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新县令
第228章 新县令回忆起当初的事,这位县令抓住张良的手道:“此地能有如今,全凭你韩夫子。”
有时张良也不知道自己哪里来的热心肠会帮助这个县令,大抵不想看到孩子哭大人闹,而自己也想在此县得到一定的人心拥护。
而现在,张良支教三年帮了这个县令很多忙,也得到了这里的人心。
凭良心而言,韩夫子这个身份是借替別人的,自己帮助县令是有私心的,是为了站稳脚跟。
但有些事帮了一次就有第二次,而自己成了这个县的大好人。
陈县令道:“我要去关中了,往后我会在关中的渭北郡为官。”
“渭北?”
“是关中设立的新郡,听说这个渭北只有三个县。”
陈县令接著道:“我明天就去成都郡做好接替事宜。”
记住我们101看书网
见县令要走了,张良起身行礼送別。
陈县令离开书舍时,身边的文吏道:“这位韩夫子本领如此了得,他的来歷定不一般吧,我们去了关中打听打听?”
陈县令瞪了身后的文吏一眼。
文吏登时闭口不言了。
陈县令当然知道这个韩夫子的来歷,他是三川郡人,身为县令能够得到支教夫子的户籍,但也仅仅限於户籍。
至於其人的经歷或者是有过如何经歷,对陈县令而言是一个迷。
但韩夫子是个好人,是一个真正的好人。
为此,在陈县令不论这个韩夫子的过往如何,他都不会去过问,就让韩夫子安静地留在此地。
可也正如身边的人所言,这个韩夫子的才能实在是太出眾了,他这样的人不该只是一个支教夫子。
他这样的人应该成为一地郡守。
陈县令自知见识短浅,能够想到的也只有郡守,在他看来郡守是很了不得的。
至於入咸阳或者是丞相府,想都不敢想。
蜀地还是有很多事的,以前在还未南征之前,蜀地的五尺道常常遭遇贼寇劫掠,而现在南征之后,五尺道也很久没有西南夷作乱了。
韩夫子这样的人若想要发跡,以他的才干应该很轻鬆就能够为吏,但他只愿教书。
陈县令自知欠韩夫子太多人情,往后也不会再去打扰他,也不会对外提及韩夫子,就当他从未认识过这个夫子。
三天之后,张良独自坐在江边吃著稻米饭,而熊猫就在边上饮著江水。
有一个年轻人正在朝著张良走来,他行礼道:“韩夫子?”
闻言,张良还未看向身后,一旁的熊猫扭动著肥肥的身体回头看了一眼,便姿態十分悠閒地走开了。
张良还拿著碗筷,回头看去见到了一个年轻人。
这个年轻人面带笑容道:“我是新任的江原县县令乌桑,我是关中渭南敬业县人。”
张良听到对方的话语,口中的咀嚼动作都停下了,瞧著这张年轻的面孔,没想到新来的县令如此年少,看起来只有二十岁左右。
公子扶苏的考试选吏之策的终於影响到了蜀中,新的官吏正在源源不断走向中原各地。
这一天终究会来,只是张良没想到公子扶苏的政令,竟发展得这么快。
“见过乌县令。”
这位乌县令又道:“我先前在成都郡守府见到了此地的陈县令,他未曾提及你,可我一来此县,此县的各个乡长就让我先来见你。”
张良很意外,面上依旧是谦逊之態。
“我也支教过三年,入军服军役两年,如今通过考试选吏,在关中为吏又两年,现今来蜀地轮换,我看过你的经歷,你支教这么多年了,我替学士府谢过韩夫子。”
闻言,张良再次行礼道:“乌县令,不用谢。”
学士府对如今的支教夫子而言,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地方,所印的书籍都有学士府的盖印,唯有盖印之后这些书才能大规模印製。
造纸与纸质的书籍是公子扶苏最大的助臂,书籍是支教事业离不开的支撑。
这位公子扶苏十分清醒地的知道,印书之权必需掌握在秦廷手中。
隨著学士府的壮大,让张良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公子对天下人教化越成功,其权力也就越大。
都说如今的咸阳学士府是当年的博士府,如今博士府成了学士府。
虽说学士府空空如也,一个人都没有的,但不妨碍它的地位以及权力,支教的夫子越多,它的权力就越强大。
印刷与造纸术,就是当年皇帝东巡之后,公子扶苏收天下书籍,而教化天下人的最好利器。
公子扶苏似乎……就要成功了。
身在蜀地,常常能够听到关中的事。
几乎,每一年都能听到一些新的传闻,每年都会有变化。
身为反秦义士,张良每每意识到公子扶苏的权力壮大,他就会感到巨大的压力,而且这压力正在一年比一年更甚。
乌县令道:“韩夫子?”
