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男友书库

手机版

男友书库 > 奇幻玄幻 > 人皇天帝 > 第81章 大乾资源划分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81章 大乾资源划分

    第82章 大乾资源划分
    对这些人,明古自是早已下严令,禁止外传。
    永胜二百四十五年十二月一日。
    圣旨下达,封常玉为上將军,从一品。
    爵位升一级,为一品开平侯。
    其实以徐到、常玉现在的实力,还有兵道境界,从一品是有些委屈他们的。
    以大乾现在的国力,再册封两位正一品,也並不是难事。
    国运上隨著明古这些年的清理,虽然拿下了很多有实力的人,但也收穫了更多的民心。
    每年所获国运,总体上还增加了零点一鼎,达到了七点二鼎。
    近百年前,是七鼎左右,这些年的扩张、发展,增加了零点一鼎。
    这虽然不够两位正一品的大臣分,但可以先不封国公,只封官职,正好他们的功劳也还不够。
    另外,大乾每年百万斤左右的灵源產出,看起来也不够给两位正一品分出共十万斤。
    可挤一挤还是有的。
    现在永胜帝已经用不著丹药和灵源了,他的那份,完全可以分出一点,他不会在意。
    总的而言,大乾如今有能力再册封两位大將军。
    只不过因为一些原因,明古父子商议过后,又跟徐到、常玉商议后,决定先不封他们为大將军。
    当然,补偿是有的。
    每五年一颗神元丹,每年的五万灵源也不会少。
    算下来,所获並不比丞相、大將军的少了。
    只是暂时少了一份名,以及丹药之力、终究是不如国运好而已。
    而明古跟他们谈过后,徐到、常玉二人兴奋的答应了下来。
    隨即,圣旨下达,再组建六支主战军。
    朝堂上没有多少异议,在他们看来,徐到二人突破至王者境,加上兵道非凡,再让他们只统帅一支主战军,就不合適了。
    还有其它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將领,增加六支主战军,不算多。
    至於组建六支主战军的巨大费,更没人会在这个时候在意。
    每当大清理时,都是大乾最富有的时候。
    太子殿下主持清理开始,已经过去了三十年时间。
    拿下了数十万人,这些都是有权有势、起码也是搜刮百姓的人。
    收穫財富,达到了数千亿两。
    可以预见,接下来还会更多。
    组建六支主战军而已,不值一提。
    之后六支主战军所需要的那些国运、年俸,相比较於大乾这些年增长的零点二鼎和財富,也不算什么。
    一支主战军每年所耗国运,是五百六十五左右,军餉一千三百八十万石左右,加上伙食费三百六十万石。
    之前,大乾所有军队,主战军加上地方军,共计两百六十万人左右。
    不算二品及以上的,每年总共所耗国运,才一万六千二百石左右。
    军餉加上伙食费之类的,共计三亿五千万石。
    乍一看,会觉得匪夷所思。
    两百六十万的军队,每年所耗国运才一万六千二百石。
    而一位正一品,每年是十万石国运。
    但这就是真实情况。
    越往上,资源就越集中供应给越少的人。
    不仅仅是军队,文官同样。
    大乾文官约十二万人,每年所耗国运在十五万石,丞相一人独占十万石。
    从一品、正二品、从二品,几十人占据一万石左右。
    剩下的十二万人,占据四万石左右。
    而整个大乾,之前每年七鼎国运,一半用来消耗抵御地水风火之力,调理阴阳、划分四时。
    文官占据十五万石,军队加上大將军他们,占据十二万石。
    勛贵也要算上丞相、大將军,共占据二十万六千石。
    宗室算上两位亲王,占据二十二万九千石。
    这些全部加起来,是七十万五千石。
    其中丞相、大將军、黎王、淮王分去了六十万石。
    剩下的王者境、从二品以上的官员们,占据近半。
    再算算剩下的。
    督天卫共四千石,內厂两千石,炼器司两千石,炼丹司两千石。
    三位皇后三十万石。
    六位皇子六十万石,两位公主八百石。
    加上文武官员军队的,共计1615800石,合1.6158鼎。
    每年再给太子0.3鼎。
    还有每年积累起来的0.5鼎。
    最后剩下的一鼎多一点,则全部是大乾皇帝一人的。
    这便是大乾每年国运的划分,时有波动,但不大。
    虽然只是国运方面的,年俸方面看上去要好上一些。
    可年俸其实代表不了多少。
    国运的划分,才可以真实看出,大乾整体利益的大致划分。
    也正因为国运的集中到少部分,所以大乾的税收不多,年俸不多,差距並不是太大。
    最大的原因,就是皇室不能將所有利益都占完了。
    那对国家来说,並不好。
    人心方面暂且不说,没有足够多、足够强大的臣子,以及底蕴足够的中下层力量,皇室独自再强也没用。
    將民间的財富,制定好规矩,做好监督,任由所有人瓜分。
    几百年再大清理一遍。
    保证民间整体財富,不会太向上集中,保证大乾中下层的底蕴,加上学府这条道路。
    这就是大乾两千多年来的治国。
    明古还是皇子时,便明白了这些。
