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男友书库

手机版

男友书库 > 历史军事 > 秦人的悠闲生活 > 第93章 认真的人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93章 认真的人

    第93章 认真的人
    始皇帝在行农礼时,正是早春时节,今年的关中所有人都记得,那时候关中下了一场大雪,那场雪下了好几天。
    古怪的是……始皇帝在农礼时种下去的粮食并没有在冬天冻死了,而是发芽了,据说今年入夏时节就已收获。
    为此,当初人们还传言,上林苑的土地肯定有不同之处。
    司马欣对此也怀疑过。
    但之后司马欣听说,农礼的大雪天时,是公子扶苏在照料始皇帝种下的作物。
    连带田地里的葱都卖完之后,司马欣让人算了算,总共卖出去了八千六百钱。
    只可惜当初种的少了,如果那时候咬咬牙多种一些,说不定能够得到卖更多的钱。
    司马欣正纠结着,天色已入夜。
    县衙的大门被推开,一个须发皆白的老人家走了进来,来人正是修建潼关城的辛胜老将军。
    一只烤好的兔子被放在桌上,辛胜又拿出一个布袋子,布袋子里装着的是茶叶蛋。
    司马欣看到茶叶蛋有些诧异。
    辛胜解释道:“老夫也让人找了一些茶叶,煮了这些蛋。”
    说着话辛胜撕下一个兔腿递上。
    司马欣接过兔子腿咬了一口。
    华阴县与潼关很近,这两年间的平日里,华阴县的人与潼关的人走得很近,辛胜与司马欣相处得也很不错,这个关系得益于司马欣将醉酒的娄敬押送到了潼关。
    司马欣吃着兔腿,就又想起了一件事,忙将兔腿放在了一旁,执笔开始书写了起来,他要问一问张苍。
    辛胜自顾自地吃着兔子肉,吃完之后离开了。
    司马欣让人连夜将书信送去了咸阳。
    翌日,张苍并没有来信。
    安静的县衙内,往来小吏脚步匆匆,他们都还沉浸在先前的喜悦中,华阴县的葱卖出去了,他们自然是高兴的,至少这半年没有白忙活。
    只有司马欣依旧神色担忧。
    “县令,有几个亭也要种葱。”
    司马欣只是稍稍颔首没有多言。
    而后,司马欣常会等在华阴县与大荔县桥边等着,接连几天每每有咸阳送来的书信,他就会上前询问,但往来的人不是去潼关的,而是另外有事来吩咐。
    在此地等了五天,司马欣又一次见到了章邯。
    章邯平日里就常会在各县走动,这位郡守从来不是高高在上地等着别人求见,而是常常会察看各县各亭乡。
    如果被章邯抓到哪怕一个亭长也有行为不端,就会被施以很重的处罚,最轻也是鞭笞。
    因此,有人曾说过,在渭南为吏是最难的。
    注意到章邯前来,司马欣行礼道:“章郡守。”
    章邯望着眼前这个消瘦的人,拍了拍他的肩膀道:“近来你们华阴县做得很好,你为何天天等在这里?”
    司马欣将自己的事情说了。
    章邯道:“都水长说过他要往西去,公子扶苏也有不少事要安排,恐怕是忙。”
    司马欣再一次作揖行礼。
    章邯又道:“不过,你既对上林苑的事好奇,为何不亲自去看看。”
    “我进不去上林苑。”
    “你是为民做事,上林苑的人岂会拒绝。”
    “可……”
    章邯见司马欣还是很迟疑,便重重拍了拍他的肩膀,坐在一旁也看着田地里的糜子,再过两月,这些糜子也可以收获了。
    司马欣心中很敬佩且敬重章邯,在他来看,章邯就是一步步看着寻常人都没有的毅力走出来的。
    章邯出身名门,传闻中出身一个落魄的名门。
    可他身上没有半分的名门与贵族之气。
    司马欣问道:“敬业县近来可好?”
    闻言,章邯叹息一声。
    “怎么?是不好?”
