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男友书库

手机版

男友书库 > 都市言情 > 家父崇祯帝,请陛下称万岁! > 第346章 趁着崇祯过寿,农民军来卖惨了!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346章 趁着崇祯过寿,农民军来卖惨了!

    第346章 趁着崇祯过寿,农民军来卖惨了!
    就这样,光是各种各样的贡品,就装满了整整三艘大船,足足有几十吨重!
    一切准备妥当之后,这天早上,和众人依次告别之后,随着郑芝龙一声令下,十几艘战船缓缓驶离港口,朝着大明的方向驶去。
    如今虽然正值寒冬腊月,北风呼啸,雪纷飞,但因为大海始终是流动的,所以海面上并没有被冰封。
    而且郑芝龙的船大都是大船,船身坚固,吃水深,也不惧任何风浪。
    海浪不断地拍打着船身,发出巨大的声响,但战船却如同一座坚固的堡垒,稳稳地向前驶去。
    在海上一连航行十天之后,郑芝龙这才顺利抵达了天津港口。
    而此时,距离崇祯的万寿节只有不到十天的时间了。
    与此同时,画面来到京城这边。
    此时的京城内,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到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
    一来是因为距离崇祯的万寿节已经没有几天了,二来是因为崇祯的万寿节之后就是春节了,而这春节无疑是一年中最好的日子了。
    所以最近一段时间整个京城可谓是无比热闹。。
    就近的一些藩王也都纷纷入京了,他们带着丰厚的贺礼,前来为崇祯皇帝祝寿。
    那些来不了的藩王,也都送来了精心准备的贺礼,表达自己对皇帝的敬意和祝福。
    除此之外,大部分官员的贺表以及武将们的贺礼也都陆续送到了。
    总的来说,京城内一片喜气洋洋。
    而为了彰显自己的仁慈,经过朱慈烺同意之后,崇祯又特意从内帑里面拿出了二十万两银子,然后换成铜钱分发给京城内的普通百姓和士兵。
    当然,这也是有说法的,古代称之为“万寿银”或者“恩赏铜钱”。
    是皇帝为彰显“皇恩浩荡”而向百姓、官员、士兵等发放的赏钱。
    虽然到最后分到每个人手里可能没多少钱,但这种事图的其实也就是一个喜庆。
    借着这波操作,崇祯又狠狠地收了一波民心!
    当然,这些事情就无需朱慈烺这个太子操心了。
    毕竟大明历经两百多年,早已有一套成熟且完备的流程制度,哪怕礼部已经很久没操办过如此盛大的万寿节了,但只要查阅一下资料,还是很容易办好这件差事的。
    不过最近一段时间朱慈烺也没让自己闲下来。
    他集结了一群心灵手巧的工匠,准备着手研究一项极具前瞻性的技术,那就是大棚技术!
    没错,朱慈烺打算在明朝搞温室大棚了!
    最近这段时间,朱慈烺又仔细研读了大量关于各地天气的详细报告。
    他虽然知晓小冰河时期气候寒冷,却还是低估了其带来的影响。
    根据各地送来的奏报,最近几年北方的冬天漫长而寒冷,竟能维持五个月左右,若是情况严重一些,甚至可能持续半年以上。
    南方虽说气候相对温和一些,但冬天也有四个月之久。
    这意味着在这几个月的时间里,土地会被冰雪覆盖,地里根本种不出任何粮食。
    这样算下来的话,南方一年大概可以种两季粮食,而北方却只能种一季。
    如此一来,粮食的缺口还是犹如一个巨大的黑洞,难以填补。
    即便朱慈烺已经下定决心,等明年开春的时候就大力普及红薯和土豆这两种高产作物,可他心里还是有些担忧。
    毕竟百姓们长期习惯了种植传统的粮食,对于朝廷强制要求种植土豆和红薯,心中肯定会颇有怨言。
    并且各地官员综合回报的情况显示,百姓们对此确实有很大的抵触情绪。
    恐怕到时候普及红薯和土豆没那么容易。
