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男友书库

手机版

男友书库 > 都市言情 > 三国:王业不偏安 > 第235章 孙权称帝,汉军东出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235章 孙权称帝,汉军东出

    第235章 孙权称帝,汉军东出
    吴军匆忙南撤,再不反顾。
    由於一开始战况不明,曹休、贾逵二人既担心陆逊会挥师北进,又担心陆逊身后还会有什么別的后手,於是同样不追反退。
    两日之后。
    吴军已远去战场六十余里。
    两军你追我逐的过程中,遗留的的车船粮秣、甲冑刀兵、牛马骡驴数以万计,绵延数十里,委积如山。
    吴军也不及捡拾。
    在未探明四周道路还有无埋伏的情况下,曹军同样不敢轻进。
    到第三日。
    前线哨探传来消息,吴军仍在不断后撤,前军已至沧浪口。
    与此同时,曹休、贾逵二人散向四周的斥候也在不断传回消息,方圆三四十里范围內,除了少许或迷失方向、或离群奔命的吴军溃卒以外,全无吴军踪跡。
    贾逵、曹休二人这才確定,吴军这一次是真的退了,不会再有什么將计就计、引蛇出洞之策了。
    而当外敌已经远走,尖锐的外部矛盾暂时消弥后,曹休、贾逵二人之间的內部矛盾终於爆发。
    曹军中军大帐。
    “我命贾逵那廝殿后,贾逵那廝却违我节度,不统后军前来接应,反而擅作主张设什么伏?!
    “若非他违我节度,若非他自以为是搞什么诱敌深入的设伏,我等又怎会有沧浪水之败?!
    “若无沧浪水之败,我等又何至於在此设什么无用之伏?!
    “若非为此无用之伏,昭伯(曹爽)、仲权(夏侯霸)、阿苏(秦朗)带来的亲军数千,又怎会再败於吴贼之手?!”
    “……”
    “……”
    这时候的曹休,已全然忘记了他与贾逵前几日还为了破吴之事而一齐设计,只是恼恨之下当眾发飆,最后再一奋力,一脚踢翻案几,一时间水囊饭碗俱皆落地。
    裴潜、桓范、曹爽等人看著这熟悉的一幕,面面相覷,一时也不知该说什么才好。
    本书首发101??????.??????,提供给你无错章节,无乱序章节的阅读体验
    大军刚刚从沧浪水逃回汉津的时候,这位大司马就已经因贾逵后军不救之事大怒发飆。
    后面之所以能与贾逵合作,也不过是这位大司马为了国家计较,暂息怒火罢了。
    而如今吴人已安然撤走,贾逵主张的伏击之策非但没能竟功,反而让夏侯霸、曹爽、秦朗带来的偏师再於陆逊手下遭一小败。
    以这位大司马的名位、性格,不找贾逵后帐,显然是不可能之事。
    毕竟贾逵这持节督军的豫州刺史如果不背锅,那这口“恃胜而骄、轻军冒进、先胜后败”的大锅,岂不是只能由他这大司马一人独背?
    不论曹休以前是怎样低调、谦逊的一个人,在他成为託孤重臣,且事实上成为大魏军权第一人后,过往的低调、谦逊早已经慢慢消失。
    毕竟大魏的国力、军力,在魏蜀吴三国中乃是当之无愧的第一,远迈吴蜀二国多矣,而曹休在大魏,又是军威军权天下无双。
    诸般因素一结合,便使得这位大司马的心態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让他自以为自己军威军权、领兵用兵都已天下无二,什么陆逊、赵云、诸葛亮全入不得他眼。
    可诸葛亮、赵云却一胜再胜。
    陆逊虽是先败后胜,但如今『事后观之』,陆逊青泥之败,显然就是知己知彼,早已料到了曹休自视甚高的轻敌心態,从而专门为曹休设下的诱敌深入之策。
    只不过陆逊败得太真,捨弃的东西太多,导致曹休真以为陆逊是“时无英雄,竖子成名”。
    如今,青泥沧浪之役,再加上击退夏侯霸、曹爽、秦朗伏兵,又成功救走陷於重围的徐盛、丁奉二將,陆逊毫无疑问地向天下人证明了,不论是曹休还是贾逵,都比不他这大江之畔的后浪。
    这教曹休如何能忍?
