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男友书库

手机版

男友书库 > 都市言情 > 唐朝好地主:从村长开始 > 第701章 天子百骑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701章 天子百骑

    第701章 天子百骑
    李逸的箭术中规中矩,弓力也只一般,但还是比侯君集要强些。
    六十步距离,
    李逸射固定的靶子,连射十箭,都中了靶。
    但在场的士兵们,水平都在他之上。
    “朕打算挑选擅长骑射者百人,分二番於北门长上,朕出行时隨从警卫。”
    李逸马上想到了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百骑。
    这是大唐北营禁军之始,百骑,后来还有千骑、飞骑,到玄宗时还有万骑,不断扩大的禁军部队。
    经歷过玄武门夺位成功,仅靠八百侍卫就轻鬆的入宫控制了皇帝、太子,这让李世民意识到宫禁防卫的薄弱。
    他需要一支特別力量,人数精干、绝对忠诚、行动迅速、只听他个人的私兵。
    除了他,谁也不能调动这支力量,不论是太子还是宰相都不行。
    这支兵马就驻守於玄武门外,轮番当值,可以替他监视玄武门禁军,也在他出宫时,隨侍左右。
    “臣觉得陛下这个想法很好,可以挑选年轻驍健擅骑射者百人,於玄武门分两番长上,
    平时也可以如现在这般,受陛下的亲自教导骑射和兵法,
    这样他们既是陛下最贴身勇猛的卫士,將来也可以外放为军官,统带兵马,一步步成长为大唐优秀的武將。”
    李逸的回答,让李世民很满意。
    太上皇李渊入主太极宫后,也有一支禁军,
    號为父子兵的元从禁军,数量更是多达三万人,多是当初从太原跟著起兵打进关中,然后不想再回河东的部下。
    李渊给他们在渭北白渠畔七县,挑了最好的田地分赏给这些士兵,並许他们父子、兄弟相替,世代为禁军。
    可这支数量如此庞大的元从禁军,在关键时候,並没有保护到武德天子。
    李世民也有秦王府左右六护军府三万旧部,
    但这些,仍还不够。
    这才有了想组建一支百骑精锐的念头。
    武德天子的左右屯营禁军,此前早被李世民渗漏的跟筛子似的,在夺位成功后,也是立即就派心腹周孝范、程咬金、张士贵、常何、敬君弘等统领,
    並调整了不少人员。
    但,
    左右屯营,並不是一支独立的队伍,仍是隶属於左右屯卫之下。
    虽然如今屯营从上到下,都换成了自己人。
    但,
    李世民仍觉得不够。
    尤其是缺乏机动性。
    百骑,
    就是李世民要补上的漏洞,填补机动护卫的不足。
    甚至在人选上,李世民也有特別的想法。
    首先得出身正统,得是秦王府旧部或元从禁军,或是他们的子弟,优先从中选拔。
    其次就得擅长骑射,不仅得身材高大健壮,还要能骑擅射。
    “选长六尺阔壮者,试弓马四次上,翘关举五,负米五斛行三十步者方可。”
    这些条件,
    就连许多现役府兵,可都完不成的。
    “陛下,臣以为,百骑隨侍出行还不够,还可选材力驍壮士兵,成立北衙七营,每月一营,轮值皇宫。”
    这个北衙七营,就和百骑一样,是不在十二卫四府之內的,直接隶属於皇帝亲领。
    百骑是隨侍机动,七营则是定点守卫。
    两支天子亲军,选拔更严格,人员也更加固定可靠。
    左右屯营仍还在,但左右屯营是隶属南衙序列,属於十二卫府的。
    可这百骑和七营,却是脱离了这个体系,独属於天子统领。
    李世民听完后,觉得很好。
    ···
    李逸迈入政事堂,
    堂后吏知晓他不喜欢煎茶,便只给他烧好了水。
    政事堂为供应各种贡茶,
    李逸却还是喜欢自己带茶叶。
    他喜欢喝散茶,尤其是绿茶。
    不过如今散茶只是极小眾人喝,並且散茶不易保存,也只有如李逸这样有个神奇空间,
    新茶採摘制好,快马运到长安送到他手上,他放进空间,茶叶放进去如时间停止,茶叶比放冰箱保存效果还好。
    根本不用担心变质,影响口感。
    开水一衝,绿茶鲜香四溢。
    杜如晦笑著过来蹭茶,
    “你这茶保存的可是真好,不管何时,总是那么鲜爽。你送我的散茶,就保存不了这么鲜。”
    长孙无忌捧著杯奶茶过来,他不喜欢这种冲泡的散茶,“听说代王昨夜在东宫住的,与陛下同榻而眠?”
