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6章 左右为难
第616章 左右为难从成都城南望出去,旷野之上满是左幕军将士,而上百具规模巨大的攻城器械耸立在其中,宛如狰狞巨兽,随时打算扑上来撕咬城墙一般。
左幕军此时已经鸣金收兵,后队兵马开始缓缓撤回营寨,而前队仍然坚守阵线,掩护尚存的攻城器械返回己方。
“这左幕军好他娘的富庶。”
张绣站在曹仁身边,虽然他是外系将领,但他的地位却要比牛金、王双等人高出不少,与曹仁一般为中郎将。要说张绣之前的官位,那更是要比曹仁还要高出三级,是朝廷正式册封的杂号将军。
只是在归顺曹操之后,张绣在贾诩的劝说下,自请去除将军号,曹操几次婉拒,可他却坚辞不受,最终曹操欣然允诺,并改拜其为中郎将,与夏侯惇,曹仁位同。
因此,张绣在军中的地位很是超然,就连曹仁都对其很是尊重。
张绣的话虽然粗鄙,但周围都是武将,反而生出了赞同之意。
如此之多的巨型攻城器械,要的可不仅仅是木材,更需大量的铁制钉卯,还需要海量人力,以及熟练工和工匠。
曹仁、张绣都是经验丰富的战将,自然知道有如此雄厚后勤支持之下的军队,战力能有多么强大。
“这左幕军怎会如此有钱?”
一旁的牛金也忍不住插话起来:“听说他家光是入蜀的战船就有两三千艘之多,江水之上往来输送军械粮草的船只多如牛毛,这左幕之中莫非有聚宝盆?能经得起这般山吃海用?”
曹仁心里也满是艳羡,但口中却是说道:“既知羡慕别人家豪奢,那更要卖力作战。但凡能拿下益州,哪怕只是夺下蜀中三郡,将来的日子还不比如今更好过些?须知益州乃是天府之国,物产丰饶,蜀锦、井盐、茶叶行销天下,得此一郡胜过中原残郡二三,诸君当勉力啊。”
众将听得曹仁此话激励,纷纷表示愿为朝廷、大将军和中郎将效死,必全力以赴,拿下蜀中。
亲眼看到左幕军退军之后,曹仁长松了口气。
不论日后如何,今日总算是救下了成都。
曹仁等将下了南城,先去将入城的曹军安顿好,又派人将成都城中的消息传回给曹昂,随后被刘璋接连派人请到了州府之中设宴款待。
因为还在战事之中,谁也不知道刚刚退去的左幕军会不会去而复返。
这次宴会虽然有酒水供应,但诸将却都相当克制,尤其是曹仁,除了与刘璋共饮了一杯外,可谓是滴酒不沾。
曹昂此时也带着大队主力兼程赶路,朝着成都疾驰而来。
在走到新都以南时,终于接到了曹仁和刘璋的消息,言说左幕军在曹仁抵达之后已经撤军,成都已转危为安。
曹昂这才长松了口气,也不再绕路,直接从新都南面的沱江过河,这要比曹仁足足少走上十二三里路。
“主公,今日之事,颇为蹊跷。”
司马懿跟在曹昂身边,眉宇之间满是愁绪。
曹昂也是点了点头,回应道:“左幕军大举出动,恐有策应东面巴郡战事的意图。”
司马懿缓缓颔首,目光阴沉,边思索边说道:“孙子有云: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今日左幕军所行,可谓之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也。”
曹昂有些不懂,好奇道:“仲达此乃何意?”
司马懿解释道:“从表面来看,广都之左幕军群英荟萃,精英备至,麾下皆是横扫南中之强军,此必是能也;而巴郡左幕军其名不彰,其声不播,看似是不能也。可如今广都之左幕军倾巢而出,围攻成都用以牵制我军不得东援,其面似能为,实为不能也。而巴郡左幕军能得广都左幕军全力应援,其面似不能,实为能也。”
曹昂悚然而惊:“左将军欲断我后路,巴郡左幕军乃其杀招矣?”
