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4章 换赛道
第884章 换赛道4月1日,星期二,没人过愚人节。
上午,江南大学大礼堂,陈凡讲完两节民俗学课程,收拾好东西便走人,准备去见杨康年。
刚走出教室,就被一位校工拦住,然后将他请到旁边的小办公室,掏出一个厚厚的信封给他,无奈地说道,“陈教授,……”
陈凡立刻抬手打断他的话,惊讶地看着他,“我什么时候成教授了?”
校工顿时愣住,不解地看了看他,解释道,“徐教授没跟您说吗?当时学校请您过来担任客座教授,考虑到您在文学界取得的成绩和知名度,以及在作协的职务等级,所以学校给您定的是三级教授待遇,同时给您授予客座教授荣誉证书。
只不过,这个教授证是我们学校颁发的,只在本校有用,也不等于正式的教授职称证书,您拿着这个证书去外校,也没有任何效力。”
说是这么说,可有证书和没证书,在其他大学的眼里,效果可不一样。
陈凡却满心惊讶,还有证书?
我怎么没看见?
他“哦”了一声,眨了眨眼,看着校工问道,“所以你今天找我来,是有什么事吗?”
校工又将信封往他面前递了递,笑道,“上个学期您就一直没去领工资,这学期开学一个月了,上个月您又没去领,我只能代表学校财务科,给您把工资送过来了。”
顿了一下,他又解释道,“按照规定,三级教授的薪水分为四个等级,每个等级相差6.5元,三级教授第一等的工资是222.5元,最高第四等是241.5元,您的薪资是第一等,从去年9月份开始,到现在,今天是4月1号,可以领4月份的工资,所以总共是8个月。
另外,您每年还有相当于两个月工资的课时费,餐补、交通、住房等福利补贴约一个月的工资标准。然后截止到4月份,这两个部分整体就按三分之二算。
财务科给您核算过,一共是十个月的工资,总计2225元。”
说完将信封又往前递了递,“您点点。”
现在的单位,基本上都是月初1号发本月的工资,所以1号领工资很合理。
还有少数在月底25号或28号发下个月工资的呢。
看着厚厚的信封,陈凡顿时乐得合不拢嘴,赶紧接过来,笑道,“谢谢啊。”
校工笑了笑,“不客气。”
随后又从包里拿出一个薄了不少的信封,递到他面前,笑道,“这是给您的票证补贴,也是八个月的,主要是票、烟票、奶粉票、肉票、工业券等。”
陈凡一看,只能把教案放到旁边的桌子上,先抽出信封里的钞票,也不细数,直接用手指掰着,跟翻书似的噼里啪啦翻了一遍,便点了点头,“嗯,钱数对了。”
然后拿起装票证的信封,一股脑地倒在桌子上。
一分钟不到,便将几十张票张清点完,又一股脑地塞回去。
清点完之后,这才拿出自己插在上衣口袋里的钢笔,在校工拿出的本子上签字领取。
随后看着校工,问道,“我的教授证书呢?”
这玩意拿回去摆在家里,还不让大姜小姜羡慕死啊,跟她们的老师一个级别,就问厉不厉害吧!
校工呵呵干笑两声,“这个不归我们财务科管,要不,您到徐教授那里去问问?”
陈凡“哦”了一声,没有再多问,掏出一包中华烟塞到他口袋里,将他送走之后,便将教案、钱票都塞进包里,喜滋滋地上车离开。
本来以为老师让他来上课,是义务劳动,没想到竟然还有工资,而且工资还不低。
啧啧,谁说这年头的大学老师收入低的?
