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3章 航空火箭弹发射巢,重庆交易
第563章 航空火箭弹发射巢,重庆交易诸般事了,方文回到了缅北基地。
基地中,他专心于军工科研工作的主持。
每天工作安排的满满的。
上午去飞机制造1厂监制泰山一号大飞机改造,下午去研究院管理科研。
泰山一号的改造有条不紊的进行着,有方文在,一些工程师们在改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得到了及时的修正。
而研发方面,主要集中在航空火箭弹,半导体集成电路暂时还没有进展。
初期的航空火箭弹由于缺乏制导技术,命中率主要依赖于火箭弹设计优化、发射平台的瞄准系统改进、战术配合以及环境适应等手段。
为此,方文让火箭弹项目组,正对这些方面加大深入研究开发。
比如:
苏联的82火箭弹,采用固定尾翼,通过尾翼产生的空气阻力矩,迫使火箭弹保持头部朝前的姿态,减少横向偏移。
但这种设计,在发射之初,对火箭弹却是有影响的。
为此,方文建议火箭弹项目组,将固定尾翼改制成折迭尾翼,发射前尾翼折迭以节省空间,发射后靠内部机械结构释放弹簧展开。
还有推进剂,苏联的推进剂采用单基推进剂,容易造成推力波动,导致的弹道“飘移”。更好更优质的双基推进剂,可以让火箭弹射速更稳定。
另外在发射平台的瞄准与火控方面,方文也在想办法优化。
要根据航空火箭弹的特性(初速低于航炮,弹道弯曲度更大)来调整。
方文准备将电视摄像火控瞄准系统做出修改,在crt显示屏幕做出新的靶心式瞄准具:飞行员通过屏幕上的准星套住目标,同时根据目标距离(通过目视估算)调整瞄准具的“距离刻度”,刻度对应火箭弹在不同距离的弹道下降量,再代入补偿高低偏差,进行人工发射。
这样能让飞行员对发射出去的航空火箭弹大致命中目标区域能有基本预判。
当然,航空火箭弹这种威力武器,最好的战斗方式,还是覆盖性集群发射。
就和地面上的喀秋莎火箭弹发射系统一样,空中航空火箭弹也是集群发射才有更好的效果。
那怎么样才能让飞机可以实现密集发射火箭弹效果呢?
方文对此陷入长时间的思索状态。
随后,他从记忆中的影视画面中找到了一种非常有用的东西。
那就是火箭弹发射巢。
之所以叫做发射巢,是因为它的设计,就和蜂巢差不多,一个圆柱体发射装置,上面密密麻麻都是发射孔,只要开启发射装置,就能一次性从其中射出大量的火箭弹。
记忆中,这种火箭发射巢,是苏联在冷战时期首先装备,有ub-16-57和 ub-32-57两种系列火箭发射巢,16和32指的是发射数量,57是口径。
而美国也随后制造了同样的火箭弹截击机,以后更是在阿帕奇等攻击直升机上装备。
但现在的技术条件下使用这种设计的话,16发都太多了,82毫米火箭弹根本就装不下那么多发,得根据现实情况进行改制设计。
经过一天时间,方文将图纸画出。
这是如今时代第一款蜂巢式火箭弹截击机设计图,底部挂载了3个发射巢,左右发射巢各有七枚火箭弹,中间的有10枚,一共可以携带24枚航空火箭弹。
做出这种设计后,方文立即召集火箭弹项目组与飞机制造2厂的工程师进行技术探讨会。
两边的人来到研究院一楼的大会议室,对今天为什么开会并不知道。
方文上台,将设计图展开,出声道:“这还是我设计的新式战斗机,我给它命名为蜂巢火箭弹截击机,我的想法是,在2个月内,将它弄出来。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可以直接提出来。”
大家视线都看向挂在黑板上的图纸。
火箭弹项目组的研究人员率先提问:“将多枚火箭弹放进一个发射器中,相互间距很小,会不会影响到发射效果?”
