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0章 下限更重要
第570章 下限更重要后世人常说,华夏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是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集大成者。
从这个理论上,后人衍生出来了一个结论。
——最后那个王朝,几乎在方方面面,都做到了封建时代的天板级别,进无可进,几乎不存在能更进一步改良的部分。
但有一点,是有争议的。
便是那个时代独有的,前所未有的历史性事件:九子夺嫡,以及由此衍生而来的不立储君、不立嫡长,转而立之以贤的制度。
这个制度好不好呢?
理论上,确实是封建时代最好的。
因为嫡长这个东西,前者是彻头彻尾的血统论,即‘子凭母贵’,后者则是长幼论。
二者无论是哪一种,都没有‘立之以贤’的择优选择方式更优越、更科学。
但凡事都有其两面性。
在政治世界,尤其是封建时代的政坛,科学与否、优越与否,往往并不是最优先需要考虑的因素。
太祖高皇帝刘邦晚年,难道看不出太子刘盈儒弱、三子刘如意更优秀,更有能力?
若是放在两千年后,那个华夏历史上的最后一个朝代,最后继承皇位成为‘汉二世’的,还真就未必不是刘如意!
但最终,刘邦并没有一意孤行,废太子刘盈,立赵隐王刘如意。
有人说,这是因为刘邦忌惮太子刘盈背后的吕氏外戚,以及与吕氏牵连甚深的朝堂内外公卿百官、功侯贵戚。
也有人说,是那四个隐居商山,号‘商山四皓’的先秦博士,让刘邦意识到了太子刘盈的不凡,这才打消了废储另立的念头。
还有人说,是萧何、张良等一众元勋功侯,一致反对刘邦改立刘如意,这才保下了太子刘盈的储君之位。
可事实上,作为汉家的开国之君,刘邦真正考虑到的关键因素,并不是以上说法当中的任何一种。
——吕氏?
连嬴氏、项氏,都被太祖刘邦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连韩信、彭越等功臣,太祖刘邦都下得去死手!
吕氏又如何?
他吕氏再怎么功勋卓著,能比得上淮阴侯韩信?
再怎么势力庞大,能打过坐拥天下的嬴秦,亦或是霸王项羽?
——商山四皓,那就更扯了。
四个先秦博士,在太祖刘邦面前,能得到合理范围内的礼遇,已经是了不得的事了。
说难听点,太祖刘邦每把那四个老爷子一脚踢进臭水沟,亦或是拿他们的帽子撒尿,就已经是尊老爱幼、礼待名士了。
至于储君废立之事,别说是四个故秦博士——便是始皇册立的七十博士加在一起,也不可能动摇太祖刘邦分毫。
——萧何、张良等元勋功侯?
这种说法倒是有一点可能。
作为开国之君,刘邦对于萧何、张良等元勋功侯的意见,一向还是比较重视的。
但还是那句话。
储君册立,不同于寻常国事。
换做其他的事,如皇宫、都城的建造,亦或是国家政策的确立,刘邦或许会听从这些元勋谋臣的意见。
但储君,尤其还是开国之君的储君,那可是关乎国家安危,甚至存亡的大事!
偏偏秦二世而亡的前车之鉴,就发生在短短十数年前!
刘邦再怎么神经大条、再怎么听从元勋功侯的建议,也不可能在皇位传承的问题上,受这些个臣下的影响。
说到底,无论是废太子刘盈,与立刘如意,还是仍旧保留刘盈的太子之位,都是只有太祖刘邦自己,才能做出最终决定的事。
如果刘邦想废太子刘盈,那无论是吕氏、商山四皓,还是萧何、张良等人为首的开国元勋,都不可能拦得住刘邦。
反之,若刘邦想保留刘盈的太子位,那即便刘如意再怎么天资卓绝、戚夫人的枕边风都吹成了飓风、龙卷风,也依旧无法动摇这位开国之君。
也就是说,最终影响做出决定的因素,必然是刘邦自己做出的判断。
刘邦自己得出‘能这么做’或‘不能这么做’的结论,才会最终做出独立决断。
而在太子刘盈和赵隐王刘如意之间,太祖刘邦最终,之所以做出‘不做变动,不行废立’的决定,正是因为刘邦在试探着展露意图之后,发现了一个极其严峻的问题。
——政局不稳!
