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2章 释经之权
第1042章 释经之权铁衣僧看着眼前的玄奘法师。
他完全没想到,他想了不知道多久,都想不明白的,能‘惩戒’那些皈依之人,挽回佛门的名声,却又不招致反弹的理由,眼前这位佛门魁首,却是眼睛都不眨一下的,刹那之间就给了出来。
刹那之间,铁衣僧的脑海当中便浮现出了八个字。
‘我注六经,六经注我’。
这是人族的那些文人和世家们所玩儿的游戏。
用自己的想法,去注解诸子的经典。
用诸子的经典,来证明自己的想法。
这在人间,可以说是司空见惯的事了。
也正是如此,那些诸子的学说……每一个学说之下,又能细分成许许多多的学派。
诸子们的思想,便也在这过程之间,推陈出新。
可是,铁衣僧万万没想到,这佛门的经典,也能这么玩儿。
毕竟,同样是经典,佛门和道门的经典,与诸子的经典是不同的——诸子的经典所承载的,只是思想,不涉及修行,故此怎么注解,怎么解释,都不会直接对人造成什么伤害。
可佛门和道门的经典就不一样了。
他们的经典,所承载的不仅仅只是教化的思想,同时,那也是修行的典籍,是解读其他典籍的‘密码’。
这样的状态下,一旦对某部经典的解读有了不同,那么和其相关的修行之法,神通之法等等,都要受到影响!
如果说,那诸子的思想,是思想来适应人的变化,那么这佛门和道门的经典,就是让生灵变化去适应那经典。
所以,这样的情况下,铁衣僧的心头,从未生出过“六经注我,我注六经”的想法。
也从未想过,从另一个角度,另一个方向来解读那佛门的经典。
铁衣僧自问,在这人间的佛弟子当中,他已经算是很‘大逆不道’的那一种了。
可谁想到,眼前的这佛门魁首,竟是比他还要大逆不道。
去注解圣人和佛陀所留下的经典,去改造那经典的解读,在那‘标准答案’之外,再求出一个新的答案。
要知道,人间的诸子,已经死去,难以干涉人间——可佛门的圣人,佛门的佛陀,却依旧是高座于灵山之上,俯瞰着人间的芸芸众生。
得多么狂妄的人,多么不敬佛陀的人,才能有这样的想法?
他就不怕,灵山上的佛陀,直接隔空将他给一掌拍死吗?
铁衣僧看着眼前的玄奘法师,感慨之间,内心更是无比的颤栗。
恍恍惚惚之间,他似乎是听到了浩瀚无尽的惊雷,在天地之间响起,让那灵山,都是摇晃起来。
他完全不知晓,眼前这位佛门魁首的想法,若是流传出去过后,会在佛门当中,掀起多大的波澜。
更不清楚,那掀起来的波澜,到底是会将佛门的污垢给涤荡干净,还是直接将佛门给淹没……
“法师怎么会有如此的想法?”铁衣僧小心翼翼的问道。
这一刻,他无比清楚的意识到了自己和玄奘法师之间的差距——故此,他已经不敢再直呼玄奘的名字。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玄奘自己,也沉默起来。
这想法的契机,其实在很早以前,就已经有了。
只不过,在那之前,他虽然有这样的想法,虽然那个时候的他也蔑视神通——可就算是那个时候的他,也依旧是对佛法,有着相当的敬畏。
故此,那个时候的他,也丝毫不敢生出‘我注佛法,佛法注我’的心思。
而他的念头,是什么时候开始改变的呢?
首先,是银山寺里,龙光佛陀降下化身,要强行渡化自己和吴王李恪。
那个时候,玄奘便对灵山上的佛陀们,有了些许的质疑。
佛乃觉者。
佛陀,不该如此的浅薄!
再然后,便是那袈裟展开过后,玄奘所看到的那些文字。
波旬乱法,魔作沙门。
于是,玄奘对灵山上那些佛陀们的怀疑,便是被无限的放大!
或许,灵山上的佛陀,真的出问题了!
