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1章 掌握主动权
第671章 掌握主动权拿破崙正在开启横扫欧洲的道路时,东方的周帝国开启了新一轮的铁路建设狂潮。
证券交易所的兴旺,带来了丰厚的资金,铁路建设並不缺资金,缺的是技术人才以及足够的钢铁產量。
乾正四年十二月初一御前例会,內阁人员无一缺席,含两位候补大臣熊方、韦睿。
其中熊方兼任户部尚书,韦睿则兼任吏部尚书。
就权责而言,两位候补大臣並不逊於首辅之外的內阁大臣。
这无疑是李元故意安排的结果。
本次会议第一个议题为两江、两广民间士绅联名倡议修建支线铁路,引起两地官府重视,並將倡议书转呈內阁、御前。
“两地民间舆论呼声甚囂尘上,主要观点是铁路局身为朝廷衙门,重北轻南,实乃不公之举。”一边说话,林如海一边示意秘书处的人展开一副绢帛,上面写满了签名,並按了手印。都是当地士绅以及有一定影响的文人。可见在走正规途径不起作用后,转而搞舆论施压。
“近期京城舆论大规模的议论此事,认为朝廷在铁路建设一道,对於南方各省过於苛刻了。”
嗯,从最初的强硬態度不行,转而走卖惨路线了。
贾璉的面前就有一份倡议书,上面写的內容也都是老生常谈了。都是因为运输不便,各地物產不能流通,百姓利益受损,商贾叫苦连天之类。
这种程度的话,根本无法干扰贾璉分毫。问题的核心还是铁路的主导权,以及拿到主导权之后的工程建设前必须明確的权责问题。
铁路在北方修的快,不仅仅是工程难易度的问题,还有官府到地方层面对於征地的配合。在北方修铁路,绝大多数士绅都是支持的,在征地问题上,不是没有想趁机一波肥的钉子户,只是比较少而已。铁路局採用一些特殊的办法,解决起来比较快。
当然这些话,贾璉心知肚明即可。更清楚如果现在就启动南方的铁路建设,两广的情况肯定要比两江好。
两江的问题则主要集中在江南,到时候肯定会因为征地、建材、施工等问题各种掣肘的。地头蛇太多太强,使绊子的方式太多了。
现在连最基本的主导权都没有明確,谈何在江南开启铁路建设呢?至於两广那边,想要启动隨时可以。一直没启动,只是不想授人以柄。
再说了,修铁路不难,难的是机车。江南某些矿区,现在就已经用上了铁轨运输,只是用的畜力,並非机车带动。
展开后的万民书密密麻麻的签名和手印,视觉衝击效果极佳,李元也坐不稳了,微微前倾身躯,瞳孔微微收缩。真切的感受到了一些无形压力。
会议室內变得安静,视线聚焦万民书,唯有贾璉一脸的淡漠,东张西望。
“不器,可有话说?”李清突然点名,贾璉漠然的眼神看过来。
“铁路关乎国家安全战略,李相一个外行就不要胡乱说话了,免得丟脸。”贾璉在內阁里,很少如此尖锐的发言,今天算是头一次。
“你……,欺人太甚!”李清被懟的无话可说,却也没提什么目无尊长之类更丟人的话,而是避重就轻。
贾璉一招制敌,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然后才缓缓站起,朝李元行礼后,淡淡道:“既然首辅与李相都在关注铁路局,那么在这里贾某简单的说几句。江南士绅要求集资修建铁路,此事早而有之,並且上书多次。为何铁路局屡屡回绝?当著陛下的面,请问诸公可知?”