    司马欣的语气多了几分迟疑。
    章邯解释道:“公子扶苏说过,叔孙通可以招收整个渭南适龄孩子为弟子,但叔孙通也开价了,一个弟子需要十斗米,而且是一年十斗米。”
    闻言司马欣也是眉头一挑,道:“的确昂贵。”
    “我也劝过叔孙通,但他不想改,也不知道他为何这么固执,他有他的道理,我也习惯了。”章邯坐在一块石头上,低声道:“我没有叔孙通那样的智谋,很多事按照叔孙通的方式去办,到了以后就会发现他所说所做的都是对的。”
    司马欣道:“其实华阴县也好不到哪去……”
    两人坐在一起说着各自的难处,明明一个被提拔为县令,另一个正是如今渭南风头正盛的郡守。
    可他们坐在一起像是两个互倒苦水的中年失意的人。
    司马欣既担心种不好葱,又担心自己治下的县民太过葱,从而不再种粮食,这是万万不可以的,土地就是用来种粮食的,这是不容改变的。
    华阴县要种更多的大葱,也只能在完成华阴县的粮食年产之后,才能种葱。
    反之,华阴县若不种粮食了,关中的粮食少了华阴县的这一大块,恐怕若追究起来,他司马欣会先被腰斩。
    章邯的压力也很大,渭南要建设,这两年也仅仅只有些许成效,这些许成效,小得让他低头羞愧。
    两人说了各自的苦衷,犹豫良久之后,章邯离开了这里。
    直到夜里,司马欣回到了县衙中,看着案上的一株葱想了良久。
    又到第二天的早晨,天色刚亮不久,入秋后的关中下了一场大雾,打开门时就有浓雾灌入屋内,目光所及几步之外,便看不见来人了,县里的啬夫抱着草料正在给马厩中的马匹喂着。
    忽听身后有脚步声传来,这脚步声还很着急。
    啬夫回头看去就见到了县令司马欣。
    等对方走近了,从眼前走过时,啬夫又注意到了县令的神色憔悴。
    而后,这位县令从马厩中牵出马,翻身上马之后就策马出了县衙。
    看着县令离开之后,啬夫甚至一度觉得这位县令的身体状况……多半是活不到四十岁。
    随后,啬夫又将这件事告诉了县里的其他人。
    关中浓雾依旧,司马欣策马朝着咸阳方向而去,距离后方的华山与秦岭越远,雾就稀薄。
    司马欣策马像是冲出了一片浓雾,身上的衣衫已被雾气打湿了一大片,他来到了上林苑外。
    上林苑外没有守卫,可以很轻易就进入,司马欣甚至还能见到在上林苑外正在摘着柿子的孩童。
    他们的篮子中装满了柿子,这里的柿子也有很多,多到吃不完。
    司马欣翻身下马,牵着马匹并没有惊扰这些孩童。
    这些孩子是从周边的村县来的,看来他们是每年都会来这里摘柿子。
    原本以为进入这里会被人询问,不过司马欣意外地发现进入这里很顺利。
    直到来到一片田地边,司马欣发现了几块田地,也终于有人上前来询问了。
    司马欣说明了来意,也考虑对方会拒绝自己进入。
    没想到这里的人如此快就允许,不远处几间小屋就是公子扶苏曾经在此地居住过的地方。
    司马欣问道:“是公子提前吩咐过?”
    “是啊。”那侍卫吃着柿子有些慵懒地道:“今年早春时节,公子离开时就与我们说,若是有人来问询这里的农事,就允许他人进来。”
    “公子早在大半年就安排好了?”
    那侍卫颔首。
    司马欣定了定心神,即便那侍卫点头了,他依旧觉得在早春时节就知道他司马欣会在秋季来上林苑问询农事的。
    这里应该也算是给别人准备的。
    司马欣问道:“我是第一个来这里的吗?”