方文点头,将第二张图纸展开。“你说的问题,主要是在于固定尾翼,有固定尾翼在,82火箭弹就不可能通过这种装置进行发射。因此,我设计了折迭弹出式尾翼,发射前收于尾部,只有发射后才会弹出,这样就不会影响到蜂巢式发射器的发射。”
火箭弹项目组的负责人,方文专门挖来的物理学家姜文瑾提出另一个问题。
“就算是能够发射,但它适用什么样的作战环境?”
“火箭弹的威力大,覆盖范围广,是面打击武器,因此,蜂巢火箭弹截击机属于集群作战攻击效果,在遭遇敌机群的时候,一架蜂巢火箭弹截击机的火箭弹齐射,是可以造成敌机群巨大破坏的。同样,蜂巢火箭弹截击机也可以对地俯冲射击,24枚火箭弹对目标区域造成的破坏面,可以达到泰山风暴一样的效果。”
方文的话让大家侧目。
泰山风暴上次实弹测试的时候,给大家很深刻的印象,一辆车载武器,就能造成几门重炮的火力效果。
如果用在飞机上,那这种飞机的战力就会成倍飙升。
哪怕这架飞机只能发射24枚火箭弹,也足够了。
火箭弹项目组对其没有异议了。
飞机制造2厂的工程师们则询问起改装的细节。
“总经理,你是准备在泰山高速初代机上进行改造?还是重新制造一款新机型?”
“重新制造一款新机型,它的速度要求不需要太高,过高的速度反而让飞行员对火箭弹发射的时机更难把握。我觉得,速度和伊尔16还有日军的九七式差不多就够了。”
“那为什么不在炮舰机上进行加装呢?”
一名工程师的话让方文愣住。
他确实没往炮舰机上去想,本能的将蜂巢式火箭弹与战斗机挂钩。
但实际上,蜂巢式火箭弹发射器,还在武装直升机上大量装备。
比如越战时,美军就在通用直升机上加装 m60机枪和火箭发射巢,执行护航和攻击任务,但因缺乏装甲防护和专用火控,生存能力弱。
而炮舰机则拥有比直升机高得多的防御力,如果加载了火箭发射巢,其攻击模式,就能从环绕式射击变成直接式对地打击了。
这也是一种思路,方文决定将两种战机都做出来,截击机型主要用于对空,炮舰机型则专门对地。
随即,他将计划做出了更改,并继续讨论。
会议室里的气氛更加热烈,大家都清楚,这项研究将会产生的效果。
“既然决定两种机型并行,那就要明确分工,确保效率。”方文走到黑板前,用粉笔在设计图旁的黑板上写着,“飞机制造 2厂,你们分两组:一组主攻蜂巢火箭弹截击机的制造,按照我给出的气动布局和重量参数,重点优化机翼挂载强度和机身稳定性,发动机就沿用我们现有的 12缸星型发动机;另一组负责炮舰机的改装方案,炮舰机本身有厚重装甲,重心较低,你们要测算火箭发射巢挂载在机身两侧或机腹的最佳位置,不能影响它原有的环绕射击角度,同时要加固机身上部的承重结构。”
他顿了顿,转向火箭弹项目组:“你们的担子更重。折迭尾翼的机械释放结构必须在一周内拿出样品,我要看到它在模拟发射环境下的试射可靠性——记住,是从 0到 100公里/小时的气流速度下都能顺利弹出并锁定。双基推进剂的配方,也不能松懈,希望也能在这段时间有所进展。”
“还有瞄准系统。”方文看向负责火控的工程师,“截击机的瞄准具要增加‘集群目标提前量’刻度,针对敌机群的编队密度预设几个档位;炮舰机的则要加入‘俯冲角度补偿’,毕竟它主要在低空俯冲攻击,弹道射速都不一样,刻度要更细密,最好能配合机身倾角水平仪联动修正。”
任务分配下去,整个项目参与部门立刻进入了高速运转的状态。
飞机制造 2厂的车间里。
工人们开始切割铝合金和钢材,他们对照着图纸,将一块块预制构件焊接成截击机的机身框架;炮舰机的改装车间里,老技师们正小心翼翼地在装甲板上钻孔、加装挂载滑轨,每一个焊点都要反复检查强度。
