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男友书库

手机版

男友书库 > 都市言情 > 回到八零机械厂 > 第494章 壁垒太厚了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494章 壁垒太厚了

    第494章 壁垒太厚了
    “有些组合本身风险高,可加工那天正赶上刀磨得利索、设备状態好、师傅手艺也稳当,所以最终也成功了。”
    “可你要是把这张卡交给另一个技校照著做,换了设备、换了人,那就不一定能成。”
    “所以我们不能光看『结果成了』,更得看『过程讲没讲清楚』。”
    “我们最在意的,就是一张卡的『可复製性』到底强不强。”
    “那些流程模糊、数值不全、描述含糊的卡片,就算这一回碰巧成功了,也没法在別的学校、別的批次、別的工人手里顺利復现。”
    他抽出一张卡片,举在手里晃了晃:
    “你看这个,扩孔写的是『二次走刀』。”
    “可具体刀径多少?走几刀?转速多少?冷却液用不用?一句都没写。”
    “就这么一句『二次走刀』,换了人、换了料,八成出岔子。”
    “像这种关键信息缺失、依赖操作者主观判断的卡,我们就归为『控制力弱』。”
    他顿了顿,反手又把另一张卡片拍在桌上:
    “再看第一技校这张。”
    “先是『预钻17.2』,接著『半精车17.7』,最后『精扩17.82±0.02』,三段流程层层递进。”
    “中间还设了两次试配点,连用的刀具型號、转速、冷却方式都写得一清二楚。”
    “这就是典型的『控制力强』。標准清晰、流程规范、操作者不用猜。”
    说著,他把两张卡一左一右铺在桌上。
    “要是想真正让这些卡片发挥作用,我建议咱们乾脆按『控制力』来分类!”
    说罢,
    在陈露阳目瞪口呆的表情中,
    郭安礼掏出一张稿纸,拿起笔,在背面打上了一个草纸表格。
    “我初步想了六个关键栏位,用来打『控制力评分』。”
    “一是工步数量,二是每道工步描述的完整度,三是关键尺寸的精度范围,四是是否包含试配,五是有没有返修或修整记录,六是有没有批次一致性的备註。”
    “这六个指標一旦量化,就能对每张卡给出一个清晰明確的『工艺控制评分』。”
    “0到10分,分高的就是標准完整、容易復现的;分低的,就是风险高、需要特別小心的。”
    一边说,一个简洁清晰的表格就出现在纸上。
    这时,马进凑了过来,低头扫了一眼草表,提出疑问:
    “我有个问题。你这个评分法,现在主要看的是流程清不清楚、能不能復用。”
    “但咱们要是想把这套卡做成可推广的模型,光靠流程不够,实际加工的结果也得算进去。”
    “比如尺寸误差、成品合格率这些指標,如果不纳进来,就可能出现流程虽然標准化了,结果却还是出毛病的情况。”
    郭安礼一听,啪地一拍脑门:“对!你不说我都忘了这茬!”
    说著,他拿笔在评分表最后加了一栏,写上:
    “实物验证记录”。
    並在备註栏標明:“是否附带尺寸/形位/缺陷等成品检验资料。”
    马进见状,又补了一句:
    “最好再註明『是否为批次抽检』还是『逐件全检』,不然光看数据也不知道稳不稳。”
    “这类『结果栏位』,日后搞加工数据比对、做经验总结都有用。”
    郭安礼边听边点头,飞快地在旁边记下补充。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纸上的表格越画越细、越写越全。
    ……
    臥槽!
    陈露阳傻呵呵的站在旁边,发现自己根本插不进去他们的世界。
    大一和大三的壁垒这么厚的么?!
    他最初设计工艺卡,单纯就是为了突出“產教结合”的路子,把技校的成绩亮出来!
    同时在中间討个巧,
    把几个技校里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亮出来,供其他学校参考,
    好让大家少踩坑、少报废,把零件的成品率提上去。
    可是哪想到同样是卡片,
    在马进和郭安礼看来,竟然能拆出“流程栏位”“结果变量”,做成一整套擬合標准、提炼路径的“工艺数据体系”!
