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叛军内乱,平乱镇国(感谢“悠闲的
第208章 叛军内乱,平乱镇国(感谢“悠闲的旅程”打赏盟主)整个潼关之下,尸山遍野。
随着日子一天天的不断过去,望着眼前这仍旧屹立不倒的雄关,以及后方所送来的消息,安禄山终是开始嗅到了死亡的味道。
他已用尽浑身解数——
诈降、诱敌、辱骂.
安禄山深知欲速取潼关,也唯有诱敌出城,方能将麾下铁骑的战力发挥到极致。
然而,这一切终是徒劳。
更糟的是——
二月末,他最为关键的大本营范阳,亦是丢了。
甚至就连顾易都未曾料到此事。
毕竟范阳乃是安禄山的大本营,是他经营多年的所在,虽然如今安禄山逐渐势衰,但在他尚未彻底败亡之前,又怎会出乱呢?
但这确实是他忽视了辽东之地。
高句丽、百济两国虽然有很大一部分人选择跟安禄山联手,但亦是有着不少人反对此事。
尤其是在听说大唐皇帝又重用了顾氏之后。
这些本就还心存畏惧之人,立刻便在其国内煽风点火,逐渐占据了党争的上风。
最后出兵袭击了范阳。
没办法,无论是昔年的顾琛也好,亦或是顾靖也罢。
这是真的将他们杀怕了。
没有人愿意再次重新经历一次灭国的危机。
这人对于安禄山而言,就宛若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一般,让本就已经不稳的军心彻底陷入了崩溃。
至德元年,三月初。
——叛军于潼关之下发生内乱,甚至还引发起了相互的攻杀。
有叛军将领似是要擒杀安禄山以当做给朝廷的投名状。
这是必然安禄山必然面临的处境。
没有人想主动赴死。
在眼睁睁看着安禄山夺江山已然无望的情况之下,这种现象也是必然的。
同时间,封常清与高仙芝等人亦是纷纷请战。
对于这些顾易并未多做干涉。
但却也并不是毫无任何防备,并未让他们将所有的兵马全都带出去。
并且——
在封常清与高仙芝等将出城作战之时,顾易更是直接操控着顾轩顾轩立于潼关城头,督率万千将士齐声呐喊,声震四野:
“太傅有令——降者不杀!!”
此起彼伏的吼声,如浪如潮,直贯敌阵:
“太傅言,降者不杀!!!”
“太傅言,降者不杀!!!”
“降者不杀——!!!”
声浪如雷,碾过四野,直贯入每一个叛军士卒的心底!
——致命一击!
在当前这种叛军本就已经陷入到了内乱的情况之下,顾轩以太傅之名所做出的承诺对于四方叛军而言,无疑就是一道曙光。
且不说那些本就已经有了降意的叛军。
便是安禄山的死忠,此刻握刀的手,也不由得为之一滞!
恰在此时——
潼关巨门轰然洞开!
高仙芝、封常清率铁骑如怒涛般席卷而出!更严令麾下将士呼应城头:
“降者不杀!!”
战场,彻底沸腾!
“顾轩小儿——!!”
安禄山目眦欲裂,手中烈刀嗡鸣,死死盯着城头那道身影,喉中迸出野兽般的嘶吼:“若有来日,我必屠戮顾氏满门!鸡犬不留!!!”
怒骂未歇,他竟欲催马再战!
现在的他可不是晚年的肥胖时期!
战斗力同样也是十分不俗。
但眼看着局势已然无法挽回,他身旁的亲军又岂能不拦着他?
“大帅!留得青山——速退啊!!!”
“退吧!大帅!!”
亲兵们拼死阻拦着几欲疯狂的安禄山。
但安禄山仍是压不住心头的怒意,这些人马可是他拼尽了此生所攒下来的基业啊。
如今他已经走到了这一步。
若是抛弃了这些人,他此生又何来重新开始的机会?
安禄山又岂能放弃这一切?
不远处,史思明眼见大势已倾,再无逆转之望,目光沉沉地再次投向安禄山。
他脸上掠过一丝难以言喻的复杂,脚下却毫不停滞,抬手示意亲卫,径直朝安禄山走去。
“思明!”安禄山一见来人,猛地转头,眼中血丝密布,厉声喝问:“战况如何?!可斩尽那些背主逆贼?!”
“大帅,”史思明缓缓摇头,声音低沉而清晰,“军心已溃,乱局难收……回天乏术了!”
“废物——!!”
