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6章 417418章:直面核心危机!(4000字
第556章 417-418章:直面核心危机!(4000字)引发人们热议的高瓴无人驾驶项目,可以说是给锡城和全世界的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撼。
久久不能平息。
不过高瓴现在还处於自裁的环境之中,並且现在整体所处的社会环境是越来越恶劣了,所以高瓴內部其实是绷著一根弦的!
因为,现在距离西大自裁高瓴,已经是一年过去了。
mate系列和p系列的台及电製造的soc晶片,已经使用完。
两款手机產品,正式停止销售!
这两款晶片,本来说的支撑半年就行,但是现在由於高瓴高端晶片的自產產品进展不顺,所以也就陆陆续续地支撑了一年多的时间。
最开始时所有旗舰店,都可以买到mate系列和p系列的顶配旗舰手机的。
后面陆陆续续发展到了最近半年只有最顶级的高瓴自营旗舰店以及高端生態店,才会销售mate和p系列手机。
不过还好的是,双摺迭和三折迭手机,还是无限量供应的。
以前有抢茅台、抢演唱会门票,现在黄牛的代抢名单里面又多了几项,高瓴手机、高瓴平板等等,几乎什么都需要抢了。
导致很多官方门店一机难求。既然官方货源不足,那二级市场就有加价的空间了。
这也使得用习惯了高瓴手机的客户,不得不跟著疯抢高瓴的手机,使得高瓴的mate和p系列手机,都基本上变成了电子茅台,成为了可以炫耀的稀缺品了。
这也使得高瓴的手机,在高瓴的各门面都是翘首以待的高级货。
基本上拿到现机,就是送钱的。
由於现在高瓴特殊的缺货状態,所以现在高瓴自己的线下旗舰店,都对这款產品,有一定幅度的加价。
基本上一台顶配级別的mate系列和p系列手机,都需要加价1000元左右。
而三折迭手机,都需要加价3000元左右。
几乎是一个有价无市的状態。
高瓴每年出那么大的量,自然
没办法,需求等於价值。
这也让高瓴的產品,隨著高瓴无人驾驶计程车的东风,是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可是,这样不是办法!
mate系列和p系列,每年上千亿的销售额,怎么可能就这样给直接忽略掉了?
高怀钧对此也是暗自焦急。
紧急联繫了高瓴晶片,高瓴科技,高瓴晶片厂的负责人,开了一个专题会。
“现在高瓴正处於危难之际,高瓴科技,你们说说你们遇到的难题。”高怀钧沉著脸说道。
本书首发101??????.??????,提供给你无错章节,无乱序章节的阅读体验
“现在我们的mate和p系列手机的销量,受到了重创,现在剩余的少量的台积电生產的高端青龙晶片,只能优先生產折迭屏手机,毕竟这两种手机產品的溢价率更高一些。”
“而mate系列和p系列手机,现在已经逐步停產,预计下个月会直接停產。”
说到这里,閔伟国的话有些沉重。
mate系列是高瓴歷史最悠久的手机產品,至今为止,已经生產了十三代的手机。
而现在,十三年之后,这款產品即將暂时无法生產,对於高瓴科技来说,自然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打击。
可以预想得到,高瓴科技如果这个情况持续太久,会產生非常不良的影响。
“高瓴科技在集团公司不进行支援的情况下,並且不进行大规模的裁员,可以支撑多久?”高怀钧也不打马虎眼直接询问道。
“现在高瓴科技在前半年销量依然是相比较去年上半年,少卖了50%的mate系列和p系列。不过由於销售的都是顶配產品,所以这两款產品的利润水平,也就是少掉30%而已。”
“不过后半年这一大部分的缺口,却是无法弥补的。”
说到这里,閔伟国不由得顿了一顿。
可以看得出来,现场的气氛有些凝重。
这样一停,可不是高瓴科技少掉两款重量级產品那么简单。
这也就意味著,高瓴晶片板块,少掉了最关键的一大坨的设计费!
高瓴晶片和高瓴科技之间,其实是合作商的关係。
虽然是亲兄弟,但是是明算帐的。
基本上高瓴晶片在台及电加工出来之后,去掉製造费,流片费,研发费,税费等等成本,再加上个20%-30%的利润。
这个按照高瓴科技的销量来定。
虽然利润比起高通,德仪来,要少不少。
哦不,应该是少很多。
高通和德仪,那是基本上是加价不加量,在粗粮厂的手机里头,一颗晶片的利润比你一只手机还高。
不过这两家都是第三方公司,对於手机厂商的关係,都是需要用心维护的。
高瓴晶片简单,只要完成高瓴科技和高瓴车辆下达下来的任务,完成他们要求的性能指標就可以了。
可以说是非常的简单和高效。
可是现在出了问题。
你高瓴mate和p系列產品没了。
那我对等的,相应的接近千万颗soc晶片的销量也没了啊!
本来高瓴晶片是活得非常滋润的,基本上研发出来就可以拿钱。
现在倒好,销量直接没了,然后我还不得不维持一大帮的高端晶片研发团队。
那我后面怎么玩?
直接从盈利变巨亏了呀!
团队要不要维持?
研发计划怎么设定?
后期怎么个章程?
这些都需要高怀钧自己亲自拍板!
