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男友书库

手机版

男友书库 > 都市言情 > 创业在晚唐 > 第202章 丰收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202章 丰收

    第202章 丰收
    乾符三年,草长莺飞二月天。
    杨复光的救援大军停驻在冤句已有半月,除了空耗后方运来的粮米,军队是一步未进,寸功未立。
    而赵怀安也在这半月开始消化正月那一战的战果。
    自古以来,风浪越大,鱼越贵。
    当赵怀安扛住了曹、濮草军的围攻,并随后大破之,迎接他的就是属于保义军的大丰收。
    这一战斩杀的草军三千六百二十一级,俘草军两万二百一十六人。
    这里面真是草军老贼的,基本都是在开战时就被斩杀的那一批。
    后面被俘的,基本都是被裹挟,和为了吃粮而从贼的灾民。
    除此之外,还有一批就是赵怀安在战前安排到对岸的那批人。
    一开始,保义军还准备在南岸维持秩序,可后面大战打起来,保义军根本管不上这些人。
    因为乏粮,又接受不了难民营的混乱,有不少难民直接就走了。
    但依旧有不少流民选择赌一下,他们觉得保义军费劲把他们弄到对岸,不会不管他们的。
    当然,也有人可能是真的再无地方可去了,死都只能死在这里。
    随着对岸杀声作天,依旧留在南岸的难民担惊受怕,深怕这支官军打输了。
    但好在他们赌对了。
    很快,在击溃城外草军后,赵怀安就派船来接他们。
    很显然,赵大依旧舍不得这些人力资源。
    而这些人,加上赵怀安此前收拢的流民,还有草军俘虏,总人数足有四五万人。
    换言之,赵怀安只是在进入曹州的一个月,就已经收获了差不多一个县的人口。
    这么庞大的人力资源,自然是需要安置。
    对此赵怀安也想好了,那就是一口将这些人口吃进肚子里。
    在战前,赵怀安就已经去信留在光州主持的王铎,让他做好接收中原流民的准备。
    后来在杨复光来了后,又私下和赵怀安密聊了现在的局势,在晓得后面很长一段时间可能都没有战事的时候,赵怀安即刻开启了运输流民回光州的事。
    此时曹州的州、县、乡法制被催,这里能做主的就是赵怀安和杨复光。
    赵怀安只是和杨复光提了一个理由,那就是这些灾民在中原就算再赈灾,后面草军杀来了,抢了他们粮,还是能裹挟他们从贼。
    所以为了防止草军继续获得兵力补充,他的建议就是将这些流民往秩序依存的南方迁移,而他作为光州刺史,愿为朝廷分忧,接收这批灾民。
    杨复光很感动,因为这的确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一个地区接收大规模的难民,是必然要引起土客之间的矛盾的。比如土地、粮食、生活物资,甚至是风俗,都会有巨大的矛盾。
    在这个时期,一个地方的物资产出和消费都是有差不多的平衡的,一旦这数万难民移过来,一定会惹得市面百物腾贵,给本地人造成巨大的生活负担。
    此外,这个时候的乡村普遍是非常愚昧的,任何外乡人的出现都会被本地人当成灾祸,如果家中有什么孩子丢了,或者孩子中邪了,他们就会认为是外乡人做的鬼。
