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男友书库

手机版

男友书库 > 历史军事 > 红楼:我是贾琏 > 第659章 入阁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659章 入阁

    第659章 入阁
    铁路建设作为当前重中之重的工作,这一年新开的项目为陇海线。
    对此,内阁方面提出了很多意见,认为贾琏的铁路计划太过偏心,不利于南北平衡,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矛盾。
    这个不能算扣帽子,为了获得南方官员的支持,内阁很自然的选择。
    时间进入九月,不少官员纷纷上奏折,抨击内阁的执政,尤其是铁路规划的问题。
    进而,不少官员借着这些对内阁的功绩,正式提出内阁更替的话题。
    针对这个话题的奏折,李元一律留中。
    贾琏知道这个现象,却当着没发生一样,也没时间去搞党争,每天都在忙碌中度过。
    事情要一点一点的做,别看贾琏负责抓总,很多事情需要他拍板才能决定。
    陇海线的规划,同样被很多人攻击,尤其是大批的南方官员,攻击内阁的同时,顺带把贾琏也纳入了攻击范围。
    尤其的是,攻击内阁的时候,虽然人也不少,但是没闹出太大的动静,支持和反对的双方也没闹出太大的动静。
    但是随着攻击内阁不见成果,有点失控了,从集火内阁到转移目标,集火贾琏。
    从第一份攻击贾琏超脱于内阁之外,独树一帜,非人臣所为的奏折出现,从围绕内阁即将到期开启的权利斗争,演变成了大乱斗。
    所谓的贾党,就是一群接受实学,主张实干的官员。他们在工作的过程中践行实学,实实在在的发展地方经济,无论是个人的政绩还是官声,都得到了不少回报。这一类官员发现有人开始攻击贾琏之后,立刻产生了应激反应,你们这些攻击贾琏的人,是要断人前程么?
    一向不爱上奏折发表意见的贾党,发现有被殃及的风头时,下意识的做出了应激反应。
    贾党掺和进来后,整个朝堂彻底的乱了,奏折乱飞,相互攻讦成风。
    官员不关心政务,只关心如何斗倒对手,政务效率急剧下滑,甚至朝政政务停滞的方向在发展。
    一直以为自己稳坐钓鱼台的李元,这才有点慌了。
    九月十五大朝会的时候,李元当着群臣的面,宣布现有内阁延之先帝,登基以来,内阁诸公勤于王事,未有携带,诸公正值壮年,无需调整。
    内阁的事情解决了,还有人不甘心不罢休,趁着贾琏在外巡视陇海线进度的机会,弹劾贾琏有不臣之心,应罢官待查。
    大朝会上这类人还不少,占据了整个大朝会官员数一半以上。
    这些人在地上跪一片的时候,这次没有人站出来为贾琏说话了,甚至内阁诸公都没有出来说话的意思。
    李元一开始有点茫然,接着有点慌张,最后冷静下来,尤其是看见跪在面前的人里面,不少是勋贵出身时,李元愤怒了。
    “你,起来,张屏,朕问你,会修铁路么?”李元先点名的是一个外戚。
    被点名的乃是当今皇后族人,在科举时比较争气,考了个进士出身,如今在翰林院为翰林。
    因为身份的缘故,张屏被点名后倒也不是很害怕,只是没想到都躲在后排了,还被眼尖的皇帝看见了。
    “微臣确实不懂修铁路,不等于微臣看见贾琏有错不能弹劾。”张屏还挺嘴硬。
    李元冷笑道:“朕问你,贾琏不臣,你有证据么?”
    张屏有点心虚的低头,但是想到背后那么多人的期盼,还是硬着头皮答:“京城之内,研发厅,铁路局,五城兵马司等辈,贾琏有令,无有不从者。贾琏虽无谋反之实,却有不臣之嫌。”
    李元都给这番言论气笑了,靠着椅子看着下面的张屏道:“朕还当你能说出什么高明的言论,不料却还是莫须有那一套。你这不是在弹劾贾琏,是你在诬陷朕,你是在说朕还不如赵构呢。”
    一番话说完,张屏跪下了,甚至有点要瘫软的意思。
    “微臣有罪!”下面的群臣跪地异口同声。
    李元意兴阑珊的摆摆手:“行了,散朝吧。朕没精力与尔等计较。”
    远在西安的贾琏,闻讯之后一脸的错愕,不是说诬告反坐么?这也没武大的事情啊!