司马懿颔首点头:“若某所料不差,左将军必是如此部署。”
曹昂心中大惊,但脸上却强自镇定,继续跟司马懿请教道:“那如今如何是好?我军若是被广都左幕军牵制于成都城下,万一梓潼有变,我大军将困顿于蜀中也。”
其实曹昂这话还是客气的,若是梓潼被贺齐所部给攻克了,那曹氏大军何止是被困蜀中,那可是死无葬身之地也。
虽然以曹氏如今控制的疆域,勉强也能解决部分军粮,可最大的问题并不是缺粮,而是军心动荡。一旦军心散了,纵然还有粮草军械也将无济于事。更重要的是,梓潼断绝的不仅仅是曹氏的粮道,更是刘璋的希望。
与曹氏大军不同,刘璋可是有着一定的自由度,他今日能归顺朝廷,投降曹氏,焉知他明日不能掉头投向刘封?
“主公不必过于忧虑。”
司马懿却是表现的相当轻松:“左将军之谋划固然高明,但梓潼有李典驻守,一月之内,断然不会有差池。”
“仲达的意思是……?”
曹昂的内心已经有些觉察到了司马懿话里未尽的意思,只是这念头过于吓人,以至于他得同司马懿确认一下。
司马懿却不似曹昂这般紧张,神态轻松道:“一月之内,足以够主公确定成都是否能援,左幕军是否可战了。”
曹昂沉默片刻,挤出一句话:“若是届时不能援,不能战……”
司马懿却像是看不见曹昂的表情似的,斩钉截铁道:“那自然是立刻东撤,放弃雒城一线,退回涪城、梓潼。”
原来,司马懿竟然不但要放弃成都,就连雒城一线的六个县邑一并舍弃,一直退回到涪城、梓潼一线,守住广汉东边三分之一个郡国,以及广汉属国。
得到了司马懿的确认,曹昂心中一沉,可他不得不承认,司马懿的进言很可能是正确的。
这突如其来的两万左幕军,着实给了曹军很大的压力。如果处置不当,那带来的后果是曹军乃至曹氏都无法承受的。
若是及时退守涪城、梓潼,不但汉中安然无忧,甚至都还能保住广汉属国和广汉郡东边的三分之一个郡国。
这些地方加在一起,尚有人口一百二十多万,几乎都快与兖州现存的总人口相当了,对于曹氏可谓是大补。
日后再将这些地方的富裕人口迁徙至关中屯田,更能大大改善关中的态势。
可若是坚决留在蜀中同左幕军决战,胜固然可喜,所得不过蜀中三郡。可一旦败了,那别说是蜀中、广汉了,恐怕连汉中都要危在旦夕了。
曹昂不得不慎重考虑起了司马懿的建议,一路忧心忡忡的抵达了成都。
对于曹昂的到来,刘璋也是极尽迎奉之心。
虽然连年的战事和灾荒,使得曾经富饶,钱谷如山,栗红贯朽的成都府仓也落了个河涸海干。
不过刘璋下了死命令,哪怕到了这等地步,他还是拿出了自己的积蓄,并扫清成都府库之中的财货,又凑了八百多万的财货,并两千余匹各色绢帛,以及三百匹蜀锦,半数留下犒赏今日血战的蜀兵和东州兵,半数作为礼物,赠与曹仁所部。
当晚,刘璋又在成都城内设下酒宴,宴请曹昂、曹仁、司马懿等人,并发放酒肉,犒赏联军。
只是曹昂兴致不高,哪怕刘璋亲自奉酒,他都显得有些心不在焉。好在刘璋没有计较这些,倒是张松、秦宓、杨洪等人看出了这一点,心里猜测着可能的原因。
**
当晚在广都,刘封也发放酒肉,犒赏全军。
今日激战大半日,蜀军的伤亡高达一千四百余人,而左幕军也折损了一千一百余人。
有配重投石机的存在,左幕军还承受了如此之大的伤亡,可见成都城墙之高坚,城防工事之繁复。
即便配重投石机等远程火力狠狠清扫了一遍,但扫清的也只是明面上的防御,不少暗防以及蜀军临时抢修修补的工事,还是给左幕军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之所以刘封会在今日主动攻打成都,还真就如司马懿所猜测的那样,是为了呼应贺齐在涪水一线的攻势。