    侍卫回道:“平日里没什么人来上林苑,多数都是一些孩子来这里玩闹,我们都把他们赶走了。”
    司马欣将马儿拴在一旁的树上,他走向田地边,这里种着不少糜子,看来是这里的侍卫自给自足种的,因为种的并不是多么用心。
    而后,司马欣看到有一间库房,推门而入这间库房空落落的,内部只有一个个的架子。
    架子上也是空空如也,只有些许泥土。
    司马欣在这里走了一圈,也没有发现什么有用的东西。
    已是午时了,浓雾早就散去,在这个华西秋雨的时节,能短暂地有几天晴天,倒是极好的事。
    司马欣来到另外一间屋子前,推门而入。
    第一眼所见到的,就是一排排摆放整齐的竹简,拿起其中一卷,在案上推开这卷竹简,入眼的便是一列列的文字,其中就有些有关预知倒春寒的记录。
    一卷又一卷的竹简被司马欣推开,他这才发现当初公子担心倒春寒会来,将倒春寒的气候特点以及当时农礼前后的每一天的风况,雨水,阳光,冷暖,都记录了下来。
    天色入夜,司马欣点亮了油灯,继续看着。
    秋雨只是短暂地停了两天,第二天秋雨便再一次飘洒而下,让整个关中都被笼罩在了雨幕之中。
    翌日,天亮之后,司马欣就坐在屋檐下,看着公子留下来的书卷。
    从昨晚到现在,他只是必要地吃了一些吃食,余下的所有时间,都是捧着竹简看着,他对同样来屋檐下躲雨的侍卫道:“能否给我带一些笔墨。”
    未等对方说话,司马欣从腰间取下布袋子,递给他,这里面都是铜钱。
    侍卫接了钱袋子,就离开了此地,再回来时带来了十支笔,还有几块墨。
    侍卫解释道:“咸阳的笔墨贵,余下的一些钱我买肉吃了。”
    “多谢。”司马欣闻到了对方身上的酒味,意识到对方拿着自己的钱去吃酒吃肉,但这也无妨,反正是请他相助,有了笔墨才是最重要的。
    接连半月,这位华阴县的县令没有回华阴,而是一直留在此地看书,写记录。
    眼看一个月就要过去,司马欣走出了这间屋子,他带着一个包袱离开了这里。
    当侍卫再来这里看,发现司马欣住过的那间屋子依旧很整洁,因司马欣这些天都是睡在屋檐下,他没有进屋睡。
    “真是一个古怪的县令。”侍卫言语了一句,也不再理会,重新将这间屋子的门关上。
    司马欣策马在回华阴的路上,他在上林苑收获颇丰,不仅解开了心中的困惑,他甚至还理解了关中秋雨,这种连绵的秋雨是有成因的。
    是因北方的冷风南下,加上蜀中与秦岭西南的湿暖北上,冷暖交汇之后,在关中形成了漫长的秋雨。
    刚停两天,关中难得有了晴天。
    扶苏站在咸阳城前,正要送都水长一行人离开。
    “这是第二次给你送行了。”
    “公子其实不必送行的。”都水长禄行礼道。
    跟在他身后还有十余个关中老农。
    与当初还是有所不同的,上一次禄是一个人跟着大军离开。
    而现在,都水长禄带着妻小与一众老农一起离开,还有一支骑兵护送。
    扶苏与他在咸阳的城门前坐下,说着将来陇西形势。
    “养马的成本很大,其实北郊没有这么多的草地来养马,所以少府才会着急让战马北上,送去上郡。”
    听公子的话语,他颔首道:“公子所言不错,数千匹的战马放在关中的确是一个巨大的负担,我们依旧需要河西走廊。”
    扶苏道:“父皇说过,即便是蒙恬扫清了北方,依旧不能治好匈奴之患,在我认为……哪怕修筑好了长城,还是需要巨大的人力与兵力需要守着长城,这对中原依旧是个巨大的担子,在我看来得到河西走廊钳制匈奴,才是迫在眉睫的事。”
    张苍颔首,颇为赞同,既要消灭匈奴之祸,也要控制住匈奴,更需要有一条路,这条路能够威慑匈奴人。”
    扶苏对都水长行礼,道:“去了陇西,就有劳你了。”
    “臣领命。”
    扶苏行礼送别,看着这队兵马一路朝着陇西方向而去。
    张苍站在后方,低声道:“公子,司马欣回华阴了。”
    “我没想到司马欣做事,挺认真的。”
    张苍道:“有这样的人辅佐公子,不是坏事。”
    “这样的人当然是越多越好。”
    “公子,若司马欣真的能在冬天种出葱,那华阴县就真的要富裕了。”
    扶苏道:“糜子长势还好吗?”
    “章邯让人送来了文书,说是糜子长势比预想的好。”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