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 功成辞佛老,三藏归长安
第357章 功成辞佛老,三藏归长安“唐玄奘……”
佛老声音响起,恢弘于大殿之中:“汝且说,教汝取得真经,该作何为?”
唐僧连忙叩首:“弟子愿发大宏愿,弘扬经文,普度众生,若违此愿,当永堕阿鼻。”
如来闻言,遂笑道:“汝有大愿,实乃不易。且说有情众生无有不苦,汝那东土南赡部洲,物广人稠,多贪多杀,多淫多诳,多欺多诈,致有地狱之灾,所以永堕幽冥,受苦无边。”
“今日许你真经三藏,望你铭记今日誓言,开悟世人,普度众生,不可懈怠。”
唐僧闻言,脸上浮现喜色,连连下拜:“弟子玄奘,代众生叩谢我佛慈恩。”
佛老遂开金口:“我今有经三藏,可以超脱苦恼,解释灾愆,真是修真之径,正善之门。”
“我叫阿傩、伽叶二尊者引汝等斋戒沐浴,待斋罢再开宝阁,传经于汝,教汝发扬东土,永注洪福。”
二尊者即奉佛旨,而后引唐僧、悟空等至珍楼之下。
只见那珍楼中,诸般奇珍异宝摆列无穷,铺排斋宴尽是仙品珍馐,远胜凡世。
“此番仙珍佛宴,皆赖佛祖慈恩。”
唐僧言罢,再谢佛恩,旋即师徒四人这才随心享用。
悟空对这等香茶异食不感兴趣,唐僧也心心念念取得真经,故此都不曾吃多少。
沙僧清楚这珍馐俱非凡品,实乃延寿长生,脱胎换骨之馔,因此吃了个半饱了。
倒是八戒,食肠宽大,见三人都不吃,尽皆自己受用,吃了个一干二净,得了好处,涨了法力神通。
八戒吃饱喝足,懒洋洋的看着唐僧等众:“师傅师哥,恁等我看无福,这等仙斋,比之那蟠桃宴丝毫不差,颇有造化。”
悟空翻了个白眼:“我和你又不是一种道行?便是天上老君的丹丸,对俺老孙也无效,吃你的吧,得了便宜还卖乖。”
那阿傩迦叶二尊者陪着四人斋毕,旋即才合掌道:“圣僧,大圣,天蓬,卷帘,且随我等一同,取真经吧。”
那唐僧见礼道:“有劳二尊者。”
“不敢不敢,分内也。”
旋即,众等随着二尊者一同远走珍楼,入得那藏经阁内。
只说踏足藏经阁,便见无边瑞气腾腾,万般佛光氤氲,尽皆从那经柜宝箧之上荡漾开来。
在那经柜宝箧之外,贴着朱砂红签,上书:涅槃经、菩萨经、虚空藏经、首楞严经……等万般佛藏经书的名讳。
唐僧看着一部部经文,顿时移不开眼,最终望向那二尊者道:“敢问二尊者,可有哪部经能赐?”
阿傩迦叶闻言,一同道:“圣僧有所不知,此间有佛法真经三藏,又有佛道真经一部。”
“那佛法真经曰寂灭,共三十五部,乃世尊所创。”
“那佛道真经曰禅,要多少有多少,乃初始真如所创。”
“两般俱是大乘真经,开悟其间经意,可证无上正等觉,不知圣僧可要哪一部?”
那猴儿一听初始真如,察觉到要素,忍不住问道:“不知初始真如,乃是哪一位?”
旋即,便见二尊者双手合十,向着一个方向礼拜:“乃太易天祖师于过去无尽劫中所证金身,尊号南无初始真如尊王佛,乃佛上佛、祖上祖,拥有无量甚深法力和无尽圆满大智慧。”
悟空呆了呆,道:“不曾想,师尊竟还有这般金身菩提位。”
“是极是极,大圣论起来,亦能算我佛家弟子也,故有悟空之法名矣。”二尊者复又合掌礼赞大圣。
唐僧此时出声询问:“敢问二尊者,此二经文有何分别?”
