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赵导的风格
第361章 赵导的风格拍摄现场。
“你段小楼是新崛起大明星,戏唱得好,观眾捧场,你的內心膨胀的。但是你呢,本就下九流出身,打小除了学戏没念啥书,顶多也就是识字,所以多少小人得志便猖狂的意思。於是乎你並没有把袁四爷放在眼里。在你看来,袁四爷顶多就是嘴把式”
赵坤拍拍张丰易的肩膀,让他自己去领悟,又走到葛尤跟前。
葛尤穿著一件黑色毛料长衫,熨烫得没有一丝褶皱。正是因为如此,化完妆换好衣服之后,他一直没敢坐,生怕压皱了,一直在现场站著。
头上髮际线偏后的假髮梳得整整齐齐,一副金丝无框眼镜,透著一股书卷气,右手的无名指上还戴著一枚嵌宝戒指咋一看,有一种低调的奢华。
相比之下,一旁英达的打扮就显得夸张很多,虽然同样是大背头和金丝边的眼镜,但带暗纹的酱色绸缎长衫,虽显华丽,但免不了会起褶皱,硕大的金戒子和挑眼的绿松石戒面並排在一起,透著一股暴发户的气息。
他是京城土著,正经的旗人,据说老姓是赫舍里氏,也就是这几年可以拿出来显摆得瑟,要是十几二十年前都是夹著尾巴做人,
如今的他在戏里將旗人和京城土著的特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各种拍马溜须,欺下媚上,嘴皮子还特溜,从来不会让话掉地上,充分詮释了一个在梨园討生活的高级狗腿子的形象。
相当於就是后世大明星的经纪人,在权贵和资本面前各种諂媚,对待底下的工作人员和路人群眾则是各种横眉冷对的那种。
於是乎戏院老板那坤这个角色让英达来演,是赵坤最不操心的。
倒是葛尤,却没有表现出赵坤所期望的水准,总感觉他不够自信,有点虚。
今天算是一场重头戏,在开拍之前,赵坤免不了给几位主要演员一一说戏。
“四爷,您是戏迷,但同时您又是有身份的人,您得起范,一举一动都要彰显您的身份。在您眼里,程蝶衣就是繆斯的化身,一切都是完美。看戏您是认真的,给小楼挑错,一方面是为了突出程蝶衣的完美,另一方面也是彰显自己是內行。当然內心多多少少还有一种妒忌的情绪在作崇....”
年轻版的葛大爷频频点头,也就是他现在是手头没有笔和小本本,不然保准像冯晓刚似的,微微弓著身子,满脸虔诚,神情隨著赵坤言语的变化,时不时会心一笑,亦或恍然大悟,眼中闪烁著钦佩之色,於此同时,手中的笔不停地在小本本上记录著。
他和冯晓刚因为去年合作《编辑部的故事》时认识,两人的关係还不错。
他是个心思细腻且敏感的人,平时虽然话不多,但很善於观察。他能看到冯晓刚的勤奋,也能看到冯晓刚諂媚背后的心酸,很能理解对方为了实现阶级跃升而付出的努力。
总体来说是个有才华且愿意做事的人,儘管有些小心思、小算计,却无伤大雅。
赵坤在给演员说戏时,王睿、管琥、王晓帅、冯晓刚,包括黄粤泰、赵晓丁、灯光老刘,以及其他几位扮演龙套角色的北影厂演员都围拢过来。
其他导演可能习惯演员是演员,摄影是摄影,灯光是灯光,然后把要求告诉各个主创部门,配合著来拍摄。
但赵坤不同,他更习惯让全剧组一起参与到创作里来,让所有人都明白下一场戏的拍摄意图。
赵坤说著招招手,让英达和两位北影厂的演员帮忙搭戏。
这两位都是北影剧团的老演员了,如今在《霸王別姬》剧组分別扮演袁四爷的跟班和助理。
助理是贴身伺候,跟班是供使唤的人,衣著打扮,包括髮型都有区別。
要是放在后世,这两个角色只能算特约,露个脸,一两句台词,跑跑龙套,群眾演员里头一抓一大把。但如今赵坤要求精益求精,就算是龙套也必须要专业演员。
好在北影厂下属的北影剧团规模很大,歷史上也曾风光过,歷任团长都属於老艺术家的范畴。
比如第一任团长田芳,田壮的老爹,同时还兼任北影厂的厂长。另外还有陈强、谢铁黎、于洋等都担任过演员剧团的团长。
只是如今隨著北影厂没落,演员剧团的很多演员也都陷入到了无戏可拍的地步。
一个剧团能演主角能出名的都是少数,绝大部分的演员都是那些籍籍无名的配角或是龙套,但业务能力却没的话说,而且他们都还保持著老一辈所谓的“只有小演员没有小角色”的传统,对於表演这件事都非常认真。每一句台词,每一个动作,乃至每一个走位都要揣摩半天。
这些人才是真正的金牌绿叶。