安禄山面容瞬间扭曲如恶鬼,指着史思明的鼻子破口大骂,再无半分情面:“你”
但还未等他说完——
就在这电光火石之间,史思明突然抽刀。
噗嗤——!
利刃贯穿甲胄,直没入体,安禄山猝不及防,身躯剧震!
“呃……你?!”他双目圆睁,难以置信地瞪着史思明,喉间嗬嗬作响,喷涌的鲜血瞬间染红了前襟,眼神之中满是难以相信和怒火。
“大帅,”史思明声音冰冷,手上却毫不迟疑,猛地将刀抽出,带出一蓬血雨,刀锋寒光再闪,直劈安禄山脖颈!
“弟兄们随你起兵,披肝沥胆,从无二话。”
“可眼下,已是绝路。”
“您——该给兄弟们,挣条活路了!”
正如原本历史之中那般,史思明本就是这种性格的人。
他早就已经动了这个念头了。
局势的变动完全超出了他的预料,当李亨登基重用顾氏且河北动荡的那一刻起,史思明其实便已经预料到了今日。
若非是他暗中搅动风云。
这些叛军的将领们又岂会如此有默契的齐齐动手?
他可不是一个仁善之人,若是局势顺利的话,他也从未有过始终呆在安禄山帐下的想法,更别说如今了。
一手拿着安禄山的头颅。
史思明就这样直奔大营的大纛而去。
而当叛军大纛被他斩断倒下去的那一刻起,这一仗其实便再也没有了悬念,剩下的也只是收揽叛军了。
这是顾易必须要做的。
这些人可都是精锐,若是将他们放出去,绝对会嫌弃更大的危害。
当然,这一切自是无需他亲自来操办,只需要定下一个详细的章程便足够了。
其实顾易已经针对此事考虑了多日了。
首先而言自是要免去他们的罪行,其次便是要将这些人马重新打散并且将权力收回中枢。
这些对于封常清高仙芝这种有着经验的将领而言,并不是什么难事。
他需要关注的仍是那些叛军将领。
这些人才是其中关键!
是夜。
皎洁的月光悬于漆黑的天幕之上,映出繁星点点。
一声声痛苦的哀鸣之音仍是不时间在各处响起,数十万人之间的战争可不是说说就能迅速解决后事的。
哪怕无需特别细心,也注定要费一些时日。
此时的潼关大营之内。
顾轩坐在主位之上,看着跪在面前的这一众叛军将领,脸上无喜无悲。
为首之人,正是史思明。
他此刻双眼通红,一把鼻涕一把泪的不断在哭诉着自己的悔过之意,言是被安禄山骗了之类的芸芸。
但顾易又岂能听得进去这些话?
他记得很清楚,在原本历史之中,史思明此人先是跟着安禄山造反,随后又因局势归顺大唐,但暗中实则仍旧藏着反心,暗暗聚集势力。
最后在各种因素之下甚至还当了皇帝。
而且此人亦是极为的残暴。
每每攻下一地,都会大行劫掠之事,以此来保证麾下将士们的战斗力。
说白了——
史思明此人与安禄山相同,亦是对权力有着相对的渴望,同时此人还并没有什么忠心可言。
包括如今的他都同样也是如此。
其残暴本性早已不是秘密。
他与安禄山一路烧杀劫掠,恶行昭彰,天下皆知。
至于那所谓的“忠心”?
看他亲手斩杀旧主安禄山,奉上那颗血淋淋的头颅作为投名状,便是铁证!
但虽饶是如此,但在当前的这种情况之下,若是理智处理的话,还是最好应当留下此人。
毕竟史思明可是带领着叛军将领投降的。
甚至本人还亲自斩杀了安禄山。
留他一命的话,会让许多叛军将领都安下心来。
而且最关键的是以顾氏当今在整个九州的影响力,只要顾易注意一些,史思明就不会有半点的机会可言。
若是以大局为重,这是最好的安排。
包括封常清高仙芝等将同样也是这么劝说顾轩的,哪怕他们皆是对这些人没什么好感,但也不得不劝顾轩以大局为主。
可在顾轩心中——何又为“大局”?
是这大唐的天下?
还是整个九州?
光凭着眼前的这几个判将便能代表大局了?
顾氏走到了今日,足足数百年来二十余代人的努力,若是还要与旁人一般,面对不同局势时还要考虑大局,那顾氏是不是就太差了一些?