    这种事情几乎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当地官府一个处理不好,就会造成巨大的社会骚乱。
    所以在杨复光的眼里,赵怀安真是忠心为国,为朝廷分忧了。
    不过杨复光还是问赵大要如何安置这批人,毕竟要是处理不好,把光州那边再惹出祸来,那就是大罪了。
    赵怀安不慌不忙给出了他的方案。
    实际上就是他在大别山里搞的那一套,就是将这四五万的曹州灾民编都搞军屯。
    光州幕府在前期的扫荡豪强时,不仅将他们之前侵吞的营田给收回了,还将这些豪强的田土给收进了军府。
    所以此时的光州反而是田土够而丁口少,现在正好容纳这些曹州流民。
    而这些流民到了曹州后,将会按照都设置为军屯,所需物资和种子都由军府补充,不与本州人发生联系,如此可大大减少土客之间的冲突。
    不过,四万多的流民、草寇,赵怀安当然不可能都安排他们去种地,这些人成分复杂,全部去种地,既是人力资源的浪费,也有很多人压根就种不来地。
    在这半个多月中,随军参军裴德盛、董光第带着五十多人的书手队伍,从早忙到晚,就是在做初步的人员筛选。
    这四万多人,基本按照农、吏、工、兵、商五个身份划分。
    凡是农民出身的,全部都要运往光州屯垦,这也是流民队伍中的大头。
    然后会写字的,以前算过账的,在县署干过的,都被单独一列,这些人将会造册编入幕府文吏队伍中。
    此时的光州幕府随着两年的发展扩充,帅司、政司、财司三司幕僚、书手、随员已经发展到了五六百人的队伍。
    这一次北上中原,帅司诸班本就是行军幕僚,自当随军,而财司三部也各自调配了干吏幕府,只有政司依旧留在光州负责民屯、大别山都司、茶贸等事务。
    现在从流民队伍中筛选出来会文字者,也基本按照这三司去分配,大部分能被选入的,都是以前有过相关经历的,在被迫从了贼后,不敢再回乡,只有保义军能收留他们。
    这里面,帅司补充了二十六名书手,这些都是以前在天平军、义成军中做过甲、兵、骑、仓等军吏的,他们因战败被俘,成了草军的一员。
    现在赵怀安给他们机会革面,哪有不感恩戴德的?
    不过,赵怀安依旧将他们布置在最基层,基本就是只能做事,而参与不到任何机要事。
    没办法,万一里面有什么草军的核心党徒呢?
    虽然对于扩张队伍来说,这些都不是需要顾忌的,毕竟只要你发展的好,就是真草军又如何?还不是巴不得尾附其后?
    能过好日子就没人想去过担心受怕的日子。
    但该有的防备还是要有的,不经历时间和事情的考验,如何相信忠诚?
    相同的原则也适用度支那边。
    这一次,度支那边补充的人数多些,有八十多人。
    曹州作为漕运网络的支线,虽然没有汴州那么商业繁华,但还是有很强的商业氛围的。
    那些以前给商队做过算计,给州县做过算吏的,基本都被吸纳进了度支里面做了一名伟大的砖头,在无数个黑夜中挑灯算账。
    剩下的,就是流民、俘虏中做过商人的,他们都被安排坐船回光州,然后会有政司的人来考核,看有哪些人值得补充进队伍。
    随着赵怀安江海贸易的开展,他对有过商业经验的需求是非常大的,不仅仅是商队组建,地方商务、贸易站点,这些都需要大量商业人才。
    所以一般来说,这些商贾被送回光州后,肯定是有他们一个岗位在的。
    此时的光州真的是一片欣欣向荣,到处都是岗位,只要有胆有能力,你就能有机会!
