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6章 文学不死(终章)
“方老师觉得当代文学并没有死?”“当然,除非人类消亡,文学才会死亡!”
方言眼神坚定,语气里充满着不容置疑。
啪地一声,朱菻看到他拍案而起,目不转睛地盯着他的身影,一时间竟忘记了演戏。
非但是她忘记了,吕乐作为导演,也没有第一时间喊咔,而是任由方言发挥和表演。
镜头中有作家当即提出异议:“方老师这话未免太言之凿凿了吧?”
“不,这是人类文学发展的必然规律!”
方言语气认真道:“且不说全世界,单就我们华夏来说,文学的历史是伴随着人的觉醒而来的。也是随着人的进化而不断进化的,最早是劳动号子,然后是民间神话与传说与民间歌谣,再是文人参与进来的诗歌,大家不妨想想我国先民保存下来的文学,先秦散文两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直到今天,小说依然占据着文学的主流。”
说话间,扫视全场,“文学不会死亡,只可能是某种样式的隐退而另一种样式的兴起,而我们所熟悉的文学样式大致有四种,分别是诗歌、散文、戏剧、小说。纵观人类历史演变,这四种样式已经分别轮过一次,至于后面会不会重新来过,目前都不知道,但未必不会出现新的形式。”
铁宁好奇不已:“能不能再展开来讲讲,到底是什么样的新形式?”
“第一种就是影视传媒,电视剧、电影剧本也可以算是一种文学形式。”
方言道:“还有一种就是现在日益发展的计算机和因特网,在不久的将来跟文学相结合……”
“可纵然如此,文学的诗意、严肃性这些都没了!文学的灵魂已经没有了!”
依旧有人持反对意见,文学的市场化、娱乐化、通俗化淹没了小说的诗意内涵,这种在文学写作中追求“诗意”的慢功夫,已经被时代的“喧哗与骚动”取代,文学渐渐失去了曾经的“光韵”。
“此言差矣!”
方言摇了下头,“只要文学依旧存在,只要人们对于美的内在追求还在,‘诗意’是定然不会消亡的,哪怕只是存在于回忆中,沉淀在想象中,它仍旧能够化作一次次切实的对美好世界的追求。”
“我赞同这个说法!”
石铁生道,“当下的文学的确让人觉得有点失望,但我们应该对未来的文学充满信心。”
两人相视一笑,方言郑重其事道:
“文学就像老树发新芽,形式会变,但根一直扎在生活里呀!”
“哐当。”
就在此时,出神的朱菻一个不留神,倒水的暖水壶碰到了水杯,整个杯子落了下来,摔成碎片。
“咔!”
即便吕乐听得意犹未尽,但还是不得不终止拍摄,接着清了清嗓子,提醒了一句,“朱菻你看王志闻的眼神最好再深情些。”当然后半句话他不可直说,就是朱菻刚才看方言的眼神就够深情。
刘仪伟道:“方老师,待会儿能不能请你接着‘文学不死’的话题往下说?”
方言颔首:“当然可以,我觉得这也算是在回答第二个问题。”
“岩子这话说得不假,文学无论如何都不会消亡,只是衰退。”
石铁生说出了在场大多数人的看法。
“而这恰恰就是我们作家的责任和使命。”
铁宁道:“在坐的也不少和我是第一届文学讲习所的同学,想必大家都应该记得当初在开学时,岩子带着大家制作的那些横幅吧?”然后环顾四周,“重振华夏文学荣光,我辈义不容辞!”
“没错!”
“只要坚守华夏文学的作家在,只要坚持文学创作,文学就不可能亡了!”
方言的这番话,连同铁宁、石铁生、蒋紫龙等人的发言,统统被纳入到“什么是诗意”、“文学不死”的专题中,和《明朝那些事》一起出现在四月份最新一期的《人民文学》上。
一时之间,一股“明朝热”渐渐地兴起,甚至本就处于低谷的华夏文学也开始逆势反弹。
往后的几年里,在方言担任《人民文学》主编期间,《人民文学》相继发表了《大明王朝》、《大秦之纵横》、《大秦之崛起》、《玫瑰门》、《活着》、《白鹿原》等一系列长篇巨制,让沉寂许久的严肃文学再次爆发出新的热潮,也让整个文学界有了振兴的兆头,大有80年代初的盛况景象。
而如此为华夏文学复兴费尽心血的方言,终于在次贷危机爆发的2008年,以华夏作协兼文联的扛把子,以人文社总编辑的身份,“出乎意料”地获得了来自瑞典文学院的邀请函和祝贺信。
恭喜方言被评选为本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也就在当年的12月10日,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准时地在瑞典举办。
诺贝尔基金会董事会主席马库斯·斯托屈发表讲话,讲台上铺着深蓝色地毯,背后是诺贝尔的铜像,墙上装饰着很多鲜,现场气氛庄严肃穆,所有来宾全都身着盛典西式或者民族礼服出席。
龚樰身穿一袭月白色的旗袍,坐在前排,一手牵着有方言六七分相像的儿子,方斌。
在她的另一侧,还坐着杨霞、方红、韩跃民、方燕等一家人,各个满脸笑容,春风得意。
而相隔大洋的林清霞、王祖娴、松坂庆子、栗原小卷、朱菻、利芷等人,也不约而同地守在电视机前,不想错过这一高光的时刻,因为这不单单代表着方言个人的荣耀时刻!
是整个亚洲文学,特别是整个华夏文学的高光时刻!
这是华夏文学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也是华夏的第一个诺贝尔奖!
在万众瞩目下,瑞典斯德哥尔摩皇家爱乐乐团奏起了瑞典皇家国歌《国王之歌》。
随后在莫扎特d大调的音乐中,方言和其他诺贝尔获奖者一起,步入会场,但与其他人身着黑色燕尾服不同的是,他一身黑色中山装,戴着一副无框眼镜,脸上多了几分岁月和权位滋养的威仪。
轮到自己获奖时,瑞典文学院成员作家、瓦斯特伯格站出来致辞:
“方言的创作力和想象力超越了人类存在本身,他是一位卓越的自然雕刻者……瑞典学院祝贺你,现在,我请你从尊敬的瑞典国王手中接受诺贝尔文学奖方言上前一步领奖,加油!”
“谢谢。”
方言笑着从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的手里接过了诺贝尔奖证书、奖章和奖金支票。
位于二楼的乐队恰到好处地演奏卡尔·尼尔森的阿拉丁组曲第四曲《华夏舞曲》。
接着和国王握手后微笑表示感谢,并向各个方向鞠躬致意,观众席上立刻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哗哗哗。”
在掌声、喝彩和灯光中,方言就算再怎么处世不惊,也难免有些动容,脑袋中不断地浮现出当年在病榻前握着奄奄一息的沈雁氷的手,听他最后遗言中高喊着:重铸文学荣光,我辈义不容辞!
但这不是华夏文学振兴的终点,而是华夏文学复兴的开始!
【全书完】(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