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男友书库

手机版

男友书库 > 都市言情 > 唐朝好地主:从村长开始 > 第670章 一朝天子一朝臣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670章 一朝天子一朝臣

    第670章 一朝天子一朝臣
    裴寂请辞,
    在殿上百官看来,或许更像是表达不满。
    李世民坐直身子,摆了摆袖子,“裴相今年刚过五十吧?”
    “回殿下,臣今年五十有一。”
    李世民点了点头,问中书令封德彝,“封相,朝廷制度,官员多少岁致仕?”
    “回太子殿下,朝廷典制,诸职事官,年七十以上,听致仕。”
    “嗯,裴相啊,你有佐命元勛,朝中总百揆辅政亦六年矣,如今方年过五十,这可正是年富力壮之时,孤治理朝政,还需裴相辅佐。”
    裴寂坚决请辞,“臣年十四,以门荫补为本州主簿,十八岁,郡察孝廉,以门资授左亲卫,后来释褐歷任齐州司户、侍御史、晋阳宫监等职,
    太原隨陛下起兵,
    转眼已经五十多岁,身体病弱,老朽不堪,
    臣实不敢尸位素餐,占据高位,还请殿下准许致仕回乡荣养。”
    李世民皱眉。
    现如今最重要的是稳定,
    因此朝廷高官要职,都是儘量先不动,以免人心动盪。
    他没马上罢换裴寂,这老狗倒是给脸不要脸,这第一天朝会,就直接当殿请辞。
    李世民好心又劝留,裴寂就是不肯,倒跟耍脾气的小孩子似的了。
    “既然裴相身体不適需要疗养,我也不能不顾裴相健康而强留,”李世民盯著裴寂,缓缓做出决定,“裴相保留司空之衔,左僕射之职暂时免去,
    遣尚书员外郎一人每日更值裴府,再加赐实食封三百户,通前共一千五百户真封食邑。”
    裴寂愣在那,
    他的请辞,並不是真的请辞,也只是摆摆老资格,甚至想以退为进,爭点脸面。
    谁知道,
    这位新太子这般不给面子,
    劝了几句,就顺水推舟的免去了他尚书左僕射之职,仅保留了个司空衔。
    司空虽为三公之一,与天子坐而论道,但毫无实际职掌。
    说是派个尚书郎去他府上当值,实际就是说裴寂以后都不用再到朝堂去了。
    “谢殿下准臣致仕,臣请返回蒲州老家。”
    李世民冷声道:“司空就在京师安心疗养吧。”
    因裴寂的这一搅和,
    倒是打断了原本的节奏。
    本来今日朝会,宣读一下詔敕,与大臣们会个面,也就要结束了。
    但裴寂这一搅和,
    李世民决定乾脆就再动一动。
    “左僕射一职空缺,如此要职,不可缺人。”李世民目光扫过殿中大臣,也不跟他们商议了,直接安排,“右僕射萧瑀,迁尚书左僕射。
    中书令封德彝,迁尚书右僕射。”
    “太子左庶子房玄龄加中书令。”
    “中书令兼吏部尚书杨恭仁,授光禄大夫,检校扬州大都督府长史,主持大都督府事务。”
    “太子左庶子高士廉加中书令。”
    “太子右庶子长孙无忌为吏部尚书,太子右庶子杜如晦为兵部尚书。”
    “魏徵为尚书左丞。”
    “司空兼侍中李逸,加太子少保、雍州牧、左卫大將军。”
    “罢陕东道大行台,屈突通加光禄大夫,拜洛州都督。”
    ······
    李世民原本计划是等两三个月,他登基称帝后再来调整。
    但现在,乾脆先调整一波。
    朝廷七个宰相,他立为太子自然不再兼宰相,裴寂辞相,杨恭仁罢相外放扬州,
    而萧瑀、封德彝仍为宰相,却也都挪了位置。
    只有李逸和陈叔达还在门下省为相。
    房玄龄、高士廉升为中书令,接管了这个决策、擬詔的中枢部门。
    加上门下省还有李逸,
    尚书省只是执行,让萧瑀、封伦二人为左右僕射,但也让长孙无忌、杜如晦担任了吏兵这两个最重要的尚书。
    还有魏徵做尚书左丞,尚书左丞在尚书省內,是负责监督的。
    左右丞共同分司纠正尚书省事务,监督稽核六部二十四司政务,负责覆审詔敕,有权封驳不当政令。
    这个官职看似四品,但权力是很大的。
    尚书省这个执行机关,六部二十四司做事,都要经过左右丞的审核。
    一系列的人事调整,
    让人有些眼繚乱,
    陕东道大行台的撤消,倒不让人意外,毕竟先前皇帝其实已经撤过一回了。
    如今秦王做了太子,当然也没必要再保留他这个陕东道大行台。
    甚至天策府,肯定也是要罢撤的,不可能再授第二个天策上將。
    果然,
    李世民又宣布罢撤天策府,
    还接著把幽州大都督府、交州大都督府,都降为中都督府。
    李逸坐在殿上,很淡定。
    早调整,晚调整,早晚都要调整。
    如今李世民的掌控力,早点调整其实也没多大影响。
    当然,过几个月理顺了再调整其实更好。
    太子又给他加了两个官,
    雍州牧、左卫大將军,要说实权也都是实权要职,可这种官职权太重,因此往往有时也並不实掌,只是兼领。
    杨恭仁原来就是中书令兼领吏部尚书,还遥领凉州都督,加左卫大將军,十二军没撤的时候,他还兼了个天星將军。
    在一眾宰相里面,杨恭仁算是仅次於裴寂得到皇帝赏识的,虽他入朝为相最晚,却后来居上超过封德彝、萧瑀、陈叔达他们了。