刘邦预见到,如果自己执意废太子刘盈,转而改立刘如意,那长安朝堂内外,必然会陷入长久,且无法预测严重程度的混乱之中。
如萧何、张良等元勋老臣,喊吕后‘嫂夫人’,喊刘盈‘公子’都喊了这么多年,早就默认了吕后成为吕太后、刘盈成为汉二世的未来走向。
一旦发生改变,这些人无所适从之下,指不定会生出什么乱子。
退一万步说:就算什么乱子都没出,刘邦真的顺利改立刘如意为储,那萧何、曹参、张良等老臣,刘如意又该如何对待?
信重、任用,无疑是在拿‘前朝余孽’当臂膀;
可若是不用,甚至是治罪,那无疑会引发极为严重的政治地震。
所以,在简单的试探,以及深思熟虑之后,刘邦最终得出结论:不能废太子。
因为太子刘盈未必优秀,却最‘合适’,最能保证政权的安稳过渡;
反观刘如意,或许真的很优秀、真的很有天赋,但立刘如意为储,必然会导致不必要的混乱和风险。
——彼时的汉家,立国于废墟之中,百废待兴。
内忧外患,北蛮南贼,真真是折腾不起。
简而言之一句话:立刘盈,稳,虽然上限不高,但能保住下限;
立刘如意,险,上限有可能很高,但下限也必然极低——甚至可能比二世而亡的嬴秦还低。
为了保住下限,太祖刘邦最终偃旗息鼓,决定不再复议废立事。
至于萧何、张良的劝说,商山四皓的面子之类,不过是刘邦给自己找个台阶下而已。
——堂堂天子,总不能说自己本来拿不定主意,所以试探了一下吧?
就只能顺坡下驴,权当什么都没发生,再隐隐承认自己‘险些行差就错,幸好迷途知返’了。
再如太宗孝文皇帝,最终传位先孝景皇帝刘启,而非坠马而死的梁怀王刘揖。
且不说最终,孝景皇帝成长为了‘孝景皇帝’,且梁怀王刘揖坠马而亡。
就说最初,孝景帝还是棋圣,梁怀王也还健在时,本有意废储另立的太宗皇帝,最终为何没有这么做?
答案还是那个字:稳。
‘稳’在何处,自然是源自嫡长子继承制,无需多言,不必赘述。
明白了这些,再来看历史上的九子夺嫡、立之以贤,以及当今刘荣坚定不移的,要让华夏皇位传承重归‘嫡长子继承制’的正轨,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了。
——立之以贤,乃取乱之道!
理论上,选择最优秀的子嗣,来作为皇位继承人,确实是最为科学、最为优越的选拔方式。
但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贤’这个概念的鉴定成本,不是封建时代所能承担的起的。
因为‘贤’这个概念,本身就不是纯粹的客观现实,而是同样伴随着主观判断。
好比说,太祖刘邦的八个儿子,老大齐悼惠王刘肥为长,老二孝惠皇帝刘盈为嫡;
那谁为‘贤’?
太祖刘邦会说:老三赵隐王刘如意;
明知历史的后世人,以及作为穿越者的当今刘荣,则会说,是老四太宗孝文皇帝刘恒。
那其他的儿子们,难道就都服气吗?
至少淮南厉王刘长必然不服!
又好比先孝景皇帝的十几个儿子,无嫡,当今刘荣为长;
那谁‘贤’?
文人士大夫会说,人称‘小夫子’的皇次子刘德最贤;
武夫将官会说,十五岁挂印出征,平灭吴楚的皇五子刘非最贤;
喜欢玩儿嘴皮子的辩论家们,会说擅长诡辩的皇七子刘彭祖最贤;
想要凭借送女人,得到天家青睐的落魄贵族、准贵族们,则会说人形态种马:皇九子刘胜最先。
当然,还有历史上的先孝景皇帝,以及未来的后世人会说:皇十子刘彘,也就是历史上的汉武大帝最贤。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每个人的判断标准不一样,每个人认定‘贤’的角度不一样,甚至就连‘认定谁为贤’的利益立场,也同样不同。
几乎每个人,都会从自己的立场和既得利益出发,去判定那个最符合自己意愿、心意的人为‘最贤’。
至于是否真的贤?