那迦叶道:“世尊所著真经,贵重无比,不可轻取,不可轻传,曾有人持真经与一善信人家诵念一部,讨得三斗三升散碎黄金,实乃贱卖。”
那阿傩道:“初始真如所传真经,众生皆可闻,众生皆可证,众生皆可渡,不收一毫,不要一分,要多少便有多少,此为道常在,道恒在。”
此话一出,取经四人反应不同。
只说那沙僧狐疑的盯着二尊者:“两位所言可真?佛爷爷何等慈悲,普度众生,怎会收取人事?”
闻言,那阿傩迦叶连忙道:“不可作此说,真经若能轻得,必有人轻慢佛法,不知佛法珍贵。从来易得之物不作珍惜,唯有教人知晓珍贵,方才用功参悟真经。”
“为何俺师尊的所著经文,却不收取分毫?”悟空神色不善的盯着二人。
那二尊者惊慌,连忙道:“大圣莫要误会,此乃初始真如慈悲,便是世人怠慢真经正法亦是无碍,只说有教无类。”
二尊者将前因后果,尽数讲清楚了,至于取经哪一部,便看师徒众等作何选择。
那唐僧看向四位徒弟道:“徒弟们啊,该取得经书哪一部?”
那沙僧摇了摇头:“此等真经,吾不敢评。”
八戒想了想道:“我常听人说,贵有贵的道理,佛爷爷乃治世之尊,其所创真经,必有不凡。”
“悟空作何说?”唐僧看向悟空。
悟空遂看向二尊者,却道:“不知这两部真经,我等可尽取否?”
“自然可以,且说人事如何算?”
那二尊者向着悟空一伸手。
悟空哈哈一笑道:“这好办,二尊者且收好。”
只见金箍棒一指,便见金山银山浮现而出,诸般珍贵宝物熠熠生辉,珠光宝气刺人眼,贵珍灵物不足惜。
“如此,诸位且接经文!”
只说二尊者从那诸般经文中,拣出五千零四十七卷,还差一卷,才合一藏之数。
“这便是寂灭法真经,千金难换,众等且收好。”二尊者认真告诫,要四人不可怠慢。
四人闻言,自无不可。
而后便看那悟空连忙询问:“我师所创,佛道真经何在?”
那阿傩笑道:“在此在此。”
言罢,当即看见那迦叶从袖口中掏出白本一卷,递给那悟空。
“好胆,汝等胆敢以白本欺俺老孙,且一人吃俺老孙一棍,送你们去如来老儿极乐场里,用不着再费劲苦修了。”
悟空大怒,掣出金箍棒便要打。
正当此时,且见日月灯明烛照,无量甚深法力涌现。
且看那定光如来、燃灯上古佛显化,拦下悟空的金箍棒。
“悟空莫闹,二尊者并未欺辱你。”燃灯佛笑着看着这取经众等道。
悟空闻言,冷哼一声,且道:“二人传我白本,怎不是个欺我?”
那上古佛遂笑道:“此无字真经也,故此众生皆可闻。”
“莫不是传说中的无字天书?”那沙僧惊呼,想起来一些传闻。
燃灯佛遂笑道:“善也,所谓佛道真经,是为道恒在,道常在,众生皆能成佛。”
“故此,佛道真经不立文字,只一言蔽之,曰开悟即佛、见性即佛、觉者作佛。”
“又曰心即佛,无需再拜他佛,只说明见己心,人人皆是佛。”
燃灯佛话音落下,八戒沙僧倒是无感,深究佛法的唐僧以及道行高深的悟空则反应不同。
“是了,这就是大乘佛法……我佛三藏真经甚妙,可非佛法精深者不可读,也不读懂,便普度不得众生。”
“唯有那禅道真经,视为觉悟作佛,众生皆佛。人渡不得人,唯有己能渡己,这才是大乘佛法!”
“这才能教化众生,心向正道,明心见性,便是佛!”
而悟空和唐僧的所悟,又是不同。
恍惚间,悟空仿佛回到了自身当年刚刚求道入山的时候。
当年便曾得见,往来众生都能随意出入祖师厅堂,更是应了那道常在,道恒在之理。
恍恍惚惚间,只说悟空的气息乍明乍灭,似有证得无上正等觉,无极大道果的意思,但却还差了一些沉淀。
良久之后,悟空这才回过神来。
只见那燃灯上古佛作礼道:“大圣明心见性矣,当作佛陀。”
那二尊者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只见过去佛这么说,更是连忙礼赞悟空曰:“大圣当做佛!”