    再说了,以现有的保存方式、以及各地气温的差异,红薯和土豆也未必能储存三个月以上。
    所以粮食紧缺依旧是摆在眼前的残酷现实,即便依旧可以从海外运来大量的粮食,却还是解决不了粮食危机。
    于是,大棚技术便成为了当下解决粮食问题最合适的方法。
    采用大棚技术,就如同给土地披上了一层温暖的铠甲,一年四季都可以种植粮食。
    在气候适宜的地方,恐怕一年种三季也不在话下。
    如此一来,粮食产量将大幅增加,粮食危机便能得到大大缓解。
    不过让朱慈烺感到颇为意外的是,大棚这玩意儿其实在明朝这个时候早就有了雏形。
    但是一开始的时候,它并不是用来种粮食的,而是被农们用来种。
    比如,明朝《帝京景物略》中就有详细记载,北京等地的农们会利用地窖、火炕和纸窗覆盖的方式,在寒冷的冬季培育娇艳的卉,像牡丹、芍药等名贵品种,或者种植一些蔬菜。
    这种种植方式被称为‘堂’或‘熏’。
    具体方法是通过燃烧马粪等产生热量来提升温度,并用透光的油纸覆盖,形成一个简易的保温透光环境。
    这种技术,就是中国传统的温室大棚。
    至于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来种而不是种粮食,原因其实很简单。
    毕竟在古代,种的价值远远高于种粮食。
    因为能种得起这种的大多是富贵人家,他们从来也不会缺粮食吃。
    而朱慈烺就是打算从这种传统的种技术开始研发改良,将其应用到粮食种植上。
    其实他也曾想过研发塑料大棚或者玻璃大棚,但仔细思考之后,还是无奈地放弃了。
    因为塑料大棚研究的难度实在是太高了,以目前明朝的技术水平,根本不具备研发的条件。
    至于玻璃大棚就更别提了,虽然他自己心里清楚玻璃的成本其实并不高,但是真要制造出适合大棚用的玻璃,那成本可就高得离谱了。
    而且,玻璃质地脆弱,运输也不方便,毕竟他可是想要将大棚技术普及到全国各地的。
    再者说了,他还指望着利用玻璃这一稀罕物件大赚一笔呢。
    因此,目前只能采用这种传统的土方法。
    一来价格便宜、二来技术简单。
    当然,这些工匠们也没有辜负朱慈烺的期望。
    他们先将地下向下深挖一米左右,在挖好的地面上均匀铺上一层稻草和草木灰。
    稻草和草木灰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土地上冻,为后续的种植环境提供基础的温度保障。
    接着,选用经过桐油和鱼油充分浸泡处理的麻纸或绢布,将其精心制作成透光性能良好的材料。
    在建造温室主体时,使用泥砖或者夯土在四周砌筑厚墙,这种厚墙结构可以有效地吸收和储存白天的热量,并在夜间缓慢释放,起到蓄热保温的作用。
    温室的支撑结构采用竹木搭建框架,竹木材质轻便且具有一定的强度,能够满足温室的基本承重需求。
    随后,用柔韧的藤条对竹木框架进行缠绕捆绑,确保各个部件之间连接紧密,增强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关于温室内部的温度调节,主要使用蜂窝煤作为热源。
    蜂窝煤燃烧时间长、热量释放稳定,能够为温室提供持续的温暖。
    当然,木材等传统燃料也可以作为替代选择,根据实际情况灵活使用。
    如此精心设计和搭建,整个温室已然初具后世温室大棚的典型模样与功能特征。
    这个温室大棚占地约有一亩地,就坐落在东宫之内。
    这也是朱慈烺自己特意要求的,因为他想要时刻观察这大棚到底能不能行。
    为此他每天都会抽出时间来到大棚前,仔细查看里面的作物生长情况。
    如果实验成功的话,明年就可以开始推广到全国各地,让更多的百姓受益。
    就在朱慈烺这边热火朝天地忙着搞温室大棚的时候,京城之外,一队从陕西而来的队伍缓缓而来。
    队伍的两边是身着整齐铠甲、神情严肃的士兵,而中间的人不是别人,正是投降了朝廷的罗汝才。
    没错,罗汝才终于进京了!