如今的乱局已与原本历史完全不同。
放过这些人——
或许会给平叛带来一定的好处,但这些好处又岂能与顾氏的数百年声望相比呢?
这些人所造成的杀孽太大了。
而顾氏亦是此次平叛之首,若是放过了他们,顾氏的声望又会受到何种影响?
别忘了,甚至就连河北之地的不少地方都受到了他们的影响。
这可是顾氏的根本之地!
当然,顾易也不可能去将每一桩罪孽都清算个明明白白。
但这么多的罪孽只背负在安禄山一人身上,显然还是不够的!
思绪至此,顾易亦是不再犹豫。
看着眼前仍是在求饶的众人,他操控着顾轩直接摆了摆手:“全都拿下,将其罪状昭告天下!”
这突如其来的命令,让整个大帐瞬间陷入死寂。
无论是史思明等人,还是高仙芝等将领,一时都怔在当场,万万没料到顾轩会做出如此决断。
片刻之后,众将士才如梦初醒,立刻上前擒拿这些降将。
尽管他们心中也疑惑顾轩的决定,但经过这段时间的相处,众人早已唯其马首是瞻。
“太傅!”
直到此刻,史思明等人才猛地反应过来。
史思明更是嘶声大吼:“末将不服!”
“太傅曾亲口许诺降者不杀!末将如今既已归降,亦立下功勋!”
“太傅岂能杀我等?!”
甚至都不用顾易操控,顾轩自己便立刻站了起来,紧紧的盯着史思明呵骂道:“降者不杀?”
“尔等叛国逆贼,祸乱天下,屠戮黎庶,罪恶滔天,罄竹难书!”
“岂谓一纸降表便能抵偿万千冤魂血泪?”
“今日擒尔等,非为背诺,实乃代天行刑,为枉死军民讨还血债!”
“尔等之罪,非降可赎,唯以尔等项上人头,昭告天下,方可明正典刑,慰藉忠魂!”
话音未落,他已决绝地一摆手。
“带下去!”声音斩钉截铁,再不看史思明等人一眼。
高仙芝等人亦无丝毫犹豫,在一片哭嚎咒骂声中,将几人强行拖出大帐。
片刻之后。众将士归来复命。
帐内气氛凝重,封常清犹豫良久,终究还是问出了萦绕在众人心头的疑惑:“太傅.末将斗胆,此举.是否”
他确实想不通顾轩为何执意如此。
此言一出,帐中诸将目光齐聚顾轩,屏息以待。
顾轩端坐帅位,神色沉静,目光缓缓扫过众人,给出了一个简短却重若千钧的回答:“无他,正人心而已。”
顾易自是不会和他们说顾氏不需要这点影响力。
只是简单说了一下后,便立刻让人备马将消息快马送回洛阳,随后便切入正题商谈起了接下来的平叛之事。
首先要做的就是将这些消息全都散布出去,甚至顾易还要求他们夸大其词。
——攻守之势该逆转了。
无论是各方造反势力也好,亦或是吐蕃这种外敌也罢。
顾易都是时候唤醒他们心中对顾氏的畏惧了!.
——————
“至德元年,时潼关危殆,太傅轩总督关防,出洛阳而赴潼关。
禄山拥铁骑叩关,百计诱战。
轩严敕诸将,凭险固守,贼不能进。
会辽东有变,高句丽、百济畏顾氏旧威,袭陷范阳。
禄山根本摇,军心溃。
至德元年三月,贼营内讧,自相攻杀。
诸将请战,轩许之。然虑贼困斗,乃亲立城楼,督万众齐呼:“太傅令,降者不杀!”
声震四野,直贯敌阵。
时关城洞开,官军锐出,阵中复高呼“降者不杀”。
贼众久疲,闻赦令如得生途,斗志尽丧。
禄山见大势倾颓,怒极戟指詈骂轩,欲作殊死搏。
其将史思明,枭獍之徒,遽起异心,抽刃弑禄山于乱中,断其大纛,贼遂大溃。
轩虑降卒皆幽燕锐士,乃奏赦胁从,散其部伍,收精甲归库,夺将校权返中枢,由是河北汹汹之众渐安。
史臣曰:顾氏世出名将,千载流风,于今为烈。潼关之役,贼势方炽。轩守坚城挫其锋,待其衅作,发赦令于城头,攻心夺魄,遂使凶渠授首,万众倒戈。料敌制胜,处变安天下,诚不负先祖英烈,社稷之柱石也。”
——《唐书.顾轩列传》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