最高的一级教授,就是徐教授、刘教授和席教授那种,工资也是分四等,每等相差9元,分别是318元、327元、336元、345元。徐教授他们自然是拿最高等级的那一栏。
这一等级,是朝副省看齐的,退休后也是同等待遇。只是没有从行政序列退休的人所掌握的隐形权力而已。
二级教授则是265元、272.5元、280元、287.5元,对应的是厅。
三级便是陈凡这种,对照的是副厅,正好与他现在的级别相当。
给他定三级教授,可能也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
这个工资标准,还是当初五六十年代的时候制定的,在当时可以说是天文数字。等81年工资改革的时候,还会进一步提高。
(大学老师工资标准表)
说教授们的工资低,还是在价格闯关失败、进入90年代以后,工资标准的提升赶不上物价水平的增幅,再加上有外企和民营企业的工资标准作为对比,就显得国企和事业单位的工资太低。
现在嘛,绝对是妥妥的高薪。
陈凡开着车,并没有立刻去找徐教授问荣誉教授证书的事,而是出了学校、往市区跑去,不一会儿,便到了组织的培训学校。
不起眼的地方、不起眼的大门,可这里看门的就不是老大爷了,而是扛着枪的小战士。
陈凡老老实实登记,看着小同志给里面打电话,过了一会儿,杨康年便穿着一身藏青色的干部服,昂首挺胸、意气风发地走了出来。
看着精神头十足的杨康年,陈凡笑道,“您这是人逢喜事精神爽,看上去都年轻了十几岁啊。”
杨康年没好气地甩甩手,“去去去,连我都打趣。”
随后对着他招了招手,指着街对面说道,“那里有个馆子,听说是培训学校以前的食堂大师傅开的,本来都退休五六年了,这两年不是提倡开个体户么,报纸上搞得风风火火的,加上他小儿子快要结婚了,需要一大笔钱,就重出江湖,在对面开了这家馆子,不少同学都经常过去光顾。”
说着拍拍陈凡的肩膀,笑道,“我已经定了包厢,请你吃饭,尝尝他的手艺,到底是不是像其他同学吹的那样厉害。”
陈凡顺势跟着他往街对面走去,说道,“行啊。不过要是比不上云湖望江楼的话,回头您可得补偿我一顿。”
杨康年,“没问题。不管他手艺怎么样,等下次回云湖,我带你去望江楼。”
两人说说笑笑,走到对面的饭馆门口。
饭馆不大,连个招牌都没有,只能从摆放的桌椅能看出是间饭馆,此时正是饭点,里面坐了不少人在吃饭。
面积也只有两间门脸、总共约三十方的大小。
这里街边的房子都是老房,建房的时候,用都是旧式尺寸。
比如一间房的宽度一般是一丈,深度则是一丈五。
换算成公制单位,那就是宽3.33米、深5米,一间的面积便是16.65平米。
就这么一点地方,还隔了两间包厢出来,可见这包厢得有多小。
杨康年应该不是第一次来,熟练地跟一个五十多岁的阿姨打了声招呼,又和几个认识的人寒暄了两句,便带着陈凡去了里面那间包厢。
和外面一样,包厢里面也是八仙桌配板凳,也不说弄把带靠背的椅子。
陈凡默默吐着槽,拉开板凳坐下。
杨康年请客,自然坐在主位,等那位阿姨送了一壶茶、两只杯子进来,出去关上门以后,便对着陈凡说道,“看见没,吃饭送茶水,还得是私人饭馆才有。你要去国营饭店,别说给你端茶倒水,有的地方连菜都得自己去厨房出菜口端。”
陈凡拎着茶壶倒了两杯茶,笑道,“也不都是。那什么,广州东方宾馆、京城饭店、上海锦江饭店的服务都还挺不错。”
杨康年忍不住两眼一翻,“你说的都是涉外场所,怎么不说省城的野味餐馆呢?去那里二楼吃饭,还有服务员专门等在门口伺候呢。”
端起茶杯喝了一口,正准备说话,房门就被敲响。
随后被推开,阿姨端着一个托盘,这就开始上菜了。
陈凡伸着脖子看了一眼,原来就是个陶锅炉子。
先将一只盛满了烧得火红木炭的小炭炉放在桌上,再将陶锅放上去,里面满满一锅鸡块,很快便响起咕隆咕隆的声音。
阿姨出去之后,又拿了一瓶酒和两只酒杯过来,跟杨康年打了声招呼,这才出去、将房门关上。
陈凡脱掉外套,丢在旁边的板凳上,撸起袖子,看着杨康年说道,“这都四月份了,还吃这个呢?”