涉及到专业话题,眾人都变得谨慎了起来,因为这很可能是贾璉设下的陷阱,只要你往里跳,就等著被一顿暴揍。
“现在议论的是两江父老的万民书,你就说能不能修铁路。”林如海还是非常老辣的,把话题又拉了回来。今天的事情没有他首肯,李清也不敢出来发难。所以,他不能把话语权交出去,不能跟著贾璉的节奏走。不能让贾璉提问,大家来回答。
“看来诸公是答不上来了,不要紧,贾某自然会向陛下解释清楚。”贾璉同样没有跟著林如海的指挥棒走,再次强行把话题拽回来。
这种程度的角力和对峙,关键时刻要看外力了。外力自然是皇帝,李元也自然想知道答案。
“贾卿细说。”李元果然按照贾璉的预料开口了。
“回陛下,江南铁路修建首先是技术难度太大,这是因为地理条件决定的。江南水网纵横,地质条件决定了修桥要面临各种复杂情况。其次是民情难,江南士绅以及富商多,集体意见为自行筹集资金,自行建造,自行经营,铁路局只需提供技术即可。陛下,微臣在此很想问一句,他们哪来的脸,如此大言不惭的提要求?朝廷欠他们的么?微臣实在搞不懂,陛下可否教臣?”
谁跟你谈地方的民意?这不是往坑里跳么?我跟你谈利益,谈问题的本质。
李元瞬间就明白了,这哪里是民意,这是在用民意裹挟朝廷。这一招,从史书上不难看到诸多案例。江南的地方士绅,玩这个最熟练了。比如说明朝就是如此,为了少缴税甚至不缴税,明朝江南士绅们没少拿民意说事。江南各地,都出现过百姓聚眾抗税的记载。
百姓作为个体的力量薄弱,不足为患。一旦有人出面组织起来,朝廷面对的就是汹涌民意,甚至是暴力对抗。
这一点,造反起家的周帝国的歷代君主,深諳其中的道理。
“贾卿继续!”李元的表情变化名下,眼神里带上了一点怒色,针对谁的还是很容易判断的。毕竟说话的人是贾璉,江南民间臭名昭著的酷吏嘛,这个名声怎么来的,在场的都懂,稍微了解情况,愿意动点脑子的人都懂。
“铁路技术不是天上跳下来的,研发厅费了大量的资金,才解决了火车机车的生產问题,隨后在修建铁路的过程中,解决了路桥修建的技术。也正是因为看到了铁路的前景,才有了铁路局的诞生。前期所有巨大的投入,与两江士绅有一文钱关係么?他们是怎么开的了口要这要那的?更不要说,通过津浦路,完成了第一次长距离快速调兵的演戏。江南士绅要求独自经营,微臣莫须有一下,他们有造反之心了。”
说到最后,贾璉都忍不住笑了,不是看不起他们,给他们百倍的野心,也不会有造反的想法。
方颂、熊方、韦睿听到最后,也都跟著不厚道的笑了。
莫须有的底层逻辑,就在於你有没有造反的能力,而不是你有没有付出行动。
江南士绅有钱有粮有人,从这个逻辑上讲,他们真的有造反的能力。
但是从现实情况看,他们是最不可能造反的一群人。非但不可能造反,反而是最害怕造反的一群人。
所以大家都笑了!不是笑贾璉说的话,而是笑江南士绅想的美。
披著民意的外衣,本质还是为了利益。表面上道貌岸然,心里全是生意。
“好了,铁路关乎朝廷安危,掌控权绝对不能落在民间之手。但是民意还是要兼顾,不能闹的太难看。贾卿啊,朕知道你一心为国,但做事要讲策略,不可动輒调兵。不好看,也不好听。”李元说话时,脸上带著一点嘲讽的笑容,自然不是针对贾璉去的。但你要说没有威胁的意思,那也太小看这位皇帝了。真当皇帝是大善人呢?
那天李元说,【朕不忍心看江南父老难受,没事就拉帮结派的上万民书,还是把这些签名的士绅都送去新华殖民地吧。】发生这种事情呢,也不是不可能的。毕竟这是皇帝,首先考虑的永远都是皇权。对於那些一而再再而三挑衅皇权的行为,只要皇帝有能力,一定会镇压的。
君不见,贾璉在江南大动干戈的时候,朝臣纷纷上奏弹劾,李元不是全都留中了么?