反正这个东西不绝对,各说各话呗……
而嫡、长,就没有任何说道的空间了。
嫡就是嫡,长就是长。
嫡子生下来就是嫡子,长子生下来就是长子,根本没有商榷的空间。
不可能说非嫡非长的皇子们,从不同角度‘自认为嫡’‘自认为长’,却总能找到一个角度‘自认为贤’。
简而言之就是:贤,是需要判定的。
是需要费极大的人力、物力、兵力,甚至是具体的事件磨砺,再加上数十年的体系评判标准,才能最终得出一个大致的判断结果。
甚至就连这,都还无法避免有人‘假装自己很贤’的可能。
与此同时,无论客观上贤不贤,每一个有资格继承皇位的候选人,都会从主观上认定自己‘贤’。
甚至哪怕知道自己不够‘贤’,也会出于对皇位、对至高权柄的向往,而假装自己在某一方面很‘贤’。
这又让天子判断继承人是否‘贤’的成本攀升,最终成功得出判断的难度大大增高、可能性大大减少。
再加上判断多为继承人是否‘贤’的过程中,必然需要通过权利外放,来判断其成色;
这又使得帝王晚年,随时可能发生的皇位交接,因为多为皇位候选人均手握权柄,而多出了许多不确定性。
——最贤者未必能被天子慧眼识珠;
——就算被天子老辣的眼光捕捉到,最终也未必能顺利即位;
——就算顺利即位了,也未必能服众。
——就算能服众,也必然会因为不服的弟弟们,而闹出许多乱子。
总结而言,便是为了一个‘贤’字,平白多出了许多判断成本,浪费了许多原本可用于民生、民计的资源,并平白产生许多不必要的隐患。
与之相比,看似有些落后,不够科学、不够优越的嫡长子继承制,则是在最大程度上,节省了天子判断继承者成色的时间、精力、资源成本;
与此同时,还最大限度规避了政权交接过程中,所可能出现的不稳定因素。
将判断继承者是否合格、是否优秀的时间精力资源成本,都用来改善民生民计,以此来作为新君巩固自身地位的根基;
再通过一对一的精英教育,来保证继承者基本的下限,显然比九龙夺嫡、立之以贤之类的方式,要方便、省事许多。
什么?
你说这套模式,只能确保不出昏君,但很难出明君?
不好意思;
西汉王朝就是凭借这套模式,先后冒出来了太宗、孝景、世宗、孝昭、中宗等五位雄主!
甚至到了王朝末年,都还能冒出来个大魔导师,来二兴汉室!
反观玩儿九龙夺嫡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嘿;
十全老人,懂的都懂。
当然了,刘荣不否认,在必要的情况下,尽可能选择优秀的那一个,对宗庙、社稷总归是有好处的。
比如,诸吕之乱后,太宗孝文皇帝得以入继大统;
再比如,昌邑王刘贺被废后,宣帝刘病已入继大统等等。
但在非必要情况下,嫡长子继承制的优越性,其实是相当高的。
——至少在这个物资匮乏、文明阶段落后的公元前,嫡长子继承制的优越性,甚至可能高于‘立之以贤’的择优录取式传承。
还是那句话。
步子迈大了,容易扯着淡。
政策这个东西,并不是越先进就越好的。
相较于先进,还是‘合适’‘符合时代背景’更重要。
而如今汉室更‘合适’,更符合当今汉室时代背景、普世价值的,显然还是嫡长子继承制。
历史上的汉武大帝,刘荣褒贬参半,但总体上还是敬佩的。
只不过,相较于豪赌汉家再出个汉武大帝,刘荣还是希望汉家,能多出几个孝景皇帝。
——汉武大帝不世出。
而孝景帝,则能像工厂流水线一半,批量生产。
至少刘荣有这个信心,将自己的继承人,至少培养成下一个孝景帝。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