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男友书库

手机版

男友书库 > 奇幻玄幻 > 大导演从80末开始 > 第335章 人比人气死人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335章 人比人气死人

    第335章 人比人气死人
    京城饭店,阳光咖啡厅。
    悠扬的钢琴声混合著手磨咖啡的浓郁香气,整个咖啡厅充满了时尚的感性和意式的典雅。
    靠近落地窗边,柔软的欧式沙发,小木桌,摆著两杯不一样的咖啡。
    赵坤叠著长腿斜靠在沙发上,呷了一口冰咖啡,望了一眼窗外明媚的阳光下精美的园景,不由感嘆一声:“真是个好天气。”
    回来的这段时间他忙坏了,一边要兼顾《霸王別姬》筹备,一边在学校连续开了好几次讲座,
    大谈所谓的电影艺术。
    “是啊,来到京城我终於知道什么叫秋高气爽。这个季节香港还是很闷热潮湿,伦敦总是在下雨。”
    坐在对面的张国荣双腿併拢,笑容沉静,姿势很优雅。
    相较上次见面,他明显消瘦了许多。
    旦角的身段讲究是柔美轻盈,他以前虽然也不胖,却远没有达到旦角要求。不仅需要减肥,还要练。
    学会用“圆、曲、拧、倾”体態,遵循“三节六合”法则,颈、腰、膝的弯曲构成曲线美。具体动作包括臥鱼、云手、扬袖等,这些动作不仅能展现旦角的柔美身姿,还能通过身体的曲线变化,传达角色的情感和內心世界。
    赵坤为什么会知道这么多?
    因为上学时中国戏曲也是一门必修科目,理论知识还是比较丰富的。
    至於张国荣经过一段时间学习京剧知识后,已经开始学以致用了。
    比如他以前坐下来总喜欢岔开双腿,举止豪放,如今不但双腿併拢,坐姿优雅,而且拿银质匙囊轻轻搅拌咖啡时还翘著漂亮的兰指。
    赵坤略带欣赏地看了一眼对方,笑道:“这么说你很喜欢京城。”
    “当然咯,我原本生在这里,长在这里,练功,唱戏,还特別喜欢吃这里的烤鸭。”
    “现在的烤鸭可不如以前那么讲究了。”
    赵坤笑了笑,继而摇头道:“不过你说话的口音总是还带著点香港味儿。”
    说到这口音,张国荣笑容凝结,幽幽地嘆息道:“没办法,我已经很努力了,感觉自己说的很標准,可这口音就是改不了。”
    这確实是个问题,赵坤微微沉吟道:“还是先学戏吧,口音的话呢,再慢慢克服吧。”
    原版中他就是因为口音问题,最后无奈选择了配音,这也使得他最终落选了坎城影帝。
    当然作为导演,赵坤还是特別希望能用原音。
    所谓配音,如果你不潜心研究剧本,很难和人物產生共鸣,声音缺乏情感。
    隨即赵坤换了一个轻鬆的话题,“来京城这段时间有没有到处转转呀?
    “当然有啦,故宫、长城、颐和园都去过,还参观梅兰芳的故居,还有戏曲学校。哇,戏曲学院的那些小孩子真的都很厉害,他们都是真正的童子功。”
    张国荣也一扫刚刚的鬱闷,乐呵呵地聊起来,尤其谈及去颐和园的时候,被一群女学生认出来,那个疯狂程度,把他的衣服都扯破了,幸亏陪同的北电保卫科同志,硬是拉著他“杀开一条血路”。
    儘管过程很惊险,但他却依旧很高兴,因为內地还有他这么多的歌迷,儘管他可能连一毛钱版税都收不到。
    “哦对了,月底我就要回香港了。不过你放心,开机前我一定能赶回来。”张国荣又道。
    说起这件事,赵坤难免有些头疼,他当然希望张国荣能在开机前一直留在京城好好准备,顺便扳一扳他的口音。