    贾琏旋即反应过来,此帝王心术也。
    从这个侧面也能看出来,朝野上下有多少人在反对贾琏,连内阁五个大佬都一言不发啊。
    真当贾某人是软柿子对吧?觉得我脾气好是吧?还是说我不会搞党争这一套呢?
    沉思之后的贾琏,乘车回京,人还在火车上,就接到一个消息,潘季驯请乞骸骨被皇帝准了。
    李元不准,潘季驯随即称腿疾,闭门不出。
    潘季驯腿脚不好这毛病,那是治水落下的风湿病,年轻一点还没啥,过了六十之后,天气变化,秋冬之际,关节疼的厉害,无法走路。
    李元派了御医去看,也确定了真有这个病,还没法根治,只能缓和。
    接着潘季驯再上奏本请辞,李元继续驳回,过了一日,再上乞骸骨奏,这次李元同意了。
    也就是说,大朝会那天回去后,潘季驯乞骸骨,五日之后,三请三辞,被准了。
    内阁因此空出了一个位置,围绕这个位置,有资格的官员,正在展开激烈的竞争。
    但是怎么说呢,这些人的竞争完全是白费工夫,因为承辉帝留下的规则,设内阁候补大臣。
    以前是俩,还有一个二选一的说法,李元登基后,并未补上内阁候补大臣的名额,也就是说,贾琏是唯一的人选。
    那还争夺个屁啊。
    现在唯一的争议,就是贾琏与林如海的翁婿关系。
    为了内阁大臣的位子,有机会的大臣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可能,都在做百分之百的努力。
    这个是很正常的事情,毕竟在这个层面的官员,想再上进一步,那真是太难了。
    谁都不想错过这个机会,于是都在对着贾琏唯一的破绽开火。
    至于所谓贾琏有不臣之心的话,没有人拿出来再讲了,因为注定要起反作用的。
    贾琏回京之后,非常的安静,正常上下班。
    十月初一的大朝会来临之前几天,风向又发生了变化,这次集火的是林如海与贾琏的关系,翁婿同为阁臣,没有先例。
    只能说,非常的灵活。
    李元对于相关的奏折,再次选择了一律留中不发。
    认为自己有机会入阁的大臣,以及那些不希望贾琏入阁的大臣,在最后三天变得更加的疯狂。
    三日之内,送达通政司的奏折,多达四百份,都是在强调林、贾同在内阁的坏处。
    从这些奏折看,似乎林、贾同在内阁,大周不是要亡国了,就是要被篡了。
    如果是仅仅是朝臣如此,倒也罢了。关键是勋贵以及外戚们,也都是抓住最后的时刻,纷纷请求入宫面圣。
    没人知道李元怎么想的,奏本留中,求见一律驳回。
    所有人都捉摸不透李元的真实想法,实际上李元也处在一个比较微妙的状态。
    一方面他要高举先帝留下的旗帜和遗产,一方面也确实有点忌惮林、贾同在内阁的后果。
    这也导致了李元迟迟举棋不定。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贾琏在军队中的威望太高了,尤其是皇家军校是贾琏推动的,新生的军官们大多数都崇拜贾琏。
    时间一天一天的过去,内阁所有人装死,这是最正确的应对。贾琏一言不发,专心干活,也是最正确的选择。
    这种时候,谁跳的越高,往往越最先出局。
    甚至还要被秋后算账,但是怎么说呢,人没有前后眼,近在咫尺,看上去触手可得,肯定是要争一下的。
    十月初一大朝会,贾琏来的不算早,提前一炷香时间到场,卯时点卯后,站在角落里躲秋风。
    这个时候人们才注意到一个问题,贾琏在仕途的过程中,从来都是不争不抢那个。
    他所有的一切,都是靠着扎实的功绩走上来的。
    如果贾琏没有在仕途的过程中,一直有“针对士绅”的不良记录,现在就不会存在那么多杂音。
    即便如此,躲在角落里的贾琏,还是很快被诸多年轻官员们发现了。
    越是年轻的官员,越是敬佩贾琏。即便贾琏在士绅中的风评不佳,甚至可以说是恶劣。
    此刻,一位年轻官员在短暂的犹豫后,果断的出来,走到贾琏的面前,拱手行礼:“付强,见过贾公!”
