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男友书库

手机版

男友书库 > 奇幻玄幻 > 明末:崇禎二年重建大明 > 第一百八十二章 吉壤?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一百八十二章 吉壤?

    第183章 吉壤?
    崇禎十四年一月,新的年关將近,山东的粮食灾情才终於减轻,河南也算是进入一个能够持续賑灾,不至於百姓飢饿的状態。
    恢復是要不可能的,至少得带三四月份把地耕种新的粮食,再苦熬三四个月才行。
    这期间的所有耗费都是朝廷承担,户部主事的侯恂即见皇帝,问今年的宫中用度,是不是还按照去年来拨。
    皇帝今天心情缓和了一些,吃著一碗熬的稀烂的豆粥,就著同样煮熟到滚烂的羔羊肋排肉,在乾清宫独自消遣,见到了前来询问宫中用度的侯恂,便招手让人再端一副碗筷过来,並留侯恂同吃。
    对待侯恂,皇帝耐著性子和他攀谈,显然是关係是挺不错的。
    “宫中用度朕记著除了给懿安皇后修慈庆宫和仁寿殿两处,太妃们的殿宇都无需大修,也没有这般大的费吧?怎么还要掉三百六十二万两?”
    “难不成去年也是这个数字?”
    皇帝心中筹算,眉头便是皱起,算著各种细项,只觉得开支超额定销太多。
    这嘉靖帝在位时,修宫殿以及老道士做法事、仪式,也就是一年两百五十多万两的宫廷用度。
    万历帝稍微多些,虽然说万历帝吃饭是交给了太监,吃太监的用太监的,但毕竟是万历,光是他自己和儿子们就藩后的婚礼价格,都是出了名的贵。
    但是朱由检对於內廷销,控制的是比较厉害的强力把关和杀头恐嚇下,宫廷用度贪墨的算是极少,总的费是常年压缩在两百五十万两左右,这些钱既保证了官宦们有一定的钱能摸得看,但不至於贪墨的太过分。
    皇帝允许宫中出现小的贪墨,就类似於赏赐似的,拿捏一点油水,尤其是心腹太监自己不拿钱收人心,谁能给你忠心耿耿地办事?
    但今年的宫廷用度,显然超支的过分,被司礼监一股脑的递到户部过来。
    里头的油水有多少流出去了,朱由检很警惕,左右翻阅。
    侯恂也不用皇帝自己慢慢翻了,直接恭恭敬敬地给皇帝回復道:“启稟陛下,此间独有一项新钱不定知道,是崇禎十二年起,兹陛下吉壤的择选、恭敬、总督、採办、金派、
    呈批陵川绘图等等的预算,这一年就要拨五十二万两银子,去年少一些,也有三十四万两。”
    吉壤?帝陵修的那么早吗?
    听到侯恂的解释后,皇帝眉头是鬆缓放宽,心中不由得是感慨万千。
    不知不觉间,自己的原身竟已经是三十岁了,若算两世为人的话,他如今其实也有七十好几了。
    真是时光如梭,令人心生无限悲感死亡是任何人都无法避免的,自己机缘巧合,在明末的紧要时机重获新生,再活一世,是神秘学的特殊机遇。
    便是他人生再如何特殊,成就万万人之上的天下至尊,现在的他也已经步入中年,要给自己准备陵墓了。
    古代皇帝,长寿一点的就是六十岁,三十,已经过去了一半。
    但想著想著他的表情严肃起来,声音有些不太好听,语气冷了下来接著问话道:“此事乃朕私务,是宫中哪个奴婢的胆子竟这般大?胆敢替朕连吉壤的时机都挑了?”
    皇帝的修陵,挑选吉壤,乃至钦定总督,当然都是皇帝自己挑的。
    这种关乎根本的大事上,歷代明朝皇帝自然不可能允许任何人干预。
    朱由检至今从未提到过吉壤修陵一事,自然也就不可能是他办的,而要修陵乃至户部给钱,各个方面都离不了司礼监的批红。
    没有司礼监掌印的批红,没有皇帝的諭旨,谁能批下户部这三五十万两银钱的款子?
    皇帝的质疑声令太监们无不侧目,有些不知所措,而王承恩恰好此时从外头走进来,
    听闻此言,是连忙凑过来跪下,埋下脑袋来连忙给皇帝稟报导:“奴婢有事稟奏皇爷!”
    朱由检眸子盯著他,短暂的停滯后,允他回奏道:“起来回话!”
    “谢皇爷!”
    王承恩擦了擦额头前的汗珠,咽了口唾沫,这才给皇帝交代了事情经过,皇帝也终於明白了,原来此事,其实是懿安皇后张嫣和周皇后一同办的。
    比起歷代皇帝,歷史上的崇禎帝朱由检,他是自始至终都没有给自己择选吉壤和修陵的,所有的钱都被朱由检拿去造兵器、练兵,发餉剿贼了。
    而朱由检自替身之后执掌大明,也是忙於政务,没有心思关心自己的身后事。
    更多的钱同样是用於賑灾和剿贼、征战了,相比较起来,自己就连选秀之类的事情,