    眼看那张草纸上的评分框架越写越细,
    从原先的控制力强弱,延展到了信息完整性、实物验证、可推广指標……
    一个“工艺流程可复製化评分体系”的雏形,就这样从几张手写卡片中长了出来!
    陈露阳两眼放光!
    好哇~~
    真的是太好了!
    既然他们能从“卡片”里算出结论,那自己就负责把更多“有价值的卡片”找出来,餵进去!
    “咱们这就建卡片评分库!”
    “下一批通用件的卡片,就按你们这套打分模型来写!”
    “你们这边把標准立住,评分打实,到时候高分卡直接进模版库,供所有技校参考!”
    “当然~低分卡回头也不能扔,”
    “回头再出份『典型卡片修订建议』,手把手帮技校学生把卡写好!”
    郭安礼也点头:
    “对,等卡片数量一多,我们甚至能从整体数据里,提炼出『卡片规范编写指引』。”
    “比如一个推桿件,最少得有几步?每步描述至少多详细?试配和修整该写在哪个环节?”
    “把这指引印出来掛车间墙上。”
    “学生一看就知道卡怎么写,师傅一看就知道卡靠不靠谱。”
    马进补了一句:“评完分,还能拿数据回头倒查。”
    好傢伙……!
    陈露阳被说的热血沸腾的!
    怪不得都说大学生值钱。
    这他妈是真值钱!
    自己都没想到的事儿,让马进和郭安礼三言两句就弄出了一套从实践中提炼出来的工业教学体系!
    如果体系真的推开了。
    这就不是“修理厂內部用”的卡片流程,
    而是能拿得出手、推得出去的“標准化模型”!
    到时候別说是片儿城这些技校了,將来別的市、別的区、別的兄弟单位也能参考!
    说不定还能成为全市『通用件教学实训』的试点標准!
    晚上,
    修理厂灯火通明。
    二十多號人一起彻夜不眠,一样一样的对零部件进行质检和整理卡片信息。
    办公室里,
    陈露阳坐在桌子前,一脸思索的在稿纸上写下一串標题。
    《基於试製卡片的分校协作模式梳理与数据样本建设——以六所技校首轮通用件试製成果为核心样本》
    写完之后,陈露阳左瞅瞅,右看看。
    总觉得这个標题还差点意思。
    想了想,
    他又在下面补了一行副標题:
    “兼论技校在標准工程中的实践作用与路径分析”
    写完了,陈露阳定睛一看!!!
    好嘛~
    標题都起三行了。
    也不知道是事儿太多了,一行写不下,
    还是自己水平不够。
    好像自从上了学,弄了项目,这材料的標题就越起越长!
    陈露阳都有点害怕,以后的標题別再整出大半篇子来。
    写完了標题,下面就是正文了。
    虽然此刻马进和郭安礼已经围绕工艺卡,著手搭建起一套“工艺流程可复製化评分体系”,为后续標准化打下了基础。
    但仅靠这套评分体系,还难以突出技校在整个项目中的实际价值。
    如果想要让技校成为主角、站上舞台中央。
    真正体现出“產教融合”的成果,
    就必须把这些实践经验落到纸面上,写出一份既有数据支撑、又有理论深度的材料才行。
    想了想,
    陈露阳下笔,写在首页的第一段就是:
    “项目启动以来,技校师生深度参与零部件样本加工任务,承担了从图纸研读、工艺制定、流程试错到现场试配、实物测量等关键环节,既为通用化探索提供了宝贵样本,也积累了可供参考的实践经验。尤其在设备条件、学员基础各异的背景下,技校集体展现出极强的適应能力与问题意识,是推动“多点协同、分段试製”模式逐步成型的主力力量……”
    誒嘿~
    写完第一段,陈露阳无比满意的看了看標题和几乎占据一整夜的第一段~
    虽然首段的字数多了些~
    但是点题嘛!
    这要是让那些技校老师和诸位校长看见了,不知道会有多高兴!