也正是如此,玄奘便坚定了那‘我注佛法,佛法注我’的想法。
既然佛陀有可能出现了问题,那佛陀们所传下来的经典,便有三成的问题——那些经典的解读,便有七成的问题!
于是,以这种心态来审视人间的佛门,那一切的怪相,便都有了答案。
波旬乱法啊!
“为何禅师会觉得奇怪?”玄奘故意做出疑惑的姿态看着眼前的铁衣僧。“贫僧对经典的解读不对?”
“还请大僧指点。”玄奘礼道。
铁衣僧顿时就沉默起来,而后将目光,落到了慈恩光王佛的雕像上。
大堂之内,慈恩光王佛以一种悲悯的姿态俯瞰着这人间,阿奇探出来的手掌,便似乎是看到了那无数生灵都在苦海当中挣扎,想要将他们从苦海当中引渡上来一般。
他在等着那慈恩光王佛对玄奘解读佛经之事的回应。
同样的,玄奘的目光,亦是落到了那慈恩光王佛的雕像之上。
他同样也在等待着这位慈恩光王佛的反应。
玄奘作为佛门魁首,其自然知晓,这人间之地,那诸多的佛寺当中,各处佛法的源流——也清楚,灵山那些佛陀,在这人间的‘势力范围’。
这铁叉庙,便是慈恩光王佛这位慈悲佛陀在人间唯一的寺庙。
也正是这寺庙的‘唯一’,铁衣僧才是在那‘离经叛道’的举动过后,依旧能维系铁叉庙的道统。
也正是因为这‘唯一’,所以,玄奘相信,此时的慈恩光王佛,一定有目光落到了这铁叉庙里。
而在大雷音寺当中,慈恩光王佛的目光,便也的确是落到了那铁叉庙中,也清楚的听到了玄奘对于那佛门经典的解读——不,那不是对佛门经典的解读,而是对佛门宗旨的解读!
那解读之下,就算是他这位大罗之佛陀,都清清楚楚的察觉到了隐藏于这解读过后的惊涛骇浪!
那不是别的,而是对于一个道统而言,至关重要的‘释经之权’!
过往的时候,这‘释经之权’,一直都把握在每一位佛陀的手中——每一位佛陀,对自己的佛法负责,也负责解释自己佛法,让那些佛弟子们,知晓自己的佛法。
这般的‘自主’情况下,就连其他的佛陀,都不会去干涉另一位佛陀对自家佛法的解读——最多,也只是一些佛法相对立的佛陀,彼此嫌弃对方的佛法,将那佛法称为‘外道’。
但也仅此而已!
灵山上,便是这大雷音寺上的释迦牟尼世尊,现在佛祖,都不曾有过统合那些彼此对立,或是有所矛盾的佛法,使得他们互相补充,互相应证,而不至于彼此内耗。
这就是属于佛陀们的‘释经之权’。
可现在,那铁叉庙里,玄奘所展现出来的姿态,那对佛门宗旨的另外一种解读,便显然,是在撼动这‘释经之权’,要争夺这佛门诸多佛法经典的‘释经之权’。
对于佛门而言,这绝对是触及了佛门根基的变化。
这是连他这位佛陀,都不敢触及的领域——慈恩光王佛完全无法理解,人间的那位玄奘法师,到底哪里来的这么大的胆量,敢触及这个东西。
到底是玄奘自己,有这样的想法?
还是人间的那位人皇,有这样的想法?
这般的想法之下,灵山的佛陀们,又会如何应对?
是该直接打杀了玄奘,让人皇重新选择使者,将这想法给压回去?
还是该故作不知,等着看局势的变化?
又或者,是顺水推舟,让渡一切权柄,让佛门和人间结合得更加的紧密?
推算着那其中变化的同时,慈恩光王佛亦是本能的,遮掩了‘天机’,将那铁叉庙中的情况,给遮掩了起来,免得其他的佛陀们,触及到了那铁叉庙当中正在发生的事。
——也就在这一刻,慈恩光王佛便是无比的确定,那玄奘法师,并非是在无意之间触及到了那佛法的根本。
其是有意为之!
