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1章 功德治国
第441章 功德治国了解完离京近况后,南奕当晚在洛宅设了小宴,邀坎朝使者石洛夫赴宴。
宴席上,南奕与石洛夫正式敲定了授权契约,允许石洛夫引进其小说,於坎朝境內刊印分销。
此事,双方早在七月,便曾有过洽谈。
只是彼时,石洛夫还欲捞取好处,想要索取南奕一道真气法脉的源武者之位。
南奕不应,只肯將金轮法王之名姓,定为石洛夫,为其提供些许名望加持。
念及《大离双龙传》尚需润色精校,石洛夫推说暂且观望,未即大张旗鼓结契授权。
不过,石洛夫虽未结契,却也提前与石州各书行透了口风,定下初步意向。
如今,南奕剑斩离皇,几近成为大离国师,更与坎朝定下武斗约战,正是名声大噪之时。
哪怕只是简单將其小说引进,亦能在坎朝激起广泛关注。
而石洛夫身负金轮法王马甲,能从中分润名望加持,自然有意推动此事,不欲再做耽搁。
眼见南奕相邀,石洛夫立即赴宴,自南奕手中拿下小说分销正式授权。
然於南奕而言,单纯小说分销,不过小事。
藉此手段张罗布局,设法在坎朝扎下一枚钉子,化作自身立足坎朝之依仗,方为要事。
坎离之间,国情迥异。
大离国体,介乎於分封制与君主立宪制之间,允各郡自治,仅以税金收缴与金、银元拨付,节制各郡。
但通常而言,只要不过多干涉各郡內部事务,离皇一道諭旨,大抵还是能指挥得动各郡郡守。
而坎朝,却类似於彻彻底底的分封制,不得中央集权。
各州州牧,听调不听宣,仅在名义上尊奉坎君。
除非涉及国事,否则坎君很难以行政號令干涉雷州以外的其他州县事务。
但这並不意味著,坎君就完全没法影响其他州县。
正所谓“財可通神”,纵使行政手段不便,亦不妨碍金融手段化作无形大手,干涉各地事务。
当然,梵法不可沾染铜臭。
是以钱幣之流,在坎朝称作“功德”。
南奕为北上坎朝做准备,特向洛家討要了关於坎朝情况的介绍资料。
某种意义上,坎朝的治国之策,可称作以功德治国。
坎朝子民,人手一簿,號曰“功德簿”。
其形若玉牌,乃自簿曹申领而来,既是个人户籍名牌,亦是钱款帐户。
——或者说,就是身份证与信用卡的结合体,类似於校园一卡通的坎朝功德簿。
平日里一应交易,悉凭功德簿记之。
待到月末,则统一清算,销去旧帐。
若一时功德不足,可申请分期清算;若遇急事,亦可找一些大伽蓝,凭抵押之物预支功德。
而预支功德或分期清算所生利息,,则唤作“福报”。
若要南奕评说,坎朝风气总结起来,便是“功德深厚、福报连绵”八字。
贩夫售货,货款两讫,绝无赊帐拖欠,乃至赖帐不还之忧。
百姓购物,先享后付,绝无囊中羞涩,以至於与心仪之物失之交臂之憾。
如此社会风气,怎能不谓之“功德深厚”?
至於功德透支过多、无力清算之况,在坎朝並不算要紧事。
盖因梵法慈悲,若劳作所积功德不足以清算销帐,亦可至掛帐伽蓝处,面朝香坛诚心敬奉,贡献香火信力以折算功德。
可以说,慈悲梵法笼罩之下,只要能贡献香火信力,再是好逸恶劳之辈,也不会在坎朝冻饿而死。
此等慈悲,於凡人而言,足可谓之“福报连绵”。
而在这种“功德深厚、福报连绵”的风气下,坎朝之人,不论凡夫俗子还是修士法师,皆习惯了先享后付、共享服务、功德借贷等形式。
普通凡人,不事劳作时,尚且只能以香火信力折算功德。
而小有机缘,得以入修行门径的沙弥、比丘,更是能以舍利为凭依,直接租售自身元气,以换取功德。
然则言归正传,坎朝以功德治国,自然不会只有一个功德簿。
除去人皆有之的功德簿以外,坎朝还有一功德林。
所谓“功德林”者,既是坎朝皇室名下一灵境,亦是坎君统御诸州之秘钥。
气体魂心四相中,坎朝修士,归於气修。
而气修欲证混元一气,讲究一气贯之,能集眾人元气於一身。
但大部分底层修士,只能將自身元气对外租售,化身“充气宝”。
唯修有所成者,方能採集他人元气存於己身。
然天南海北,该如何集之?
答案便在“功德林”。
“功德林”者,林中无树,唯见碑林耸峙,一碑即一道场。
举凡修士,修有所成,名望足够,即可以自身道行为引、诸般產业利源为凭,於“功德林”中“功德化形”——即立碑设下伽蓝道场,自號主持。
主持者,以自身道场析分“功德券”,於林內掛牌,谓之“开林募缘”——凭此手段,可向天下募集功德、香火、元气等。
凡持功德簿者,皆可认购功德券,为主持输注功德,乃至香火、元气等。
认购者,即为道场护法檀越,或称施主。
依其持券多寡,可按期得享道场功德供奉。
主持得功德以行其事,施主享供奉以增其积,两相得利。
然道场利源丰瘠,关乎供奉厚薄。
若主持善治,產业丰盈,名望通达,获眾人青睞,则其道场香火鼎盛,所析功德券价值自涨。
护法檀越手中之券,水涨船高,可转售於林內他客,坐收其利,此谓之“禪机升”。
反之,若主持无能,利源枯竭,则供奉稀薄,功德券之价亦跌。
持券者或忍痛割捨,或静待转机,此谓之“禪机降”。
是故这功德林內,匯聚坎朝诸多道场香火,时刻禪机流转,涨跌无常。
万千护法檀越,或凝神观碑,揣摩各道场气运消长;或低声密议,参悟禪机之升降,不时交割手中功德券。
而在坎朝诸多道场主持之中,坎君与其余州牧,正是最为尊崇的十四位主持。
其名下道场,即各自所治之州,更是可称梵国。
总之,坎君掌控“功德林”枢纽,虽不能直接號令各州州牧,却有无形之手,借万千功德券涨跌流转,深深植入诸州命脉之中。
此乃以“功德”为名,聚天下资財,化分封之权为无形羈縻之妙法。
此等国情,自是与离朝大相逕庭。
但南奕只在想一件事:
梵国修士,能在“功德林”中立碑掛牌、开林募缘,大割韭菜。
那他呢?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