    而现在李世民直接把他罢相,一脚踢去了扬州。
    不能说是对他的完全不信任,只能说宰相位置就那么几个,要往里面安排人,总得有人出来。
    杨恭仁是原来几个宰相里,除了李逸外资歷最浅拜相时间最短的。
    弘农杨氏,尤其是观王房一支,跟李唐皇家关係极好,李渊、李建成、李世民,甚至李元吉,爷四个,每人都有好几个杨家的女人。
    李渊的大小杨嬪,李建成的太子承微,李世民的大小杨,元吉的齐王妃、妾杨氏等,虽不全是出自观王房,但都是弘农杨家女,也有好几个出自观王房。
    杨恭仁以前跟李世民关係还可以,但他跟皇帝跟太子甚至跟齐王关係也都很好。
    而且,杨恭仁的弟弟杨师道,还娶了李世民那个死了丈夫的姐姐,成了李世民姐夫。
    检校扬州大都督府长史,也不能完全是贬降,也是一份信任和考验,因为扬州大都督李孝恭也是不久前刚召入朝,原长史李靖则调任代州都督,
    皇帝派了心腹黄门侍郎武士彠出任扬州大都督府长史,
    现在,
    李世民选杨恭仁去接替武士彠,召武士彠还朝,也是费了心思的。
    换別人去,未必能管好扬州大都督府这么大摊子事,而杨恭仁之前做了几年凉州都督,又是重开丝路,又是平定叛乱、防御突厥,能文能武,表现不错,
    杨恭仁跟武士彠又还是亲戚,武士彠娶了杨恭仁的堂妹做续弦,
    有这层关係在,武士彠也能更相信他,交接权力回朝,避免东南再生变乱。
    早朝延长了。
    李世民不急著结束早朝了,
    “来人,送裴司空回府。”
    李世民让人以肩輦把裴寂抬出东宫,用太子的马车送裴寂回府,给足他面子。
    但也是彻底的一脚把他踢出了权力中枢,
    连这场早朝都让他们参加完了。
    早朝继续。
    李世民让百官上书言事。
    有啥想说的,直接殿上进奏。
    早朝的上书言事,一般也分为两种,如果是机密事项,装在黑色口袋中,贴双重封条呈进,这叫封事,另一种就是当面呈奏。
    但一般情况下,早朝时是不直接封事的,要等天子朝毕后面奏,甚至封事还要先向中书门下奏报。
    御史弹事,亦先进状。
    很少有大臣能在早朝时跳出来,喊一句,臣有本启奏,或是哪个御史跳出来,臣要弹劾某某某的事情发生。
    否则这朝会就失控了。
    那么多重要官员,哪能天天把时间都耗在早朝上。
    除非是万分紧急的兵马要事,须当面陈奏,其余的常务,都是要走流程的,先写好章疏,递到中书门下,
    宰相们先看,给出些处置意见,再呈报天子。
    不会什么事都捅到天子面前的。
    所以宰相的重要性这时也体现出来了,
    若是宰相不是皇帝的人,那皇帝就极可能被宰相们蒙蔽甚至是欺骗,你看到的,都是宰相们筛选过的,让皇帝看的,不想让你看的,你都看不到。
    据说隋煬帝后来在江都时,天下到处是流民,到处是叛乱,可杨广居然不知道,全被虞世基等人给欺瞒了。
    李世民打破常规,
    让大家畅所欲言,有啥想说的就当面奏陈,甚至当面討论。
    这一弄,
    又是两时辰。
    本来半个来时辰就结束早朝,官员们各自回自己衙门去处理公务,结果今天全耗在这了。
    殿上的这些紫袍緋袍的高官们还好,毕竟殿中也算阴凉,还能坐著。
    外面的广场上的那些绿袍青袍的官员们可就受苦了,太阳早就升起来了,
    这六月的太阳可是很晒的,大家只能站在那里硬挺著。
    大家凌晨三点就起来准备早朝,饭也不敢吃水也不敢喝,就怕早朝的时候想上厕所,
    现在倒好,一下子两个多时辰,从昨晚到今天还没吃东西呢,饿的肚子咕咕叫了。
    有些年纪大的官员,
    又晒又饿,
    直接就晕倒了。
    李世民在殿上还正让大臣们提意见,听的认真呢,结果內侍来悄声稟告,说外面好多官员晒的晕倒,
    李世民这才恍然发现,这朝会都开了两个多时辰了。
    “所有五品以上职事官员,散朝后,都必须上封言事。”李世民给百官布置了个作业,才总算结束了这第一次早朝。
    李逸起身,准备离开。
    李世民叫住了他,
    “几位宰相,就陪我一起用朝食,我也饿了。”
    李世民还让光禄寺给今日所有早朝官员,都安排一份朝食。
    宰相们陪太子用早饭,
    裴寂、杨恭仁两人免去了相职,自然也都没资格一起。
    房玄龄、高士廉两位新拜宰相,陪太子廊下用食。
    尚书左僕射萧瑀、尚书右僕射封德彝,中书令房玄龄、中书令高士廉,司空兼侍中李逸,侍中陈叔达。
    政事堂新班子六位宰相。
    吃早餐时,李世民似不经意的跟六位宰相说道,“以后政事堂就暂时设在东宫了,
    政事堂会议呢,便暂由无逸主持,执政事笔!”
    萧瑀听了,放下盛著黍臛肉羹的碗,直接抗议,“殿下,三省长官於门下省商议军国大政,最终由皇帝裁决,也是为了提高三省协同的效率,
    政事堂是三省长官联席会议之所,诸位宰相各有职责,这政事笔也当轮流秉笔,
    若只由李司空执政事笔,那诸相岂不是要沦为李司空的属下?”
    “此万万不可!”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