    如果不把锅甩给贾逵,他將以何面目对天下人?
    天子又將如何惩处於他?
    就在曹休大怒之时,桓范突然离席出身,对著曹休一拱手,道:“大司马无败之有,何须如此动怒?”
    闻得桓范此言,包括曹休本人在內,帐中眾人皆是一异。
    裴潜、曹爽等人齐齐將目光朝桓范脸上投去,却见桓范神色並无諂媚之意,反而严肃认真。
    “军师此言何意?”被桓范这么一说,曹休脸上的怒色,此时已慢慢化为疑惑。
    桓范徐言道:
    “刘备之用兵,太祖称之曰能。
    “而陆逊却大败刘备於夷陵,为孙权奠定江南之基。
    “这足以说明陆逊非无名之辈,可与魏之文远、公明、蜀之关羽、张飞齐名耳。
    “而大司马先於青泥大胜陆逊一场,后面虽在沧浪之水遭一小挫,却也没有伤筋动骨,皮肉之伤耳。
    “虽然败绩,但以仆观之,不论斩俘还是缴获,都大抵可与陆逊青泥之败持平了。”
    曹休闻言至此,神色再度一缓。
    是啊,如果不把陆逊视为竖子小辈,而將他视为大胜刘备、为孙权奠定基业的天下名將,那么他与陆逊前后两战,先胜后败,可谓平手,確实也不算太丟脸了。
    桓范见自己的言语起到了作用,曹休神色已缓,便继续抚须徐言:
    “沧浪一役后,大司马与贾豫州联手设伏,成功使得吴军前锋万人陷於重围,差一点就杀死孙权心腹大將徐盛。
    “然…以陆逊速速击溃仲权、昭伯、元明伏兵之事观之,陆逊恐怕早已看穿了贾豫州的伏击之策。
    “其人不过欲以徐盛前锋万人,诱大司马挥军回返。
    “这是引蛇出洞、诱我大魏轻出之策啊。
    “且以仆观之,假使无大司马撒豆成兵在先,逼得陆逊北来,贾豫州必中陆逊之策无疑。
    “也就是说,若非大司马撒豆成兵,將徐盛逼入绝路,迫使陆逊不得不为了救援吴之大將徐盛,放弃破魏之策。
    “恐我大魏真为贾豫州所误,中陆逊將计就计、引蛇出洞之策。
    “届时真若中计,我大魏才是真的损失惨重。
    “而此次伏击,我大魏终於还是小胜一场,这不是贾豫州的功劳,而乃大司马拯贾豫州於水火、挽国家於將覆、救將士於危亡也。”
    曹休闻言至此,脸上虽有犹疑,然则胸中熊熊怒火已彻底平復了下来。
    桓范说的確有几分道理。
    再则,且不论桓范说的能不能使別人信服,但至少,他在天子百官那里已经有了一个说法。
    就在此时,荆州刺史裴潜也敛衣离席,拱手对曹休一揖,道:
    “大司马,仆亦以为,桓军师所言非虚。
    “今岁国家多难,吴蜀二国联手北寇,大司马此番自淮南西来,本就不求大胜,而求为大魏保住襄樊险要之地而已。
    “今吴贼已自襄樊罢兵南还,无有寸土之利,大司马固有一胜。
    “青泥之战,大司马挫败陆逊,斩俘缴获无数,此乃大司马二胜。
    “此番设伏,大司马挫败陆逊將计就计之策,虽未能斩吴將徐盛,然亦小有斩获,此乃大司马三胜。
    “大司马有此三胜,唯有沧浪水一败而已。
    “沧浪水一败,如桓军师所言,足可与青泥之胜相抵。
    “由是观之,大司马仍有两胜,將功补过尤有余裕。
    “陛下非但不会责怪大司马,反而会褒奖大司马才是。”
    曹休一怔。
    裴潜不是桓范,非但与他並无太深的交情,反而与贾逵私交不错。
    此番裴潜不为贾逵说话,反而为他开解?