    “嗯,陪陛下聊点往事。”
    长孙无忌道:“我还是陛下登基前,陪陛下睡过。”
    房玄龄笑道:“我可没代王和齐国公这般,能出入陛下寢室,还能同榻而眠呢。”
    杜如晦接道:“我也没。”
    长孙打量著李逸身上的紫袍,“代王这身官袍是崭新的,莫不是陛下所赐?”
    “嗯。”
    “这身袍子可不简单啊,你这袍子所用的綾,还有这上面的纹,这一件当的上平常綾袍几十件了。”
    长孙无忌当然也不缺一件袍子的钱,
    他挺羡慕李逸这般得皇帝的宠信。
    “代王,柴駙马辞了伐梁师都將印,该由谁来接替呢?”长孙无忌很想自己掛帅。
    李逸抬头,目光扫过堂上。
    六位宰相都到了。
    “既然诸位相公都到了,那咱们议事吧,正好今日有几件大事,我奉旨宣告,大家合议。”
    长孙无忌等各回位置。
    今日本该是长孙无忌轮执政事笔,由他主持会议。
    可李逸有皇帝旨意要传达,大家也只能等李逸开口。
    “首先,霍国公柴绍辞將印,伐梁师都一事,陛下意思,是调代州都督永康公李靖为行军总管,齐国公长孙相公仍为行军长史,吴国公尉迟恭为副军副总管,
    此外,灵州都督李道宗、延州都督段德操分別为盐州道、银州道行军总管。
    突利可汗和左贤王李思摩率突厥军协同配合。”
    “此事,诸位相公觉得意下如何,”
    “谁支持,
    谁反对?”
    长孙无忌想掛帅,可皇帝都已经安排好了,他也没办法,何况他对自己掛帅也没多大信心。
    犹豫了下,还是点头出声支持了。
    房杜二人也同意。
    高士廉和宇文士及稍有犹豫,觉得李靖年纪大了,用他是否合適。
    “没有其它更合適的人选么?”
    “其它人选?”李逸笑著道:“陛下本来想御驾亲征梁师都的,要亲自打完这统一最后一战,
    我可是好不容易才劝消陛下这个念头,最后举荐了永康公掛帅。”
    听到李逸说是他举荐的李靖,
    两人也笑著同意了。
    还真能让皇帝亲征啊,那可就麻烦了。
    倒是长孙无忌,对他道:“让李药师掛帅,还不如代王你亲自出马呢。”
    “我还是算了吧,去朔方吃沙子,哪有在长安呆著舒適。”
    第一个议题就这么顺利的通过,接下来就是草詔走流程了。
    端起茶杯,啜饮一口,润润嗓子。
    李逸便接著传下一个旨意。
    “陛下有意让裴世矩检校侍中兼民部尚书,秘书监魏徵加参预朝政,入政事堂。”
    这短短一句话,
    倒是让其余五位宰相愣了一下。
    长孙无忌最先反对,“先不说裴世矩是建成的太子詹事,就说他年纪,今年应当七十七岁了吧?
    这个年纪,还拜相?还检校侍中兼民部尚书,他干的动吗?”
    “还有魏徵,是不是升的太快了?行台左丞到尚书左丞,再到秘书监,如今又要入政事堂。
    再说,
    我大唐政事堂是宰相议政之所,入政事堂者皆三省长官。
    什么时候,他官也能入政事堂参预朝政了?
    秘书监入政事堂,从未有过的先例,这不合制度。”
    大唐的宰相,
    指的是尚书、门下、中书三省的长官。
    什么时候,其它官也能称为宰相?
    秘书监是秘书省的长官,但秘书省与內侍省、殿中省这三省,是內三省,跟尚书三省的权力差別巨大。
    “没有这样的先例!”