    贾琏面带微笑,抱手回礼:“贾某有礼!”
    有一个人开头后,年轻的官员们不断的走上前拜见贾琏,甚至都要排队。
    相比之下,年轻官员们似乎对各位阁臣,都没有那么迫切的上前拜见的意思。
    在京的官员中,年轻的官员不多,四十岁以下的占了四分之一。这其中又有八成,选择了在这个时候,走到贾琏面前见礼。
    不是说阁臣们不受欢迎,实在是一些年轻官员的级别低,够不着他们。
    如此,显得贾琏非常的受欢迎。
    用一个现代的词,这些年轻的官员,就是所谓的自来水。其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出自研发厅等新设的部门。
    大朝会开始,官员陆续进宫,大殿之内排序,贾琏还是站在第二排。
    李元至,林如海领众臣行大礼,三呼万岁之后,平身。
    不待群臣说话,胡敏上前一步,大声道:“有诏!”
    群臣皆躬身听旨,胡敏手举圣旨:“阁臣权高责重,不容有缺,国家有制,当循制而行。先帝设内阁候补之制,顺延即可。钦此!”
    林如海领衔:“臣等遵旨!”
    事关内阁大臣之位,皇帝有决断权,本就不用与大臣们商量,再有先帝遗制,李元以中旨的形式宣读,一点毛病都没有。
    如此,群臣无论再如何不甘心,也没人敢跳出来说话。
    阁臣补位的问题解决了,还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那就是既然承认了承辉帝留下制度的合法性,自然要补上两个候补大臣的位子。这是一定要说清楚的,否则就做不到名正言顺。
    林如海这方面的觉悟很到位,既然李元不改先帝的制度,那就要站住来补上一块砖,彻底的稳固住。
    “陛下,候补内阁大臣有缺,还请陛下及时示下,何人可补。”这一句话,就是在代表群臣,确认李元关于内阁大臣增补制度的话语权以及合法性。也就是说,从今天开始,从法理上李元彻底的坐稳了皇位,谁敢质疑皇位,就是天下人的公敌。
    真就是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
    当然你要谋反成功了,那又是另外一套说辞了。
    毕竟,成王败寇,古来如此。
    “增补阁臣一事,内阁商议一个二十人大名单出来,并列理由,容朕观后再定。”李元很满意林如海的行为,心里不免暗暗得意了一番。
    得意的原因也很简单,他算是体会到了在人事问题上大权在握的真实感受。
    这就是高举先帝遗制的好处,没人敢多嘴。除非贾琏个人拒绝,三请三辞之后,还是不肯接受,那才要另算。或直接下旨,或接受推辞。
    林如海道:“微臣领旨!”
    林退下后,贾琏出列:“微臣叩谢皇恩!”
    这就表示无条件接受皇帝的安排,顺延入阁,排名第五。
    这也是李元得意的一个点,贾琏入阁之后,因为林如海的关系,注定只能排名第五。
    这样一来,多了五年的时间,李元可以看看贾琏到底做到什么程度,也算是一个五年的考察期,如果一切都满意,五年后换届,彻底掌握话语权的李元,可以让贾琏接首辅的位子,也可以让李清接。真可谓是进退自如,尽在掌握。
    群臣最关注的问题已经有了结果,此次大朝会剩下的时间未到寡淡,也没什么大事情要商讨了。
    本来大朝会就是走形式的时候居多,真正的大事情,绝大多数都是御前内阁会议说了算。
    散朝之后,贾琏回到工部,清理办公室的时候,下属们纷纷来贺。
    贾琏一一谢过后,带上私人物件,正式去内阁,也就是文华殿一代办公。
    入阁第一件事情,自然是关于内阁增补以及工部尚书人选的名单。
    贾琏第一次参加内阁的小会,却一点都不客气,林如海说明议题后,贾琏立刻开口:“卑职主张,此次内阁增补,应派巡视组往各地,以免带病列入候选,伤了陛下的圣明。”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