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1章 隆庆六年的决策
隆庆六年的春雪来得比往年都晚。紫禁城内的琉璃瓦上覆着一层薄雪,在晨光中泛着清冷的光泽。
辰时的时候,西苑的勤政殿外已跪满了身着朝服的文武百官。
今日大朝,皇帝将宣布关乎国本的大事。
司礼监掌印太监孟冲手持拂尘,站在丹墀之上声音宏亮的宣道:“皇上有旨,今日朝会,议建储之事——”
百官中顿时响起一阵低语。
虽然皇帝登基六年,但储位一直空悬。如今突然提出此议,难免引人猜测。
首辅李春芳跪在最前排,雪水浸透了他的膝盖,却不及心中寒意。
作为首辅,他竟未提前得知此事,这分明是皇帝有意为之。
他微微侧目,瞥见次辅高拱挺直的背影,心中更是忐忑——这位以强势著称的阁臣,近来与皇帝走得很近。
“宣百官入殿——”
随着唱喏声,百官依次入殿。朱载坖已端坐在龙椅上,目光炯炯的扫过百官。
“臣等叩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山呼万岁声中,朱载坖微微抬手:“众卿平身。”
待百官站定,朱载坖开门见山,也不藏着掖着了。
直接说道:“朕登基六载,国本未立,实为社稷之忧。今皇长子翊年近及冠,聪慧仁孝,可承大统。朕决意册立为皇太子,二子翊钧封福王,三子翊鋡封靖王,四子翊镠封潞王。”
殿内鸦雀无声。
这等大事,皇帝竟直接宣布,未给群臣议论余地。
李春芳知道此刻必须表态,立即出列跪奏:“皇上圣明!太子乃国之根本,早定储位,天下幸甚!”
高拱紧随其后而拜:“臣附议!皇长子天资粹美,正位东宫,实乃社稷之福!”
两位阁臣带头,百官纷纷跪地表态支持。
朱载坖满意地点点头,却又话锋一转:“另有一事。朕观近来内阁票拟,多有迟滞。国事日繁,需锐意进取之人。李爱卿久在中枢熟悉内外,着转任军机处,专司对外军政。内阁首辅一职,由高拱接任。”
这一记闷雷,震得李春芳头晕目眩。
他都不知道军机处是个啥!
还以为这是朱载坖看不顺眼他了,要知道他的年纪可比高拱小多了。
李春芳勉强稳住身形,心中苦涩的叩首道:“臣遵旨。”
朱载坖也看到了李春芳的苦涩和惶恐,但他也没解释什么,继续说道:
“张居正进次辅,海瑞入阁兼都察院都御史。原大学士赵贞吉、胡宗宪等一并转军机处,佐理军务。另,内阁还需再补两位阁员,诸位等朝会结束,可以私下讨论一番,给朕上个奏疏建议。”
高拱眼中闪过一丝讶异,皇帝这番安排,既提拔了他和张居正,又引入清流领袖海瑞制衡,还将李春芳等老臣安置在新设的军机处,可谓一举数得啊。
而且,他也终于媳妇熬成婆了,终于不再是万年老二了。
“臣等领旨!”
百官齐声应道。
退朝后,李春芳独自走在长长的宫道上,雪落在他白的胡须上,也无人为他撑伞。
六年来兢兢业业的首辅生涯,就这样在一道圣旨中结束了。
“元辅留步。“
李春芳回头,见高拱快步追来,脸上带着复杂的表情。
“如今肃卿才是元辅。”
李春芳苦涩道,“老夫已退了。”
高拱正色道:“李公何必如此?皇上此举,实是体恤老臣。军机处虽非内阁,但专司对外军政,权责尤重。到时,我还要多需李公鼎力相助。”
李春芳摇摇头苦笑,“肃卿不必安慰。说起来我也在首辅位置上有五六年了,也该挪挪窝了,要不然可得遭人记恨了。”
听着李春芳这话,高拱默然不语。
高处不胜寒,可不是说说而已。
李春芳这些的首辅生涯,虽不如之前的严嵩徐阶二人风光,但在他任首辅的这些年里,可都是隆庆朝开朝的重要时期。
而且还发生了不少的事情,这些事情所牵扯到的人或事,也都非常多。
所以,作为首辅的李春芳自然就会被一部分未得利益的人记恨,也会被失去利益的人记恨。
毕竟谁让他是首辅呢?