《霸王別姬》剧组的到来他们相当欢迎,毕竟赵坤开出的稿费很高,三十块钱一天,拍一个星期都快顶一个月的工资了。
哦,多说一句,现在的北影剧团的团长是一个叫张国明的哥们,他是北电錶演专修班毕业的,
算是北影厂干部年轻化的代表。
浓眉大眼的,一脸正气,是那种七八十年代典型的硬派小生。
只不过生不逢时,后来因为改革失败而被罢免。
国企的特色是职务可免,但级別还在,加之他和后来的厂长韩三平关係不错,还曾出任过改制后中影集团的艺创人员中心主任。
对了,他还有个女儿叫张琰琰,江湖人称“四火小姐”,也算是女承父业吧,口碑都不太好。
赵坤从葛尤手里拿过一顶做工考究的礼帽,这顶帽子是剧组特意在王府井大街上的盛锡福帽店定做的。
也算是传说中的京城老字號,当然不会像后世一顶草帽价值六千美金那么夸张。
不得不说,有些导演的吃相真的很难看,专门在这方面动脑筋。
赵坤將礼帽往头上一戴走到门口站立。
不用吩咐,英达和两位北影剧团的演员各自落位。
门框不大,这是一个典型的画框构图,显得很拥挤,但英达等三人很有经验,除了各自露脸之外,站位也错落有致,表现出各自的等级地位。
隨著王睿比划出一个“0k”的手势,赵坤一秒入戏,面带矜持地微笑,摘下头上的帽子。
一旁饰演助理的那位马上接过赵坤手里的帽子。
赵坤在进门时,另一只手始终轻轻撩起长衫的前襟。
“进门,寒暄,噠噠噠,走到这里注意了,椅子是斜的,上面还搭著一条段小楼卸妆时隨意上面的一条披肩。你这样,动作幅度不要大,伸出两根手指头轻轻一拨,就把披肩拨到地上,以示袁四爷对段小楼饰演的霸王,或者说段小楼本人的不屑。
然后,王老师您不等赵坤说完,那位饰演助理的北影剧团演员,已经先行一步,身形灵敏的將椅子摆正。
这里还有一个小细节,纵然是龙套角色,但人家走的却是小四方步,特別符合大人物身边助理的这个身份。
毕竟袁四爷除了出身显赫之外,还是一个资深戏迷,对戏曲相当有研究,那么这样的人在仪態和为人处世方面必定是守旧的,身边的人当也是如此。
这点赵坤之前没有专门强调过,但演员显然注意到了,赵坤不由暗自点头。
这些细节,观眾在看的时候可能不一定注意到,却是一部好电影构成的必要元素。
然后赵坤旁若无人地走过去,轻轻撩起后襟坐下去。
从助理摆正椅子到赵坤坐下去,所有动作都是一气呵成,动作流畅自然,没有丝毫卡顿。
接著便是赵坤的坐姿,微微侧身,整个人显得优雅、放鬆。
“四爷,您看清楚了吗?”
赵坤抬头隨即恢復过来,看著葛尤道:“你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太紧,不够放鬆。你是出身名门,一掷千金的袁四爷,內心对所有人都是俯视,表现出来的不是刻意迎合,更不是巴结,而是礼贤下士。”
赵坤在拍戏的过程中,习惯性启发演员的发散思维。
演员在表演走姿、语气的时候,有些时候很难抓住角色的那点韵味,这就需要导演来进行启发。
这个时候,赵坤就会亲自上场来给他们讲戏。张国荣、张丰易和葛尤三人在这部戏中,经常会被赵坤喊停,然后他下场给三人演一段,告诉演员,他需要的感觉。
葛尤可能还没有摆脱《编辑部的故事》里李冬宝的那种小人物的特质,对於袁四爷这个人物在细节上处理的不到位。
赵坤希望他能演出原版中那个有血有肉的袁四爷。
说实话,当年无论国內的金鸡,还是香港的金像以及湾湾的金马,《霸王別姬》都没有评选的资格,要不然最佳男配这个角色非葛尤莫属。
至於张国荣嘛赵坤看了一眼,已经画好了虞姬的妆容,坐在椅子上,双腿併拢,双手捧著剧本正在阅读的他,心里暗暗嘆了一口气。
从十一月下旬回到剧组之后,快要將近两个月了,每天除了学戏,就在这里待著,整个人沉浸在程蝶衣的人物状態中。
这种情况,怎么说呢?
有好有坏吧!
对於表演肯定是有好处。但对於演员本身的精气神,绝对是掠夺式的消耗。
赵坤能做的就是加快拍摄节奏,避免他入戏的时间过长而导致人戏不分。
好在如今张国荣沉迷的还不深,外部也没有媒体、社会舆论的压力,但愿到时他能够儘快出戏,回归到正常的生活中。
赵坤可不想因为《霸王別姬》这部戏的缘故,导致他的玉玉。
(今天修修改改了好几遍,时间来不及,就这么多了。抱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