    也事实上只办过一次而已,就这还能被说是皇帝好色,也是服气,不就是逛了一次淮南的妓院吗?
    而这也是文官们背地里討论,是不是要把武宗这个称呼按在朱由检头上更加合適,大明朝自太祖以来,朱由检这一朝十四年间,不包括剿灭流寇,对外的大小战事都已经数之不尽了。
    可以说朱由检就是大明最好打仗的帝王。
    如此,皇帝並不急著给自己安排吉壤,自己那漂亮皇嫂和皇后两个人就开始急了,崇禎十二年的时候,皇帝御驾北上,更是心急,也就抱著给皇帝平替掉意外可能发生的想法,於是安排让王承恩给他自己,从户部把吉壤的钱批下来再说。
    有点像是给皇帝保底,哪怕皇帝战爭中出了意外情况,也可以及时入土虽然在朱由检这感觉是很不爽。
    皇帝择选吉壤这一点,属於是皇帝的独有特权,两位皇后明显是属于越权了。
    但朱由检知道详情后,也是无奈地没有深度追究此事,而是与侯恂交代一番,任命工部尚书刘遵宪,为钦定总督採办用料,並安排张真人替自己择选一个上佳吉壤所在,自己就不去看了,他对於死了埋哪儿並不关心。
    对周皇后,朱由检更是没什么脾气,这帝后甜蜜期,区区一个吉壤,古代帝王或许会对此大发雷霆,但是皇帝毕竟是个不在乎身后事的人,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就算了。
    只要不是底下太监胆敢越权就行。
    太监可不是皇帝自家人,那只是家奴,而皇后、太子、皇嫂,那就是家里人,家里人之间有所冒犯,朱由检觉得没有认真的必要。
    崇禎十四年,大明朝经歷数年的北方旱情终於是得到了缓解,至少是陕甘地区有许多地区报告雨水渐渐丰沛,江河逐步恢復,一些废掉的农田水渠得到水流浇灌,甚至有些没人了的地方也出现了麦苗。
    这种现象算是在皇帝预料之內,明朝自崇禎十四年、十五年开始,逐渐变成北涝南旱,旱情从山陕转向去了湖南湖北、江西、浙江以及安徽省。
    这都在皇帝的记忆中,只不过相对於原本的歷史,北方的洪涝灾害並不会说特別严重。
    因为明朝前两年就控制了河套,开始对近百年未曾清淤的黄河主干进行了清淤。
    改道黄河的渠道,在枯水期就对主干和支流进行清淤,重修了河堤,这些等等措施都加深了河床。
    河床深度直接影响河流能够容纳的水量,仅仅一次清淤和加深河道,就能对歷史上的洪灾起到明显的预防和遏制作用。
    长江、黄河这两条母亲河,在崇禎十三年这一年时间里,朝廷和皇帝內帑都在不停的往里头砸钱,成效斐然。
    长江的加固河堤和疏通,与歷史上相比,没有流寇的影响,就可以得到明廷的修,
    朝廷控制下的两条母亲河是没有那么容易闹洪灾了。
    山陕的迁民最大的作用,也能降低洪涝情况的伤亡,更可以减少人类活动对河岸的环境影响,朱由检对这些报告中提到的情况还算满意。
    崇禎十四年的正月,朝廷陆续从各州府徵收十三年的税银,刚刚达到五千六百万两白银。
    今年的税钱是要相较於往年,少了一千多万两,黄金则只收上来十五万两。
    这样的税收情况纯粹是因为山陕地区的人口迁徙,朝廷费了太多的钱,从银行中抽出周转的,就有一千六百八十万两,现在那笔钱都需要回添到银行內补仓。
    朝廷这一年的销太大,皇帝即便是接到了黑云龙关於调兵的请求,也是略微迟疑了。
    勉勉强强发了道旨意,让祖泽薄从魔下抽调一千名辽东弓骑兵,调去黑云龙魔下,算是勉强回应了黑云龙的请求,西伯利亚距离明朝太远了,尤其是纳雷姆和叶尼塞斯克。
    现在光是给黑云龙这几千人补给粮食,都得掉朝廷近五十万两银子,加上兵餉,官兵的维护费非常之巨。
    明朝想要恢復精力,得看明年的税额恢復后,休养生息一到两年,才能继续向西动作。为此,朱由检甚至耽误了和西班牙人的约定,按照当初的八十万两借贷,西班牙人按月七厘的长息计算,应於崇禎十三年归还皇帝一百二十一万两黄金。
    算公吨重量的话,也就是近四十五吨。
    当然,计算那么多也根本无所谓,因为西班牙人已经逾期了,这个老大殖民帝国现在都快破產了,哪儿有钱还明朝的借款。
    意料之中,这就是朱由检的一个套而已,拿八十万两黄金换中美洲的宣称,现在哪怕西班牙人不讲信用,大明朝隔两年也能有理有据发舰队攻打。
    想必西班牙人现在,已经是急得跳脚了吧?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