    然后就是工匠们了,有制甲、锻刀、编甲这些和军事技能相关的工匠,在草寇那边也是单独列一营的,这些人也基本落在了赵怀安手里。
    他们人数大概有六十多人,都是以前曹、濮二州军院下直属的刀、甲、弓匠,在城破后被草军俘虏,之后就一直为草军锻造甲械。
    赵怀安将这些人都安置在幕府下面,编入到帅司下面的四曹判官下面,专门负责行营的军械维护和打造。
    然后就是会一些医匠了,医生、兽医这些统统加起来,就只有二十三人。
    没办法,这就是这会的医疗条件,往往两三个里才有一个会手艺的医人,能有二十三人,都已经是草军自己筛过的了。
    这些医匠和兽医统统被安排到了裴闵那边了,稍扩充了一下军中的医匠队伍。
    赵怀安一直就很重视医生。
    自从招揽了裴闵这些良医后,就开始选聪明伶俐的少年作为他们的学徒,通过传帮带,干中学,来组建一支能成规模的医生队伍。
    两年过去了,队伍的人数到了六十多人,可已经到了极限,因为能带学徒的良医已经带满了。
    现在有了这二州的良医的加入,军医队伍又能扩充一波学徒了。
    以上这些都是留军的。
    然后剩下的和生产技能有关的,如铁匠、木匠、水桶匠、陶器匠这些,全部运回了光州,但也是直接隶属在军府下面。
    随着赵怀安不断缴获大量人口,这些人都会直接隶属在军府下面,也使得现在的光州军府越发庞大。
    但这也是战争时期的常态,这个阶段,公的成分就是要比私要多,如此才能应对日益残酷的战争。
    这批工匠的人数是最多的,有九百三十二人。
    和保义军一样,草军那边也对工匠有强烈的需求,所以每破一地一庄,必先收工匠入老营。
    然后就是有军事技能的军士了。
    草军中的老贼基本被赵怀安摘出来砍了脑袋,算做了军功。
    这些人都是王仙芝的核心党徒,有些甚至还是和王仙芝一起贩过盐,根本归不了心。
    所以赵怀安基本收的都是此前曹、濮二州的州军、下面的县卒、地方上的土团、还有土豪庄园里的乡野武士,以及就是天平、感化军的俘虏。
    这些人零零总总加起来有六百多人,赵怀安将他们全部补充到了随夫队伍中,让他们先给衙内兵背甲。
    如此做除了是为了扩张兵力,另一部原因是,这些人都是流民队伍中的强力者,也是不稳定的因素,将这些人抽出来放在军中,后面流民运回光州后,也方便治理。
    差不多就是这些人了。可以说,这是一笔庞大的人力财富,赵怀安如能好好吸收掉,那保义军的实力将再上一个大台阶。
    不过,这一次赵怀安收拢、俘虏的人口将近五万,其中有专业能力的,基本就是这一千多人,真算得上五十人里面挑一个了。
    这些都是赵怀安自己心里晓得的数字,知道自己这一顿是真吃撑了,可在杨复光面前,他竟然还是一副为国分忧的忠臣面目。
    甚至,赵怀安为了做戏真,还和杨复光那边提了条件。
    他和杨复光表示,光州接受这么多的流民可以,但如此庞大的人口运输,需要提供必要的支持,包括沿途州县确保水道通畅,还有提供必要的口粮。
    杨复光能说什么?一个字,给!
    就这样,自迎了杨复光后的整个正月,赵怀安都在忙着调配人员和船只。
    既是将人口运回光州,还要将一部分受伤的吏士运回去休养,还有在这一战中缴获的大批财货,这些都是要运走的。
    这批财货有多少呢?
    这么说吧,这个数字除了赵怀安和负责算总账的度支杜宗器二人知道,就无人知晓了。
    曹濮二州本就是富州,遭了灾了,那是没粮食,可金银铜钱、布帛一点不会少。
    在曹、濮二州转战快两年的草军,几乎打破了境内所有的州县、庄园,抢光粮食的同时,也积攒了如山的财货。
    这些草军几乎各个随身携带银铤,一方面是万一日后不从贼了,有这银钱也能做个富家翁,另一方面则是需要逃命的时候,往后面一扔,追兵自然就不追了。
    所以这些银铤也被草军称呼为“买命钱”!