    突然,曹休一怔,终於恍然。
    十几年前,关羽在青泥绝北道,围点打援,逐一击败了徐晃、乐进、满宠、李通、吕常…使得大魏不得不弃江陵而走。
    然而,彼时大魏口径极其统一,朝野上下都在说徐晃、乐进、满宠、文聘、李通诸將在青泥大败关羽,成功將江陵大军救回中原。
    这是为何?
    这是人心啊。
    大魏败得確实不算太惨,而且確实如桓范、裴潜所言,他的战绩確有可圈可点之处。
    东三郡已失於蜀人之手,今寇略襄樊的吴贼终於南退,为了天下人心计较,陛下又怎会对外宣扬,这几场大战是大魏败绩呢?
    大魏胜了。
    必然胜了。
    …
    武昌。
    孙权统兵凯旋。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由於大吴在沧浪之水大胜曹休一场,吴国军心民心俱皆大振。
    再加上蜀军在关中大破曹魏,连斩曹魏大將曹真、张郃,挫败曾在江南大放异彩的司马懿。
    又加上今岁以来,黄龙、凤凰、赤乌、良禾、神木……等等等等数十近百嘉瑞,频频降於吴楚之地。
    最后最后,还要再加上大吴於沧浪之水破魏之时,竟有赤星自西北而起,坠於魏营动南,一如世祖昆阳大破王莽,而北方紫微帝星、西方庚金之星尽皆暗淡无光。
    凡此种种,大吴公卿百司,皆以为天命早去於汉,又去於魏,而意在东南吴楚之地,於是联名上表,劝孙权正尊號,进位为帝。
    孙权再三拒绝。
    认为自己德不配位。
    然而过不二日,鄱阳湖突然出现暴风,大吴沉船数十。
    又不二日,柴桑暴雨,山洪继之而来,柴桑山下数百家尽死,尸骨无存。
    於是群臣恐惧,再次劝进,说『天予不取,反受其殃』,望至尊为天下万民计,进位称帝。
    孙权不得已之下,终於在丙申吉日,於武昌南郊即皇帝位。
    告天文曰:
    “皇帝臣权,敢用玄牡,昭告皇皇后帝:
    “汉享国二十四世,歷年四百三十有四,行气数终,禄祚运尽,普天弛绝,率土分崩。
    “孽臣曹丕遂夺神器,丕子叡继世作慝,淫名乱制。
    “权生於东南,遭值期运,承乾秉戎,志在平世,奉辞行罚,举足为民……
    “群臣將相,州郡百城,执事之人,咸以为天意已去於汉,汉氏已绝祀於天。
    “皇帝位虚,郊祀无主。
    “且北征之胜,嘉瑞之现,前后纷紜,又则不受天命,竟有灾殃。
    “权畏天命,不敢不从。
    “谨择元日,登坛燎祭,即皇帝位。
    “惟尔有神饗之,左右有吴,永终天禄!”
    是日。
    大吴天子颁下第一道旨意。
    追尊父破虏將军坚为武烈皇帝。
    追母吴氏为武烈皇后。
    追兄討逆將军策,为长沙桓王。
    封吴王太子登为皇太子。
    百官將吏,皆进爵加赏。
    就在孙权於武昌祭天后两日。
    夏口、柴桑、鄱阳並奏,黄龙、凤凰、赤乌分別见於三地。
    群臣闻此皆庆。
    孙权喜悦,大赦天下。
    就在此时。
    大江上流。
    永安,白帝城。
    汉军数百舟船,自江关东出。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