火箭弹项目组那边。
姜文瑾带着研究员们泡在充斥着硝烟味的试验场,一次次测试折迭尾翼的弹簧力度——最初几次,尾翼要么展开过慢,要么展开后角度偏移,直到他们在尾翼轴部加了一层薄薄的黄铜衬套,才解决了卡滞问题。
推进剂的试验则更惊险,一次配比不当导致燃烧过于剧烈,炸坏了测试用的发动机壳体,好在无人受伤,这反而让大家更谨慎,最终确定了以硝化和硝化甘油按 7:3配比的方案,推力波动控制在了 5%以内。
方文每天穿梭于各个车间和实验室,有时候上午盯着截击机机翼与发射巢的连接强度测试(用沙袋模拟火箭弹重量,进行 1000次模拟挂载震动试验),下午就要去看火箭弹的实弹试射(在地面固定发射架上,连续发射 20枚改进型火箭弹,观察尾翼展开和弹道一致性),晚上则和火控工程师们一起调试 crt屏幕上的瞄准刻度,根据试射数据修正弹道下降量参数。
半个月后,第一枚带折迭尾翼的 82毫米火箭弹在地面试射成功:发射瞬间,尾翼在弹簧推力下弹出,气流冲刷下稳稳锁定,弹道轨迹比固定尾翼型号更平直,1000米外的靶区偏差缩小了近一半。
又过了十天,截击机的机身总装完成,那三个蜂窝状的发射巢挂载在机腹下,看起来威力十足;
炮舰机的改装也进展顺利,两侧机翼下各挂了一个稍大的发射巢,与原本的机炮形成了“远射火箭+近射机炮”的双重火力配置。
预计,这两架飞机将会在四月下旬完成。
那时候,泰山一号的改造也将完工,可以说,方文将要同时测试3款飞机。
就算有异能在身,也不是件容易事情。
为了能在那时候更专心做事,方文准备将总督的那批物资尽快出手了。
为此,他发电报给国内的物流公司,让孙德彪去找重庆的一位熟人。
重庆,一架水上飞机降落在江面,在码头停靠。
这里也有物流公司的仓库。
如今物流公司通过特有的物流仓储运输管理模式,将国统区云贵川三地的物资进行了供求分配,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物资匮乏的问题。
孙德彪从飞机上下来,并没有去重庆的物流区,而是顺着坡路向上,来到了重庆国民政府集中办公所在地。
在那里,他让人代为传信,然后在附近的茶馆里等着。
过了阵,要等的人来了,是名叫乔康的男子。
此人原本在军统武汉站,后来武汉沦陷后就到了重庆,在目前重庆军统是中层官员。
他被方文在天津救过一命,关系不错。
他进入茶馆,直接坐在孙德彪面前,看起来两人之间很熟的样子。
“老孙,上次让你带的货到了吗?”
“还要点时间,你一次性要的量太多,我也要从各地调运。”
“尽快做好,现在重庆这边物资匮乏,我手下的兄弟们就靠着这笔买卖赚一笔了。”
“行,回去我就催下面的人给你加班赶工。”孙德彪顿了下,压低声音:“总经理要我给你带话,他从英国人手里收了一笔军用物资,现在正准备找个买家。”
乔康愣住。
“老孙,总经理那边是什么意思?我是有自知之明的,小打小闹弄点油水可以做,但泰山航空总经理的买卖,我可接不下。”
“就是想让你做个中间人,将那批货出售掉,要求只有一个,必须钱货两清。”
“都是什么东西?”
孙德彪拿出一张纸,上面写着物资清单。
都是国民军需要的装备。
甚至有紧缺的德械重炮维修部件。
“这些都有啊!什么价?”
“这个数。”
孙德彪报的价很高,但这个时候能弄到这批物资,价格高还是能接受的。
乔康低声道:“我回去找人,今天之内给你消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