他的直觉告诉他,官家的言下之意,就是如此。
    而且,随着他在安节坊内,看到的情况越来越多,他的这个直觉就越强烈。
    可,他总是感觉有什么东西,挡住了他的视线一样。
    让他想不明白,也说不清楚。
    为什么是春秋?
    凭什么是春秋?
    韩绛靠在软垫上,神色严肃起来。
    他轻声道:“持国啊,汝其实是明白的!”
    “官家也说的很清楚了!”
    “只是汝的心……”
    他伸手虚指了一下韩维的胸膛:“不愿承认,也不敢承认!”
    韩维和年少一样,在哥哥面前,恭敬的拱手:“请兄长赐教!”
    “官家言……当今天下城郭户,已从熙、丰时的两成余,增长到如今的将近三成,商税从熙、丰时的近千万贯,增长到如今的将近一千五百万贯!”
    “此岂非春秋时,王业不振,于是井田崩溃的前兆?”
    “井田崩溃后,私田与私产,随之出现!”
    这是标准的儒家视角。
    同时也是士大夫的历史观。
    正是因为,王业不振,所以才会出现八佾舞于庭,乱臣贼子,窃据权柄,以下犯上的种种乱象,从此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甚至,祭由寡人、政由宁氏这种荒诞之事。
    礼法完全崩溃。
    作为礼法的根基的井田制,同样难以维持,自然崩溃。
    最终,酿成了三家分晋,田氏代齐这样的罪果。
    不知多少士大夫,每每想及此事,就捶胸顿足,呜呼不已。
    只恨不得把那些春秋上的乱臣贼子,都拉起来再杀一次。
    “而今之大宋呢?”韩绛笑起来,看着韩维:“持国认真想一想……”
    “自古以来,城郭户何曾如今日这般数量?又何曾有过,如此之巨的商税收入?”
    “近三成的城郭户,就是将近三千万城郭人丁!”
    “一千五百万贯的商税岁入,更是达到了天下岁入的两成余!”
    “若继续发展下去……”
    “城郭户达到四成、五成……其所贡岁入,达到天下岁入的五成甚至六成、七成呢?”
    “这难道,不是如同春秋时期一般,剧烈的社会变化?”
    韩绛说着,就问道:“官家曾与老夫在私下说过……春秋之时,是井田先崩溃,礼法随后崩溃……”
    “官家谓此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故,官家言:自秦以来,天下就是地主与佃户的天下!”
    “然而,土地产出甚少,又赖天时,故此方有‘三年之耕,方得一年之积’的说法!”
    “于是,王朝兴衰,社稷更替,尽在其中!”
    “而官家,欲跳出此中轮回!”
    “于是,有今日种种之事!”
    这些,都是他为相时私下和天子交流的时候,天子告诉他的。
    也是这些话,让他一心一意的辅佐天子。
    因为,韩绛知道,只要成功,就可能跳出自秦以来的轮回!
    这符合所有士大夫的利益!
    尤其符合颍昌韩氏这样已经和赵氏捆绑在一起的簪缨之家的利益。
    只有赵官家好了,大家才能好。
    说的直白点——赵官家的天下要是完蛋了。
    下一个王朝,还会对大家这么好?
    呵呵!
    若是遇到黄巢之辈……恐怕没一个逃得了的。
    更何况,如今北有鞑掳,西有党项贼。
    大宋要是完蛋了。
    恐怕就是五胡乱华重演。
    大家的祖坟桑梓,就可能重新被夷狄的马蹄所践踏。
    胡虏可不会和士大夫们讲道理。
    他们只会杀,杀到所有人都低头。
    这也是如今的统治集团,对于赵煦的作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默默配合的缘故。
    赵官家,是真的在和士大夫共治天下!
    对士大夫们而言,没有比赵官家更好的君王人选了。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