而原因,就在于其所选择的目标。
其所‘注释’的,其所解读的,并非是任何一位佛陀的佛法——故此,这解读,不会直接触及到灵山上的某位佛陀。
也不会令灵山上的佛陀们,提前有所警惕。
于是,慈恩光王佛便也想到了另一点——玄奘在那铁叉庙中述及此事,显然也同样是细细斟酌过的!
其就是专门挑选了自己这个脾气好,又素来关爱那些佛门弟子的慈恩光王佛来试探!
若是连自己,都接受不了玄奘的举动,那么玄奘或许便会放弃当下这想法,去谋求其他的道路。
若是自己能接受玄奘的这想法,那玄奘,或许便要更进一步。
最关键的是,在这件事上,自己并不能当做不知道——因为不回应,也是一种回应。
“该如何呢?”慈恩光王佛趁着那些佛陀们的目光,都落到摩云洞的时候,暗自用袈裟盖住自己的手指,掐指推算起来。
上首处,高坐于灵台上的释迦牟尼师尊,无意之间一眼扫过,便是令慈恩光王佛的后背,一阵发凉。
“算不清!”
“真的算不清!”片刻过后,慈恩光王佛无奈的放下手指。
他本来就不是擅长于推算的佛陀。
此时,又在一场前所未有的杀劫当中,时间线都被扰得混乱无比,而他们佛门,更是这杀劫当中,最为重要的一环。
这样的情况下,他便更加的不可能算清那佛门的变化了。
正纠结时,他忽的一眼,便是看到了灵山上的一个空座。
那是属于弥勒尊者的莲台。
那莲台上,弥勒尊者的气息,都还不曾散去。
于是片刻,慈恩光王佛的心头,就有了底。
——弥勒尊者,乃是未来之世尊,是象征佛门未来之人。
他的气息还在,那佛门的未来,自然也就还在!
“所以,我完全可以更加大胆一些。”慈恩光王佛想着。
灵山上,念头一起。
那铁叉庙里,慈恩光王佛坐下的烛火,便立刻是流淌起来,化作一个小人儿从供桌上跳下。
同样是大罗的念头所显化的化身。
此时,慈恩光王佛所显化的化身,便和先前龙光佛陀的化身,截然不同。
龙光佛陀的化身降临时,佛光弥漫万里,整个梁州,都在那佛光之下。
梁州当中的无数生灵,无论是凡人还是牲畜,都在那佛光之下皈依。
那动静,可谓是惊天动地。
而此时,慈恩光王佛的化身降临时,却是如同清风朝阳,悠然而过,虽然是以烛火的姿态显现,但却没有丝毫半点儿的压迫力。
那就只是一个纯粹无比的念头。
没有任何的法力,也不带任何的神通。
“阿弥陀佛,小僧玄奘/铁衣,拜见慈恩光王佛祖。”
看着眼前的小火人儿,都是合十一礼。
“阿弥陀佛,小僧慈恩,见过两位佛友。”
那小火人儿亦是还礼,姿态极其的谦和。
“法师先前之言,颇为不同凡响。”
“小僧虽在灵山,却也依旧是心有所感,故此才降下化身,前来请教。”
“却不知法师先前之言,因何而出?”
慈恩光王佛并没有打什么禅机,而是直言不讳——如今的时机,也容不得他打什么禅机。
“自然是因人间而出。”玄奘法师回应道。
“人间诸子有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于是融会贯通。”
“小僧遍读佛经,然后,先入长安辩法,又从长安而出,一路游历至此。”
“此程,小僧见高门,见权贵,见商户,见草民。”
“这一路而来,善见之,恶见之。”
“仙神见之,佛陀亦见之。”
“更有诸多的高僧妙道,一路和小僧论法。”
“然而,小僧一路而来,在那诸多百姓身上的见闻,却和那诸多佛经所描述的不符。”
“人间善恶纠缠,似乎并非如经文上所描述的那么简单。”
“故此,小僧便心有所动。”
“佛祖,佛法,乃是渡人之法。”
“岂能不因人而变呢?”
玄奘法师说着自己的想法,也说着自己这一路而来的见闻,以及那人间的百姓们对佛门的看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