为了将曹军主力牢牢吸引在成都附近,刘封不惜摆开全部兵力猛攻成都,将刘璋打疼后,逼迫曹昂、曹仁不得不前来救援。
计划进行的相当成功。
为了救援成都和刘璋,曹军甚至都不惜分成两部,以骑兵先行,步兵跟进的方法来援。可见在曹氏心中,刘璋和成都的分量还是相当之重的。
在成功完成了调敌任务后,刘封也不想挥霍将士们的性命,果断下令鸣金收兵。
这才有了下午时分,左幕军在等来了曹军驰援后,全面撤退的场面。也因此,刘璋对曹氏感恩戴德,极为感激,并且也变得更加依赖起来。
这对于左幕军来说,自然是有利有弊。
在战术上来说,这意味着刘璋和蜀军会对曹军更加配合,并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两边的分歧和矛盾。
可在战略层面上来说,刘璋和蜀军的这一动向,则会适当的影响曹昂、曹仁的判断,让他们舍弃刘璋和成都的难度变得更大。
**
李典站在梓潼城头,望着城外的景象,眉头紧皱。
贺齐所部两万余人,加上八千民夫,两千水军,几近三万人的大军在抵达梓潼之后,便开始了围城。
梓潼城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地联秦关,路当扼蜀”,是金牛古蜀道的重要枢纽,北扼剑门,南控涪江,号称“扼控三巴,益州衿领”,是古蜀国北部门户,其南部系石牛道险夷交接点,为“千里栈道,通于蜀汉”的南栈出入口,有“蜀北锁钥”之称。
梓潼与剑阁不同,并非处于群山之中,也和涪城不同,并非处于平原地带,而是处在平原和群山之间的丘陵地带。
这一片地区,有山脉的余脉,将大片的丘陵、平原,切割成一片片小碎片。而梓潼城就位于其中较大的一片平原地区,其背靠梓潼水,对岸为丘陵,城市三面环水,仅有东面是丘陵、平原地带。
梓潼城一共有四个城门,东西南北各有一个。
其中南城门通往梓潼水的支流,西城门则直接通往位于梓潼水上的梓潼港口,而北城门则有浮桥可以渡河,前往广汉、剑阁。唯有东面,则是被几道山麓切碎的丘陵和许多小片平原。
也就是说,想要围攻梓潼,最好的战场就是城东,其他三个方向只能略作牵制,或者是切断梓潼对外的联系,而没法直接攻城。除非进攻方愿意顶着梓潼守军的远程火力,以简易云梯和冲车攻城。
如今李典所站立的城头,便是梓潼东城。
李典性格沉稳,儒雅好学,在曹军中素来以勇谋兼备著称。
原时空中,李整因官渡之战的缘故而染病身亡,其麾下部众尽数由堂弟李典代领。
可这时候的官渡之战没能打起来,李整也没有因此而染疫身死,反而活的好好的。故此李典只是作为李整的副将,辅助兄长统领李家部曲。
不论李典是否为主将,其个人的军事能力是相当出色的,其进攻能力颇为不俗,敢于野战交锋,而其守备能力更是因为其性格特色而更加出彩。
李典最出色的几次战役之中,就有牵涉到刘备的博望坡之战。
在该战役期间,李典就曾看破刘备诈败诱敌之计,并苦劝夏侯惇未果,夏侯惇未听其劝而深中备伏,李典又率军营救,亲冒箭矢奋勇突前,逼得刘备不得不放过了夏侯惇。
故此,李典的军事能力不但出色,而且性格还相当沉稳,善于辨析,是谋将最为讨厌的一类对手。
此时李典站在城头沉思,便是因为他察觉到了左幕军的异常。
贺齐所部的左幕军在抵达梓潼城后,以水军封锁梓潼水,并以骑兵配合水军破坏城北浮桥,以大军主力屯驻于城东丘陵之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