张良回过神道:“以前总听闻敬业县的事,听闻当年公子建设渭南的诸多事。”
乌县令笑道:“与我同龄的那些人都是叔孙通的弟子,有时我们心里会觉得我们是公子扶苏的弟子。”
张良维持脸上的神色平静,又道:“我是也这么认为。”
闻言,乌县令笑了,他伸手拉住张良的手掌,道:“嗯,我们的理想都是一样的。”
看著对方的笑意,张良心中有著莫大的震动,这个人站在面前,让他感受到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坚定与信心。
这种信心与坚定不同於在潼关长大的矩。
而是来自更纯粹的使命与热情。
他是最拥护公子扶苏的人。
这是张良第一时间的感受。
双方互相认识了一番,既然对方也是从支教夫子开始的,自然是有许多话要交流,张良都能够轻鬆应付,这对他来说不是难事,並且说得滴水不漏,保持著这个身份的完整。
等时辰到了,张良就告別了这位新县令,去书舍教书。
而这位新县令也开始了他对江原县的规划,他並没有打扰此地人们的生活,而是开始兴建作坊。
余下的一个月,张良一直观察著这个乌县令。
並不用暗中观察,就算站在县令身边,这位乌县令都不会多疑。
同时,乌县令见识甚广,他让人从成都郡的老官山带来了提织机,让妇人们能够劳作,织造出布匹。
治理期间,乌县令是个雷厉风行的人,他行事从来不会拖泥带水。
这確实是一个能力很强的县令,以至於这两月间建设了两个作坊,让农閒时的人们也能够劳作,用织机织造出来的布匹换取更多的家用。
並且动用民夫建设索道,开凿粮窖。
县令的能力很强,强到张良竟然可以专心教书不用被打扰。
公子扶苏的弟子十分有本领,与以前的县令相比,这个县令更厉害,也更大胆。
张良吃著桃干,正在考虑著怎么吃这条鱼,不是鱼不好吃,是他真的不会做鱼,自小生在韩地的贵族,他根本不知道该如何杀鱼,如何做鱼。
但今天要是不吃鱼,他真的不知道该吃什么了。
最简单的方式就是炙烤,可是炙烤的鱼很腥。
实在不行就多一些桃乾果腹,这是张良最坏的打算。
优雅地窝在一旁的熊猫忽然动了起来,平日里懒散至极的它在冬天的活动量少得可怜,这一次竟然主动走了。
它往门口走了两步,张良抬头看去见到了两个人影,来人正是矩与乌县令。
这两人都是渭南人士,自然相处的融洽。
开朗的矩提起这条活鱼,道:“好鱼,当烹。”
矩是在潼关城长大的,处理河鲜对他而言不是难事。
看著矩开始忙碌的点炉子又杀鱼,张良觉得自己的吃的问题终於解决了。
乌县令道:“我要带著民夫去一趟西羌人地界。”
“你们不怕西羌人?”
“不怕。”乌县令又道:“我打算与周边几个县一起拿下西羌与蜀中连接的那条古道,將那里改名雅安。”
张良对这个年轻县令大胆的想法感到震惊,心中惊觉,暗自道:“原来县令还能这么当?”
再一想,张良依照熟记的秦律考虑片刻,得出了一个结论,县令的確能这么当,不仅可以还会有军功。
张良问道:“能否联合各县。”
乌县令道:“都说韩夫子才能出眾,可愿助我?”
又见张良面有难色,乌县令改口道:“说笑的,韩夫子莫要耽误教书,这点事我可以办好。”
矩端上了鱼汤与稻米饭。
乌县令爱吃葱,因此他隨身都会带著葱,往鱼汤上一撒,味道甚是鲜美。
余下的几天,这个县令真的联合了周边两县,共同带著一队民夫去了西羌人与蜀地的交界地。
自从陈县令离开之后,张良与新的县令也成了好朋友。
过了半月,乌县令的大获成功,並且夺下了西羌与蜀中古道取名雅安,此事由成都郡郡守编写文书,第一时间將捷报发往关中。
而张良依旧在江原县教书,他对孩子们道:“不要喝生水,喝熟水能让你们更强壮。”
每每看到这些孩子的要去喝生水,张良与矩都会著告诫孩子。
而长期喝了熟水之后,张良也发觉他的身体似乎比以前好了许多。
与孩子们说完,张良踩著泥地与村民一起检查著长出来的冬麦,又听四周村民讲述著生水与熟水的区別,他们觉得韩夫子这话是在哄孩子。
这就是哄孩子的呀,张良心中暗想。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