“不用停,继续说!”高怀钧看了一眼表情各异的几位老总,让閔伟国继续说道。
“如果在集团毫无支持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坚持半年,考虑极端情况和適量的裁员和缩减开支,一年应该可以。”閔伟国咬了咬牙,直接回答道。
在座的高管们,都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凉气。
这所谓的考虑极端情况,那可就伤筋动骨了。
这也就意味著,高瓴科技,最起码要裁掉三分之一的人。
高怀钧听了,也是无言。
高瓴集团可以对高瓴科技进行支援,但是这个支援,也是有限度的。
最多也就是可以再多支撑几个月罢了。
高瓴车辆马上就要上市,这里倒是可以拿出一部分的上市资金。
但是高瓴车辆和高瓴科技是两个不同的上市公司了,上市公司有上市公司的章法,不可能直接给钱过去。
而高瓴科技自己也可以发债。
但是可转债的发行,在现在这个高瓴在自裁的状態下,自然是被狠宰的羔羊,利息肯定不是和不被自裁钱所能比的。
至於银行借钱。。。
这个的確是可以。
不过政府可不是那么好说话的。
高瓴科技要借钱,就不是一两万就能解决的,那可是上百亿,甚至几百亿地借。
藉此机会,政府伸手要更多的话语权,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毕竟国有资產管理最核心的一条,就是国有资產不能流失。
你借那么多款,怎么可能一点代价都没有?
交期归交期,生意归生意嘛!
这也就只有高瓴科技。
高瓴晶片呢?
那也是一个现金流大坑。
如果不能妥善解决,又是一大个问题。
而且高瓴晶片比起高瓴科技来,更为复杂。
高瓴晶片的高端晶片研发人员,是高瓴辛辛苦苦攒了十多年攒下来的高端人才。
这样一群人散出去,高怀钧说实话还真捨不得。
在高瓴被自裁之后,现在华国是掀起了一阵自主產业化的旋风。
在这期间,陆陆续续有非常多的晶片以及半导体公司成立,而晶片人才也是从原来的无人问津,变成了现在的炙手可热。
一年时间而已,现在很多低端晶片赛道,就变得十分地拥挤起来了。
这样一群人散出去容易,你要收回来那可就难了!
也就是高瓴有了先发优势,积累了这样一大帮子人。
其他公司追赶起来才显得十分困难。
不过。。。
不到最后一刻,高怀钧怎么可能做出这自己最不愿意看到的一步呢?
没有等高瓴晶片李宗霖等人发言,高怀钧说道,“说完了吗?那我简单说两句!”
“高瓴科技和高瓴晶片,发展到现在的规模,以及现在的影响力,就是因为各位的共同努力下,才获得了这样的成功!”
“不过以前的成功只能成为原来的丰碑,却抵挡不住未来的前行!”
“所以。。。”
“我们这次必须,也是务必打贏这场自裁遭遇仗!”
“这一次,就算对手是西大,我们也一定要贏!”
高怀钧看向了在座的高管。
在台下听著高怀钧说话的高瓴晶片製造厂研发负责人梁孟松也是神態有异地看著高怀钧。
他和高怀钧接触不多。
但是从旁边员工的只言片语之中。
对於高怀钧的印象是非常好的。
对其印象最深的,是其对待员工的態度。
高瓴的待遇,
在世界的位置又是一种反差。
没办法,
高怀钧这种人,现在这个地位了,却是有一种莫名的社会责任环绕在身上,让人感受到其强大的人格魅力。
很难想像,这是一个只有三十多岁的少壮派年轻老板的格局。
就衝著这个格局,都是值得自己为之拼拼命啊!
想想也是搞笑!
自己作为一个呆弯人,老婆是寒国人,却是为一家毫无关係的大陆企业为之拼命,想想也是觉得不可思议。
但是看到周边的高管们,一个个都不在退缩的样子,兴致盎然的样子,一切却又是理所当然的了。
“现在距离我们被西大自裁超过一年时间了。”
“我们对此的准备,也是应该到位了。”
“高瓴晶片厂,让你们买的市场上的二手製造线,都做好了吧?”
高怀钧向一旁的梁孟松问道。
“买好了,我们在帝都建设了一个新的晶片製造厂,用的就是二手的湿式的阿斯麦的光刻机。”
“再加上现在华国的光刻机配套工程,已经研发出来了部分的成果,所以勉强可以运转起来。”
梁孟松感嘆地说道。
这些二手的光刻机,是高瓴在自裁之前,就通过海外渠道,偷偷购买回华国,基本是小米搬家式地搬回来的。
当然,有很多不齐全的地方。
不过,勉强运转起来,对於高瓴晶片的人马来说,问题不大。
“很好!”
“有了这些湿式的阿斯麦的光刻机,我希望,你们能够在半年之內,调试好,然后生產出一批12nm的晶片出来!”
“这个製程,是高瓴科技mate和p系列的最低要求,不能再低了!”
高怀钧淡淡地说道。
12nm!
在下面的梁孟松不由得一惊,不由得苦笑起来。
他刚来的时候,高瓴只能量產20nm的晶片,紧接著在不久前,突破14nm晶片的技术。
也就是说,他现在需要在半年之內,直接干到12nm,这难度不是不小,是非常大!
晶片这个东西,越小越难。
这就是像考试一样,你从20分提高到60分很轻鬆。
但是你要从60分提高到80分,那就很难了。
“是的,不仅仅是如此,我们高瓴晶片部门,还专门设计了一款產品,用最新的堆迭技术,將12nm的技术进行堆迭,使得这款產品的性能,能够达到10纳米,甚至是更高晶片水准的程度!”在一旁的李宗霖忍不住补充道。
这款產品,对於高瓴晶片来说,非常重要。
几乎可以说,这是代表了高瓴晶片的未来。
12纳米製程的晶片,对於mate系列来说,的確是小了一些。
但是如果上堆迭技术,也不会比现在最新的7纳米技术差距差太多!
虽然堆迭技术成本要高一些,但是高瓴现在即有晶片研发公司,又有梁孟松这样的大佬坐镇,对於成本的压力,並没有想像之中的那么大!
现在就看,高瓴这帮人,能不能拼出来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