    兴奋地搓搓手,陈露阳在大脑里措措词儿,
    隨后钢笔歘欻欻的继续在稿纸上写了下去……
    眼见六所技校的试製件已经基本成型。
    现在就差最后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整装验证。
    e=(o`*)))唉~
    陈露阳挠了挠脑袋,眉宇间露出思索犹豫之色。
    这一步必须找个靠谱的地方干。
    至於找谁干呢~
    陈露阳脑子里转著两个名字:
    一个是鲁永强,另一个是何大华。
    其实论地位吧,鲁永强似乎更胜一筹,
    但是这玩意儿……
    老丈人的关係,用起来总是没有亲爹亲厂长的关係顺手。
    要是找鲁厂长吧,未免显得他借著陈拓『未来女婿』的关係办事。
    他不喜欢。
    况且这社会,你也不知道有些事儿一旦传入別人耳中,会被怎么传出来。
    自己只是因为整装这一步,找了陈拓的兄弟帮忙。
    传出去,就很有可能变成,自己做的这一切全都是靠未来老丈人的帮衬。
    那他还不如死了算了!
    再说了,
    鲁永强那边是搞炼钢、炼铁的。
    虽然厂子大,但对他们搞装配这种细致活儿未必合適。
    反倒是何大华的西山机械厂,本来就是做装备加工出身,机械基础扎实,而且技术员多。
    两相权衡,也是何大华优於鲁永强。
    ……就找我何叔了!
    等陈露阳赶到西山机械厂时,天色已经擦黑。
    工厂门口的路灯一个个亮了起来,照得雪地泛著点青光。
    好在以前陈露阳常来西山帮忙,跟门卫大爷们都混得脸熟。
    远远看见他背著书包往门口走,门卫大哥笑著拉开小窗户探出头,
    “哟,小陈来了啊?这回不是来翻译了吧?”
    “不是。”陈露阳笑著挥手,“我找何叔有点事儿。”
    “行,进去吧。”
    一路小跑著进了厂区,陈露阳钻进行政楼时,
    何大华正好拎著茶缸从会议室回办公室。
    瞧见陈露阳,何大华顿时高兴的招手:
    “哎哟,小陈,你怎么这个点还折腾过来了?快进屋暖和暖和!”
    走进办公室,
    两个人简单敘旧之后,陈露阳说明了来意。
    “何叔,我今天来找你,其实是有事想请您帮忙。”
    “这不是咱修理厂那头的通用件项目嘛~”
    “六所技校的试件已经做出来了,
    “但卡在组装环节,我得找个有整装能力的厂做一轮整装验证。”
    “我前阵子也找了不少地方,但是要么嫌我的活小,没兴趣搭理;要么就没精度,干不了我这个活……”
    “现在部里和市里都盯著这个试点,我得儘快把第一批样件整出来,不然下面的数据分析都跑不动。”
    “何叔,你能不能帮我想想办法?”
    何大华听完,嘆口气:
    “小陈,你这点小活,换平常我这就能帮你干了。”
    “可你也知道,眼下年底衝刺,咱厂两个部里掛帐的重点项目卡著节点,我手头几个试製工段连休息都不敢多排。”
    “厂里的车间现在一口气喘三头,腾不开工艺员,也腾不开测调台。”
    “要是我硬让你插进来,別说你项目节奏保不住,连我这边原本的排產也得跟著乱套。”
    “我懂!”陈露阳马上点头。
    他就是省机械厂出来的。
    厂里一年到头,最忙的就是年底。
    全厂上下都像上了发条,铆著劲儿往前冲。
    冲得过,就能给部里、上级、甚至整个行业交出一份像样的成绩单;
    冲不过去,来年指標、拨款、设备升级统统都得往后挪。
    越是关键的单位,越是跑不开人手。
    越是骨干的岗位,越不可能挪出工艺员给你做点“顺手帮忙”的活。
    哪怕有心想帮,也真是帮不上。
    “不过呢,有一家单位,也许能接你的活。”
    何大华转头看向陈露阳:“你听说过『市工艺技术服务站第五加工部』吗?”
    “没有。”陈露阳摇摇头。
    “没听过也正常。”何大华笑了一下。
    “那地方从来不对外接活,全靠圈子介绍,外头人根本接触不到。”
    他把茶缸往桌上一搁,语气也跟著稳下来:
    “那家原本是兵工厂底下的精加工组,老工人一把好手,乾的都是些普通厂不敢碰、不好做的精细活儿。”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