一卷无字经书,五千零四十八卷有字真经,刚好合了一卷之数。
……
传经结束,唐僧等众在离开灵山之前,还需得再拜佛祖请辞。
那二尊者旋即再领着唐僧等取经众,再入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内,世尊如来高升莲座,敕降龙、伏虎二大罗汉敲响云磬,遍请三千诸佛、菩萨……大小尊者圣僧,该坐的请登宝座,该立的侍立两旁。
一时间,天乐涌动,仙音回荡,诸般祥光迭迭,瑞气重重,诸佛参见如来。
礼毕之后,便见佛老问:“阿傩、伽叶,传了多少经卷?”
二尊者即开报:“现付去唐朝经卷共寂灭禅法两部真经,共五千零四十八卷,与东土圣僧传留在唐。现俱收拾整顿于人马驮担之上,专等谢恩。”
二尊者话音落下,唐僧等众再次向前,且躬身道:“我佛慈悲,弟子今得真经,只愿能早归东土,教化众生,望我佛降下慈恩。”
“去的去的,此番两部经文,俱有无量功德。”
“那寂灭真经,乃三教源流,待你归东土,不可轻慢,非沐浴斋戒,不可开卷,宝之重之。盖此内有成仙了道之奥妙,有发明万化之奇方。”
“那无字真经,众生自知之,你只消讲述何为开悟即佛,凡有情众生,尽可闻之,尽可学之,凡有开悟者,尽可作佛,此皆你之功德也。”
唐僧闻言,在此叩头谢恩,礼佛三匝。
正当此时,只说那观世音菩萨合掌而出,启禀世尊,道:“弟子当年领金旨向东土寻取经之人,今已成功,共计得一十四年,乃五千零四十日,再有八日方合一藏之数。”
“伏望世尊,早赐圣僧回东转西,须在八日之内,庶完藏数,准弟子缴还金旨。”
佛老闻言,遂道:“观音尊者所言甚是。玄奘听真,令汝等速速下山,在八日之内传经东土复归灵山,以完一藏之数,旋即再受封正果。”
至此,取经众等方才出了大殿,这传经大会终于散去,取经之事已成,只差一个传经。
话表取经等众,自得了经书之后,便驾驭祥云,往东土而去。
“来时八十一难,归时驾云而去……且说这一路行来,亦是修行。”
祥云之上,那唐僧有感而发,只听得悟空有些意外。
“师傅能有这般见解,当为佛陀也。”悟空笑着道。
唐僧今时今日回想起一路上的波折,却感慨道:“此前为师心中不定,肉眼凡胎不知深浅,今日回望一路磨难,方知却让徒弟你受了不少腌臜气。”
“不消讲,此皆梦幻泡影耶。”
悟空笑着道:“我看师傅归心似箭,如今取经已成,不若让俺老孙使个法儿,吾等好速归长安?”
此话一出,唐僧还不曾表态,那八戒则连忙道:“哥说的是,免得吾等赶路之辛苦。”
唐僧闻言,只拱手道:“劳烦悟空矣。”
……
南赡部洲,长安城。
只说自贞观十三年之后,太宗送唐僧出城,常常念着唐僧何时回归。
故此,又命人在长安城关外,建起来高楼一座,名曰望经楼。
每当闲暇之时,唐王太宗都莅临这望经楼远观。这一日,亦是如此。
“唉,当年御弟远走取经,至今刚满十四年,也不知何时能归来。”太宗轻叹一声。
旁边侍者道:“陛下,当年玄奘法师远走之前,曾说快则二三年,慢则五六年当归,如今已过去十多年,怕是……”
“勿复此言!”
太宗皱眉叱咄:“御弟乃是观音菩萨亲自所选取经人,自有神佛护持,定然无碍。”
只说唐王观望片刻之后,一时间心中烦闷琐累散去,旋即便准备摆驾回宫。
正当此时,便见那西方天上,有祥云百千重,瑞气万千道。
只说一道绚烂虹光遮蔽天穹,而后化作四道人影,不是唐僧四人又是谁?
“那……那是御弟?”
太宗指着那天上仙神,问向身旁侍者。
只说太宗开口间,便见那虹光落于地上,诸般异象散去,正是当年那唐玄奘。
太宗大喜,遂连忙下楼相迎,高呼道:“可是御弟否?”
“陛下……臣幸不辱命,取得真经而归!”唐僧亦是激动的向着太宗行礼拜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