吃这种陶锅炉子,最好是在冬天,尤其是下大雪的时候,听着外面呼呼的北风声、看着洋洋洒洒的鹅毛大雪,从热腾腾的锅子里捞一块肉,吃着直烫嘴,那才叫过瘾。
杨康年没好气地看了他一眼,“客随主便。你是不是觉得你杨叔好欺负,故意挑我的刺啊?”
说着拿起酒瓶拧开,往他面前一放,“你来倒。”
陈凡咧着嘴,拿起酒瓶倒酒,“我来我来。”
将跟茶缸一样大的酒杯放到他面前,陈凡一边给自己倒酒,一边说道,“你要高升就高升,还非得说什么免职了,吓了我一跳。”
昨天接到电话的时候,他还以为杨康年犯了什么事儿呢,没想到结果是到省城培训学校进修来了。
这一看就是要高升的节奏,而且还是换系统、或者是换地方。
因为只有这两种,才会需要先将原来的职务免去,以便随时到新岗位上岗。
一瓶酒正好倒两杯,他将瓶子放到一旁,看着杨康年问道,“下一步定好了没有?”
杨康年端起酒缸子,跟他碰了一个,抿了一口酒,才咧嘴笑道,“定好了。”
放下酒杯,他看着陈凡笑道,“其实我在培训学校已经待了一个月,只不过确切的结果还没下来,不方便对外透露。直到昨天,组织领导找我谈话,才算正式敲定下来。”
说着往某个方向指了指,笑得合不拢嘴,“还是在云湖,职务是担任行署专员。”
那就相当于是一市之长了。
杨康年原来在云汽厂,是书记兼厂长,级别与陈凡一样。现在这个时代,企业系统可比行政系统吃香多了,所以在很多地方,如果是行政转企业,一般是平调,甚至连降一级使用、也有不少人乐意。
可从企业转行政,平调都算是暗降,只有升一级,才表示是“重点使用”。
现在杨康年从云汽厂调任云湖地方行政专署,只有专员才配得上他。
若是资历再深一点、关系再硬一点,第一书记也不是没有搞头。
陈凡眉头轻挑,惊讶地看着他,“这么早就定了?您考虑好啦?云汽厂怎么办?”
之前他还隐晦地提醒过杨康年,是在企业系统里面长期发展,还是找合适的机会转到行政系统。
当时杨康年一副为厂生、为厂亡、为厂哐哐撞大墙的架势,陈凡还以为他会在企业系统里面走到底。
或者就算要转行政,也是多少年以后的事。
却没想到,这才短短两年,就直接换赛道啦?
杨康年没有立刻回答,而是指了指锅子,“吃。我提前订了菜,已经炖了两个钟头,正是软烂的时候。”
他先夹了一块鸡肉到碗里,稍微凉了凉,便边吹边吃。
吃了两块鸡子,喝了几口酒,他才哈出一口长气,满脸惆怅地说道,“春节前,领导找到我的时候,我也考虑了很久。”
他说着放下筷子,转头看着陈凡,笑道,“云汽厂是怎么办起来、又是怎么一步步壮大的,只有我们最清楚。当时我还在机械厂,刚刚恢复工作,一边忙着恢复生产、一边想着为机械厂谋发展。
那时候忽然收到消息,说是找到了老兄弟陈工的儿子,我赶紧去找你,……哈哈哈,本来我还想照顾照顾你,结果没想到,是你给了我、给了机械厂一个、不,应该是无数个天大的惊喜。”
陈凡笑了笑,默默喝酒吃菜,没有说话。
现在人家正是抒发情绪的时候,让他说就完了,别打岔。
杨康年不时吃口菜、端起酒杯喝一口,絮絮叨叨说了老半天,最后哈出一口长气,顿了两三秒,才感慨地说道,“云汽厂在我手里,估计就是这个样子了。完成所有的厂区建设、建成新的生产线,然后满负荷生产,保质保量、为云湖牌汽车争光。”
随后看向陈凡,脸色满是严肃,“如果可以,我能在云汽厂一直干下去,直到退休,甚至还能接受返聘,继续为云汽厂发光发热。
可就在这个时候,组织找我谈话,给了我另一个机会。让我在五十岁的时候,还能够再拼一把的机会。
我考虑了三天,没和任何人商量,最后决定接受这个机会,离开工厂,调任地方,看看能不能再做一番事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