    隨著成长,越了解后,也越成为了这套治国方案的赞同者、维护者。
    因为在这个伟力集中於个体的玄幻世界,资源集中、是必然的,否则出现不了强者,那只会国破家亡。
    只不过,明古个人,更希望在资源集中的过程中,能公平公正一些,能少一些人血馒头。
    仅此而已。
    册封完常玉后,明古除了继续大清理之事外,又多了一件必须他不时关注的事。
    组建六支主战军。
    组建六支主战军,说难不难,说简单也不简单。
    六支主战军,共计二十四万人。
    兵源先从其它主战军抽调三万人,每五千人组建成一支主战军的框架。
    剩下缺失的,包括其它被抽调兵源的主战军缺失兵卒,大部分都是直接从州兵中选拔,每个州有州兵三万人。
    州兵实力方面虽然有些不足,大多只是初入换血巔峰期,是换血第十层。
    但进了主战军,资源培养下,训练两三年差不多就能合格了。
    这共计二十多万人,大部分从州兵中选拔,小部分则是从民间招募。
    民间招募標准要高一些,实力必须要达到换血境十二层,真正的换血境巔峰、圆满。
    最底层的兵卒还好说,主要是队长及以上的军队骨干、中层,很麻烦。
    没有达到標准的实力,和相应的经验,是无法担任的。
    主要是后者,不可能说招募一位实力足够的千山境,就能直接担任旗长、营尉、校尉等职位。
    越往上、就越要懂兵道,配合主將。
    牵一髮动全身,这些中层骨干都要从各军中调配,调配后、各军也会有所缺失。
    还好的是,这些年徐到、常玉等七支大军,不断的在外廝杀、练兵练將。
    培养出了一大批中层骨干,能够弥补绝大部分。
    一口气扩张六个主战军,其中原因之一,也是给这些中层骨干一个上升渠道。
    同时,组建六个主战军,也牵扯到了地方军的彻查,
    主战军兵源大部分由州兵补充,州兵没了大半,会从郡兵中挑选,郡兵从府兵中挑选,府兵从县兵挑选,最后县兵会向民间招募。
    这等的大动作,最有利於彻查。
    明古调集了一批年轻一代將领,配合御史、大將军府下的军法部、还有督天卫,共同彻查,他自己主要是坐镇中央。
    从这点也可以看出一点。
    扩建主战军,还是在给大乾武人一个上升渠道。
    在大乾中,最好的上升渠道当然是学府,从村学乡学开始,一步步,县学、
    府学、郡学、州学、再到国子监,科举。
    挑选出大乾天赋最佳的文武之人。
    这条路,是大乾皇室、朝堂、民间最重要的地方,没人敢碰。
    但有些人,天赋不够,被学府这条路淘汰了下来,也还有很多条路可走。
    比如庞大规模学府的教师。
    比如从军。
    达到换血境初境、年龄不超过一定岁数,即可选择县兵。
    达到换血境中境,可从县兵到府兵。
    换血境后期,到郡兵。
    巔峰境到州兵,一层层,直至进入主战军。
    通常情况下,若是没有战事,主战军、地方军损耗不大的话,地方兵单靠年龄退伍,招募的新兵不会多。
    许多人抢一个名额,再正常不过。
    不要小看地方兵,哪怕只是一个县兵,那也是大乾军队。
    入了军籍,有了袍泽,军餉稳定,寻常没人敢欺。
    对於天赋不够的人而言,入军是极好的出路。
    想入军的人多不胜数。
    此次主战军一下子扩建六个,二十多万人,意味著民间將有二十多万人入伍给了二十多万人上升的渠道。
    这种种的情况加起来,扩建六支主战军,自然是要由明古这个太子亲自坐镇,大將军李江海辅助。
    几个月后,六支主战军组建完成,剩下的就是训练,明古不用再多操心。
    继续办理大清理、以及地方军彻查之事。
    一年后,永胜二百四十七年三月。
    老大明昆突破至王者境,被永胜帝封为寧王,共用时六十五年。
    这个速度在大乾歷代皇子中,並不算慢。
    让明古一的是,老大突破后,老爷子居然把他派到他身边,说是帮助他清理地方,也让老大好好了解一下大乾,日后好辅助他。
    老爷子都这样说了,明古还能怎么办?
    当然是答应了。
    明古心里琢磨一阵后,就大约明白了老爷子的心思。
    这是要让老大过来,跟他缓和关係,並適应他的做事风格。
    这里还有朱秀英,他跟朱秀英的关係,这十来年间,早已大乾皆知了。
    让老大过来,有朱秀英在,兄弟之间更好相处,也让老大跟他“两口子”处好关係。
    另外,也有让老大好好了解一下大乾,磨链一番,且从中获取一些资源的意思。
    老大他们几个,没有亲自施行大清理,恐怕要成为歷代大乾皇子亲王中,最穷、最弱的了。
    可怜天下父母心,明古理解。
    不出意外,其他几个等突破后,都会过来。
    明古不介意,来就来吧,毕竟是几个王者境,还是很有用的,能加快清理的速度。
    也让老大他们几个,彻底明自他的性格,对人对事的做法。
    免得他们以后做出了什么让明古为难的事。
    老大到来,兄弟二人一见面,虽然每年都见,但还是都有一种物是人非的感觉。
    什么都不一样了。
    “见过太子。”老大明昆率先行了一礼道。
    “大哥。”明古伸手扶住了明昆的手,心中也猛然有一分嘆息,这些年越发冷峻的面容,多了几分温和。
    明昆看著明古,释然、爽朗的一笑道:“三弟、接下来我们又能兄弟齐心了,三弟你可要好好指导我如何做?”