皇帝不是傻子,知道贾璉做的事情有利於朝廷,有利於皇权。
现在也一样,搞清楚铁路经营权归属的本质后,说话就没那么客气了。
林如海內心不免长嘆,这就很无奈了。左右已经尽力了,林如海也能交代的过去了。
至於李元话里的调兵说,林如海也感受到了真切的威胁。毕竟是有先例的,皇权在必要的时候,吃人不吐骨头的!
“微臣受教,微臣领旨。根据陛下的指示,微臣决定今后所有江南铁路建设都拿出三成股份交给江南地方购入,换取江南地方对於铁路建设的支持。丑话说在前面,拿了好处就要办事,別到时候修建铁路期间,有地方势力鼓动百姓阻拦,那就別怪铁路局採取强制措施。”
贾璉说完了直接坐下,表面上看起来,贾璉让出了三成的股份,实际上这一招非常的毒辣。
三成股份多不多,真的不少了。问题是江南资金雄厚,三成的股份根本不够分,內部肯定要斗起来的。再者贾璉拿到了大义名分,站在了道德制高点。到时候真的有地方百姓闹事,阻拦铁路建设,贾璉真的会出兵镇压。
听到此刻的林如海和李清心里也鬆了一口气,无论如何事情没有走上极端,对於江南地方也算有个交代了。
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吧。真的闹出事情,那也是以后的事情。
具体到铁路修建的过程中会不会出事情,那是肯定会出事情的,都不用浪费精力去想。
只不过呢,铁路局作为朝廷的衙门,讲道理的余地也是不多的。
说句不好听的,朝廷愿意跟百姓讲道理就很难得了,要知足。否则一定会让你知道知道,什么叫王法如炉!
李元听到此处,开口笑道:“贾卿所言大善,朕的意思,此案可作为一个案例,今后修建铁路,途径何处,都要拿出三成股份出来照顾地方。”
此言一出,林如海立刻站出来:“陛下爱民之心拳拳,日月可鑑。臣等替天下万民拜谢陛下。”
林如海作为首辅这么干了,其他人再不情愿,也要跟出来三呼万岁。
此案作为一个成例,今后就算一条明確的案例了。
贾璉嘴上不说,心里却很是不屑。別看江南修路,地方上很积极,换个地方修铁路呢?地方上还能积极么?
举个例子,从西安到兰州的铁路,股票多半是不好卖的。从热河到库伦的铁路,股票也不好卖。以后还要修兰州到玉门关的铁路呢?更难卖!
原因也很简单,地广人稀的,这类大工程又不能不修,民间资金难以募集,怎么办?只能是朝廷出钱咯。
现阶段考虑到经济因素,修的路段都是首选人口密集地区。关外的铁路股票好卖,那是因为关外物產丰富。就移民而言,北方的百姓也首选关外。不就是因为土地肥沃,物產丰饶么?老百姓也不傻的,山东沿海失地百姓大量渡海出关,那都是有传帮带的。
东平王的地界上,有一条明確的法规,移民开垦的土地,五十年內不得买卖。为啥呢?很简单,需要百姓种地,需要百姓缴税。什么人种地,什么人缴税,大家心里都很清楚,自耕农才是主力。非法买卖土地,不管明的暗的,一经发现官府有权利收归官有。
说起来,这一条法令最早是在南洋推出的,还是贾璉建议李元推出的。
现阶段的周帝国,还是以农耕为主,农耕最大的需求,就是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
反观工业化的要求,则是把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
贾璉一方面搞工业化,一方面又在移民的时候把百姓限制在土地上,看似是相悖的,实则有其必要性。
底层的逻辑,就是搞工业,还是以官营为主。因为早期的工业以重工业为主,重工业需要儘量的掌握在官方。
民间的工业,多半是关係到民生的工业,对民间开放则问题不大。
还有一点,因为工业化需要发达的交通运输,现阶段集中在沿海各省,內陆省份还是以农耕为主,官方需要的是內陆省份的移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