他拥有了地位和权力,就该承受这些毁誉和压力。
而这就是现实!
文渊阁内,新任首辅高拱主持第一次内阁会议。张居正与海瑞分坐两侧,气氛微妙而紧张。
“今日请二位来,首要议定三事。”
高拱的风格与李春芳不同,而且内阁成员也都大换血了,除了他和张居正,原来的老人都被弄到那个还不知所谓的军机处,或致仕告老了。
高拱直接道:“第一件事是太子册封大典的事宜安排,第二件事是瀛洲岛的商贸走私问题,第三件事是南溟洲景藩岁供的问题。”
海瑞眉头一皱:“元辅,在下以为当务之急是清丈田亩、推行一条鞭法。厘清赋税不均的问题!”
高拱眼中闪过一丝不悦,他不喜欢有人跟他唱反调,“刚峰你初回京师,恐不知朝廷惯例,新法推行需循序渐进,岂能一蹴而就?而且你在江南也呆了那么久,这件事有复杂,你应该很清楚。咱们内阁做事情,一定要分轻重缓急,不能什么都大包大揽的上。要不然到时候,什么都做不好。”
张居正见状,连忙在一旁温和地插话道:“二位所言皆有道理。不如我先拟个折中方案:元辅说的事情分拆给京师各负责衙门具体办理,同时再命各布政司开始清丈试点,稳定新法?”
海瑞还想争辩,忽然有小太监匆匆进来:“三位阁老,皇上有召!”
勤政殿内,朱载坖半倚在榻上,见三人进来,他才坐直身体,淡淡说道:“三位爱卿,朕刚接到急报,说是瀛洲岛内有反民作乱。”
高拱立即道:“臣请立即调戚金部增援!”
朱载坖呵呵道:“远水解不了近渴,戚金正在去探查东洲的路上,给他发旨意,也要几个月。而且也会耽误大事。所以朕的意思是,是时候该成立北洋水师了。”
高拱等人一听这句话,顿时就懂了。
现在朝廷已经有东洋水师,南洋水师,以及驻扎在宣威海峡的西洋水师。
如今再设北洋水师,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毕竟天子富有四海,怎么只能有东南西,而没有北呢?
高拱当即又拜道:“臣领命,臣这就着内阁出个章程,命兵部组建北洋水师。”
朱载坖满意的点点头,接着又和高拱他们聊了聊册封太子的事情,以及未来藩王封藩的问题。
而这些问题,就是这一届内阁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与此同时在西苑勤政殿旁的一处偏殿,新挂了“军机处“的匾额。
李春芳、赵贞吉、胡宗宪三人正在熟悉这个新衙门的环境。
“说是平调,实为明升暗降啊。”
赵贞吉苦笑着抚过崭新的公案,“从此军国要务,皆出内阁,我们这军机处,不过是个跑腿的衙门。”
胡宗宪也郁闷的摇头道:“孟静此言差矣。皇上明言,对外军政皆由军机处专管。南洋、南溟洲、西域、东洲.哪一件不是头等大事?“
李春芳没有参与讨论,他正在仔细阅读一份刚从兵部调来的边镇驻军册。
正说着,一个小太监捧着一摞奏章进来:“三位大人,这是皇爷命奴婢送来的宣大边报,请军机处即刻议复。”
李春芳接过奏章,只见最上面一份赫然标注“绝密“二字,内容是锦衣卫关于瀛洲岛部内部纷争的详细情报。
“看来我们这军机处,还真不是摆设。”
赵贞吉笑道,“既如此,老夫提议:趁瀛洲岛内的倭奴还未反应,先手一步,将他们全部迁到苦寒的北岛看管。”
胡宗宪补充道:“还可令戚继光便宜行事。”
李春芳点头:“好,我这就起草奏本。不过.”
李春芳犹豫了一下,“按制,此类军务应先经内阁.”