    “嗯,我们兄弟又能齐心协力了。”明古也是露出了微笑道。
    老大能主动表態,他很满意。
    隨后,他主动向明昆介绍了朱秀英明昆很友好、平等的向朱秀英点头示意,说了两句。
    言里话外,都是將她当成太子妃、弟妹了。
    朱秀英一开始有些羞意,但慢慢的也適应了。
    明昆到来后,很快便进入了状態,熟悉明古的办事风格。
    明古的办事风格,总结起来,就是每到一地,彻查当地一切。
    官员们,小错训斥,中错降级罚款,大错拿人抄家。
    地方势力,违法犯忌、欺压百姓者轻者重罚,重者抄家。
    最后,还要根据当地情况,將一部分財富,给那些贫困者、受害者等。
    彻查不出奇,真正让明昆记住並惊讶的,是什么是小错?
    什么是中错?
    什么是大错?
    诸如以权谋私、事情不严重,金额不大,都是小错。
    冤狱错案过多、至民生於不顾,百姓生活贫苦,是中错。
    勾结地方势力,欺压百姓,残害性命的,是大错。
    这些是基本標准,凡是犯了的,没有商量余地,一律执行。
    在明古看来,他的標准已经颇鬆了,毕竟是伟力集於个体的世界,文官也是相对稀缺的,他只能放鬆標准。
    但在明昆眼里,这就是稍微有些严厉了。
    而且,不管是谁,一律执行,有些没必要。
    最后的善后,分的財富也有些多了。
    明昆本心不赞同明古的做法,但他没有反对,也不敢。
    想想明古从小到大的事情,他也就不奇怪明古会这样做了。
    老三从小就面冷,对待权贵也在眾兄弟之间,最狠、最下得去手。
    一些在几兄弟眼中,是小事的事,在老三眼里却是中事、甚至是大事。
    明昆迅速熟悉著明古的这些办事风格,他清楚,不管他自己心里怎么想的,
    那不重要。
    他要知道老三心里是怎么想的。
    按照老三心中所想去办事,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是几十年前,他肯定做不到这些,拉不下脸,他可是大哥。
    几十年过去了,一切早就尘埃落定,他如果还没想开,那要么是颓废,要么是找罪受。
    他已经不小了,很清楚老爷子让他过来的真实原因,他也得为自己的以后考虑。
    所以,他毫不犹豫的转变心態,按照明古的办事风格、標准去做。
    一段时间后,明古心中暗自点头。
    说话永远不如做事更能表明態度。
    老大的態度,他看到了,很满意。
    老大到来仅一年后,老二明仑突破至王者境,被封为温王,也来到了明古这。
    明仑突破的时间,为六十四年,跟老大差不多。
    有老大的先到来,老二融入的更快。
    第三个突破到来的,不是老四或老五,而是老六。
    永胜二百五十六年五月,老六明严突破至王者境,用时五十二年左右。
    不算明古,这个速度差不多能达到大乾歷代皇子的前三,可见其天赋。
    明古和永胜帝皆是很高兴。
    永胜帝不必多说,明古是希望大乾越强越好。
    而且他早就没把几兄弟当成什么威胁了,
    老六被封为幽王,以幽州为王號,可见永胜帝的高兴。
    永胜二百六十年二月、九月,老四明山、老五明威,相继突破至王者境,被封为诚王、信王,来到明古这里。
    此时,距离明古大清理,已经四十五年。
    清理地方也已经二十五年。
    大乾八州,被他清理了七州,只剩下最北方还在不断扩张的幽州。
    这最后一州,几兄弟默契的让给了老四、老五,让他们近距离跟在明古身边学习。
    也就在明古带著几兄弟、朱秀英清理最后一州时,好事情发生。
    冯国、傅良德兵道先后突破至第四境,武道也在次年突破了。
    明古返回京城,跟老爷子商量过后,大乾又多出了两位上將军。
    到了这个时候,常玉、徐到他们已经不能再说是年轻一代了。
    虽然徐到四人突破至王者境,他们的年龄在王者境中,还相当於是年轻一代。
    可老一辈將领,除了大將军李江海依旧壮年外,其余老一辈的將领,都已是老了。
    徐到、常玉他们不说,还未突破至王者境的李武忠、邓愈德等人,皆已是大乾军队的中流砥柱,完全取代了老一辈將领。
    (昨天的第二章,谢谢支持。)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