    当时草军大败时,能跑出去的基本都是草军中骑战马的,他们在保义军三面出击后,就已经开始向东北方溃退了,后面又汇合进东面的黄存的队伍后,最后成功撤离了战场。
    所以这一战,保义军缴获的战马是不多的,不过三百二十三匹,倒是骡驴这些拉车的大牲口,因为都留在大营被保义军一锅端,最后缴获骡驴四千七百口。
    和这些大牲口所拉的大车,这些骡驴不过就是个添头,足足数百辆装满财货的金银一下子就让赵怀安挣翻了。
    幸亏当时赵怀安将缴获的物资都运到了西南三寨,本来是打算就近装船运回光州的。
    后面得亏如此,因为第二日杨复光就带着大军抵达了,并开进了冤句城。
    要是当时这批财货都放在城内,让那些宣武军的人看到了,不要怀疑,这些人一定会拔刀扣押。
    到时候别说上面你杨复光和那赵怀安是结拜兄弟,就是真父子,他们也照抢不误。
    这就是宣武军,历史上惯是如此。
    所以,赵怀安也很低调。
    做人就得这样,你吃肉的时候要低调,挨打的时候不妨叫得大声些。
    那赵大缴获的财货有多少呢?
    经十余日的清点,共计铜钱二十万贯,布帛、金银十万贯,各类铜器、珠宝、首饰差不多三万贯,合计三十三万贯财货。
    而当时曹濮二州一年税赋结余也才两三万贯,换言之,这些草军放在大营的财货就差不多是二州十来年的积蓄。
    这里面,大部分的财货主要都是二州豪强、土豪所藏。
    这其中因为二州都属于农业州,土豪们大部分财富都是以土地和粮食、布帛的形式积攒,金银的数量实际上并不多。
    可即便如此,他们的财富加起来都比地方官府的储备多出十几倍来,可见天下发展到现在,大部分的财富实际上已经转移到了这些人手里。
    而对于赵怀安来说,三十三万贯的缴获也是大钱。
    他出发前,光州的州库差不多有八万贯钱,军库差不多是三十万贯,私库在二十万贯,总财富在五十八万贯左右。
    赵怀安打了一仗,就挣回来三十三万贯,相当于自己财富的一半还要多。
    这就是战争!要么一把输光,要么就是一步登天。
    除了财货、人员的缴获,这一次赵怀安还从草军大营中缴获了将近三万石的粮食。
    是的,那些草军以“打冤句,吃饱饭”的口号,刺激那些流民发疯攻打冤句,可讽刺的是,那些草军大营里竟然就有大批粮食。
    赵怀安也能理解这样的操作,毕竟草军的命才是命,他们吃饱饭了,这些草军票帅们才是票帅。
    可一想到那面“补天均平”大纛,赵怀安就忍不住摇了摇头,这就是均平?
    这些粮食都被赵怀安留了下来,他还从财货中留下了十万贯铜钱准备留在军中发赏,剩下的基本都随着运转流民的船队运回光州去了。
    这钱是赵怀安拿命拼来的,是一点都没有往外面分的意思。
    这些财货看着多,但每船塞个十几箱作为压仓,也是悄无声息。
    就这样,赵怀安悄咪咪地吃了最大的肉,满嘴是油还要装得一副损失惨重的样子。
    他甚至还“无耻”地向杨复光那边要兵员补充,而且要的就是李师泰的那支部队。
    此前大战,李师泰身体没好,赵怀安就将他安置在城内,负责坐镇城内诸坊,后来坊内的草军残党暴起纵火,就是他带人镇压的。
    这一次忠武军六千随杨复光一起来冤句,其中就有李师泰之前的三百许州兵旧部,之前他随赵怀安仓促离开陈州,这些人就没带。
    而这一次,赵怀安就以大战死伤多有,需要杨复光拨一支善战兵马,如此保义军才能形成新战力为借口,要这支许州兵。
    他晓得杨复光不会拒绝,而的确,在赵怀安索要李师泰的三百旧部后,杨复光点了下头,就将这三百人的军册交给了赵大。
    赵大再次美滋滋,毫不费力,又得一支精兵!
    可他不晓得,杨复光如此大方,只因他也有所求。
    所以在二月三日这一天,杨复光忽然邀请赵怀安去畋猎。
    接到通知的赵大惊愕半天,才问赵六:
    “这大灾之年,人都要饿死,还能有猎物给咱们打猎?”
    赵六等人也茫然,但还是如约参与了畋猎。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