    房玄龄杜如晦他们也都对皇帝的这个决定很疑惑。
    真想让魏徵拜相,那授他三省长官之职便可,也可以是加检校或是兼字。
    宇文士及就是检校中书令,现在裴世矩也是检校侍中。
    李逸是司徒兼侍中兼兵部尚书。
    直接以秘书监参预朝政,这还真是头一个。
    “魏徵这算什么,不是宰相来政事堂参预朝政,那他是宰相还不是宰相?
    是否也有资格轮值政事笔呢?”
    李逸承旨,自然就得传递到位。
    “长孙公,陛下的意思,就是让魏公以秘书监之职,入政事堂为相。虽非三省长官,但参预朝政这个头衔,就是为入政事堂参政而设的。”
    政事堂其它宰相,都有三省长官职,在政事堂合议政事,各自也还管著一省,一些重要事务,三省长官一起沟通,就能加快效率。
    魏徵不是三省升官,可现在入政事堂,也有了参预政事的权力,只是他並不能直接管理三省而已。
    新皇帝的权威,在政事堂是很强的,尤其现在六位宰相,都是新皇的人。
    房玄龄杜如晦都马上表示了支持。
    一个左僕射一个中书令都同意了,而李逸这个侍中也表態支持,这等於三省都通过了,其它几人,也还是很快通过了。
    李逸提笔记录下来。
    “最后还有一件小事,
    陛下要精选擅骑射者百人,赐名百骑,分两番於北门番上,陛下出行时,隨侍左右。
    另再组建北衙七营,月番一营,驻於玄武门外。
    百骑和七营,皆不隶於南衙十二卫四府,直属於天子的亲军。”
    “百骑和七营军费开支,俱全天子內帑中拔付。”
    这又是一件不按制度来的事情,
    可这次反而没有一人犹豫,全都直接表示赞同。
    皇帝的旨意,
    在政事堂得到了完美的奉行。
    当天,
    流程便走完了,
    朝廷颁詔,裴世矩检校侍中,兼民部尚书,以七十七岁高龄还拜宰相,堪称传奇。
    而他起家北齐,任北齐北平王兵曹从事,后来北齐灭亡,被北周定州总管杨坚徵召为记室,隋朝建立,以杨坚潜之臣,拜给事郎。
    隋文帝、煬帝两朝,裴世矩都参预朝政,深得信任,执掌大权。
    甚至在江都兵变后,还被宇文化及授为大许国的尚书右僕射,后来被竇建德所俘,仍被拜为大夏朝的尚书右僕射。
    竇建德兵败后,他归降大唐,七十多岁了,从殿中侍御史做起,这短短几年,又做到检校侍中兼民部尚书了。
    在满长安的惊嘆声中,
    裴世矩没有拒绝皇帝的拜相,他痛快的接受了白麻宣相,然后上了一道谢表。
    谢表里,裴世矩把自己名字改了,去掉了中间的世字,改名裴矩。
    然后他还把自己兼领的民部,请求更名为户部。
    倒是魏徵,接到拜相詔书后,上表拒辞。
    李逸听到消息,也不禁感嘆裴世矩不愧被人称为奸佞。
    李世民早就下了一道二名不偏讳令,只要世与民两字不连读,既不用避讳。
    裴世矩又不是叫裴世民,根本用不著避讳改名,民部也没必要非改成户部。
    可裴世矩就偏偏上书,把自己用了七十七年的名字拿掉一个字,还第一个请求把民部改户部。
    怪不得能从北齐干到北周,从隋朝再到唐,甚至中间还给宇文化及的大许国,竇建德的大夏朝,还都干过尚书右僕射呢,一人歷经六朝啊,確实是挺有本事的。
    尤其难得的是,他一把年纪了,身体还好的很,再干上三四年估计都没问题。
    政坛不倒翁,朝堂活化石啊。
    这样的老滑头,估计也是李世民选他入政事堂为相的原因所在吧,宰相里有个不是秦王府嫡系的老臣,也显得好看一些。
    又不用担心,这不是秦王府嫡系的老裴,会在政事堂搞破坏。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