“李公多虑了。”
胡宗宪意味深长的说道,“皇上既设军机处,就是要打破常规。我们直接面奏便是。”
当日下午,朱载坖就接见了军机处三位大臣,并当场批准了他们的方略。
更令李春芳惊讶的是,皇帝还授予军机处一项特殊权力——“密折专奏“,允许他们绕过通政司,直接向皇帝递送机密奏章。
离开勤政殿时,李春芳的心情已大不相同。他忽然明白了皇帝的深意——内阁与军机处,一文一武,相互制衡。而皇帝则高居其上,掌控全局。
“看来我们这把老骨头,还能为朝廷发热呢。”
他对赵贞吉和胡宗宪笑道。
就在李春芳等人找到工作方向和人生目标的时候,文渊阁内,高拱、张居正、海瑞三人正在激烈的争论着。
显然三人还需一段时间的磨合期。
尤其是海瑞的加入,更是让这个磨合变得更久了一些。
但没办法,他就是这样的人。
而朱载坖也需要这样的人入阁。
毕竟这些年大明铺的摊子确实不小,也滋生不少的问题。
是该有个人正本清源,给底下的官员们上上弦了。
“赋役合并,计亩征银,固然简便。”
高拱皱眉道,“但骤然变革,恐生民变!嘉靖年间试行此法,就曾引发骚乱。”
张居正不慌不忙道:“元辅所虑极是。所以下官建议先在江西、浙江两省试点,待成效显著,再逐步推广。”
海瑞却直言不讳的说道:“下官以为当立即全国推行!赋役不均久为民患,拖延一日,百姓多受一日之苦!”
高拱拍案而起,怒道:“海刚峰!治国不是儿戏!若因仓促变法导致动荡,谁来负责?”
“在下愿以身家性命担保!”
海瑞毫不退让,坚持己见,“一条鞭法利国利民,早行一日,早得一日之利!”
眼看争论白热化,张居正连忙调解:“二位息怒。不若如此:我们先在两省试点,同时命各省开始清丈田亩,为全面推行做准备。待秋后视情况再定下一步?”
高拱被张居正劝住,也觉得自己不应该和海瑞拍桌子,这实在是有失内阁首辅的风度。
高拱:“也罢,就依太岳所言。但须加上一条:凡试点地区,必须派干员坐镇,一旦有变,立即叫停!”
张居正拱手一百:“元辅明鉴。”
实则,张居正心里疲惫无比,这次辅真不是人当的。
海瑞虽不满意,但也知道这是目前能争取到的最好结果。
东宫后园中,朱翊正在凉亭内读书。
春风拂过,带来阵阵香。忽然,一颗小石子“啪“地打在他面前的石桌上。
“二弟!”朱翊不用抬头就知道是谁,“你又逃课了?”
朱翊钧笑嘻嘻地从假山后跳出来:“那些之乎者也听得我头疼。大哥,我给你看个好东西!”
他从怀中掏出一个精巧的木制模型,是一艘战船,做工虽粗糙,但形制俨然是南洋水师的旗舰“嘉靖“巨舰。
“这是.你自己做的?”
朱翊惊讶地问。
“嗯!”
朱翊钧骄傲地点头,“我偷偷观察过停泊在天津卫的战船,回来就试着做了这个。大哥你看,这里可以放火炮,这里是指挥台”
朱翊看着弟弟眉飞色舞的样子,不禁莞尔:“二弟确实有巧思。不过.圣贤书还是要读的。父皇说过,为君为将,都要明理。而且以后说不定,你也要想景王叔那样,成为海外藩国之主,到时候临土治民,都需要韬略人心。”
朱翊钧撇撇嘴:“我又当不了皇帝,读那么多书干嘛?而且我也不想去海外。只想领兵打仗,为大明开拓疆域。”
“胡说!”
朱翊连忙捂住弟弟的嘴,“这种话万万不可乱说!”
朱翊钧挣开兄长的手,不服气道:“本来就是嘛!大哥是太子,将来当皇帝;我是福王,当然要当大将军!”
朱翊看着弟弟天真的表情,心中一软:“好,好,二弟将来当大将军。不过现在,你得回去上课,不然徐先生又要告到父皇那里去了。”
“那大哥陪我一起去!”朱翊钧拽着兄长的袖子,“有你在,先生就不敢太严厉了。”
朱翊无奈地摇摇头,合上书本:“走吧。不过你得答应我,今天把《论语》'为政'篇背下来。”
“成交!”
兄弟俩手拉手走向书房的背影,被远处阁楼上的朱载坖尽收眼底。他的脸上浮现出一丝欣慰的笑容。
看来,这次册封太子的决策是对的了。毕竟现在已经是隆庆六年了,虽然朱载坖感觉自己各方面都很好,但保不齐老天爷给他瞎开玩笑。
所以,还是先把太子名位确定下来再说,免得真出了意外,到时候乱七八糟。
——————————————
求月票~~(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