    因为朱慈烺之前交代过像罗汝才这样的农民军首领投降之后是必须要送到京城的,再加上眼下正值崇祯的万寿节,于是孙传庭就把罗汝才当做一份特殊的“贺礼”送到了京城。
    毕竟农民军首领主动投降朝廷,这对于朝廷而言着实是一件大喜事。
    因此罗汝才“贺礼”的名头倒也名副其实。
    此时此刻,罗汝才骑在一匹黑色骏马上,远远地看着视线之内那三座高大雄伟的城池。
    他最先看到的是两座新城,就是朱慈烺之前下令修建的两座新城。
    这两座新城虽然比不上京城那历经岁月沉淀的雄伟高大,但也算是颇为壮观了,城墙坚固,城楼高耸远超一般的城池。
    除此之外,这两座新城的四个角落都有着一台热气球,那热气球高挂于天地之间,在风中轻轻晃动,远远看去煞是惊人。
    罗汝才从未见过如此神奇之物,他的眼睛瞪得大大的,满是好奇与惊讶。
    随后他看向身边的武将恭敬地问道:
    “敢问大人,这是何物?为何能飞到天上去?”
    那武将看了一眼热气球,脸上露出一丝笑容,然后道:
    “此乃热气球,可于空中观察周围的情况,算是我大明的秘密武器。”
    “若是敌人靠近的话,上面的士兵在十里之外便可以发现,然后告知全军敌军动向。”
    罗汝才听到这话,心里不禁有些发怵,他倒是没有想到,朝廷居然会研发出这么厉害的东西。
    不过很快他又释然了,想想也是,朝廷连燧发枪那种厉害的火器都能研发出来,这种东西又算得了什么呢?
    “呜呜呜”
    突然就在这时,罗汝才身后的轿子内突然传来一阵啼哭之声,随后便传来一个妇人有些慌乱的声音:
    “别哭了,别哭了,好好的你怎么又哭了?刚才不是吃过东西了吗?”
    随后便是妇人拍打孩子的声音。
    没过一会儿,哭声渐止,看样子孩子要么是睡着了要么就是被哄好了。
    之前准备出发的时候,孙传庭有问罗汝才进京需要带什么人。
    按照孙传庭的估计,罗汝才可能会带几个亲兵上路,毕竟一路长途跋涉,有几个亲兵在身边路途上也能有个照应。
    结果呢?
    罗汝才并没有带自己的亲兵,相反,他居然带着十来个普通的农民军、或者说是农民进京了。
    其中有两个失去了丈夫、带着孩子的妇人、三个普通的男性农民、还有一个六七十岁的老人、剩下的也都是一些十岁到十三四岁左右的孩子。
    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家破人亡。
    要么是没了丈夫、要么是没了孩子、要么是没了父母。
    并且大多数都是饿死的!
    当时看到这些人的时候,孙传庭多少有些懵逼,因为他不知道罗汝才带着这些人进京是要干什么。
    但罗汝才当时也没有解释,孙传庭见状也就由着他去了。
    因为他知道罗汝才已经投降了朝廷,应该不会再搞出什么幺蛾子。
    而罗汝才也确实有着自己的打算。
    他虽然投降了朝廷,甚至得到了相应的官职,但是心里还是对未来充满了担忧。
    毕竟皇帝心思难测,想要杀一个人、特别是他这样的人实在是太容易了。
    所以他必须向皇帝展示一点,那就是他们这些农民军到底有多惨,以及他们为什么会造反。
    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能引发皇帝的同情之心。
    如此一来,他就会更安全。
    简单点说,罗汝才之所以带这些人来,就是为了卖惨的。
    到时候这群家破人亡的百姓们直接往崇祯面前一跪,然后声泪俱下地说家里人都饿死了,逼不得已才跟着张献忠、李自成造反,就想活下去。
    然后再磕几个响头求皇帝原谅。
    你要是皇帝的话你会怎么办?
    当然是原谅了!
    如此一来,罗汝才也能跟着脱罪了,只要崇祯当着所有人的面原谅了他们,那以后便再也没有人敢因为造反这件事情来找罗汝才的麻烦了。
    哪怕是崇祯本人也不行!
    毕竟身为一个皇帝,爱民如子的名声还是很重要的。
    当然,本来其实还可以更惨点,那就是直接把那群缺胳膊少腿的农民军给弄到京城来,然后跪在皇帝面前哭!
    这场面,光是想想就觉得有点渗人!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