    但没办法,他的电影约签在黄百鸣的公司,之前说过为了空出未来半年的档期,他答应降低片酬为公司拍一部贺岁喜剧。
    现在项目已经定下来了,由他和周星星、毛舜筠、黄百鸣、张曼玉一起拍一部叫《家有喜事》
    的贺岁喜剧。
    这部电影算是开创了黄百鸣贺岁喜剧系列,年年票房大丰收。
    若干年后,內地也有人模仿,开启了京味贺岁喜剧系列,同样大受欢迎。
    “导演!”
    “导演!”
    “导演,您来啦!”
    “哎!”
    “哎,你好!”
    “辛苦!”
    赵坤一路跟人打著招呼,一条曲径通幽的绿荫小道,快步走进一栋从北影厂临时租借的小楼。
    没办法,蜗居在北电校园一角的青影厂就一栋楼,地方太小,实在拉不开阵势,好在隔壁的北影厂家大业大。
    別看这次北影厂只是跟在青影厂后面喝汤,超过一千多万的製作费用,足够让人眼红。要知道这一千多万不包括演员片酬,光器材租赁、服装道具布景等等,就足够北影厂一年不愁发工资。
    正当赵坤走进小楼的时候,正好落在不远处两个人的眼中。
    其中一个长的歪瓜裂枣,脸无四两肉,一脸汉奸相,一咧嘴还露出一口烂牙的那位,看到这一幕,露出羡慕的神情,感慨道:“真年轻啊!”
    旁边那位个矮敦实,满脸坑坑洼洼,瞅了他一眼,冷笑道:“人家现在可是金狮奖得主,要不是拍的是香港电影,这次风头一准盖过张一谋。”
    “也是啊!”
    烂牙先是朝坑坑洼洼附和著笑了笑,继而又酸溜溜道:“人家现在拍的是三千方的大製作,按理说这次北影厂也能挣不少,可咱们这部戏顶多也就一百来万的投资,厂里怎么就是不批呢?”
    一提到这糟心事,坑坑洼洼顿时一脸不爽道:“你问我,我问谁去?”
    说完,扭身就走,烂牙赶紧跟上,嘴里忙不迭解释道:“主任,我不是这个意思———”
    说起来这两人並不是北影厂的职工,而是京城电视剧製作中心的。一脸坑坑洼洼的那位叫郑小龙,是京城电视剧製作中心的主任,另一位则是中心的三级美术师冯晓刚。
    两人年初在北影厂召开的题材规划会上,鼓捣了一个现代侨眷的故事,主要是冯晓刚的想法,
    巧合的是当时刚刚拍完的上影厂的《留守女土》题材很相似。
    上影城、北影厂长期明里暗里相互较劲,上影厂代表海派文化,北影厂则扎根京城更注重北方文化。
    而持续十年之久的出国热在大江南北製造了很多悲欢离合的故事,而上海和京城这两座城市首当其衝,不同地域又诞生了各自不同的故事,
    於是乎北影厂当即向两位约稿,打算拍一部京城版的侨眷故事。
    这两人以前是鼓捣电视剧的,虽然拍出了《渴望》和《编辑部的故事》这些大受欢迎的作品,
    但说白了还是录像带,天然比大胶片低一头,对於电影充满了嚮往了。
    两人一起赞了大半年,五易其稿,终於完成了剧本创作,原本还兴冲冲地盼著投產参与其中。
    可不想北影厂原本就日子艰难,面对当下严峻的市场形势,谁也不敢相信没有打斗也没有男欢女爱,连头都没有的现代故事能收回成本,只能暂时搁置。
    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
    两人辛辛苦苦忙活了大半年,结果白干了,难免心不甘情不愿,隔三岔五过来打听情况,这不今天正巧撞上了风头正劲的赵坤。
    果然是人比人,气死人!
    (果然喝酒误事,勉强一更,抱歉啊!)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