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9章 给孔雀国一点小小的大秦震撼
第408章 给孔雀国一点小小的大秦震撼这种大贤的梦往往都会含有深意,不是就梦到自己变作了蝴蝶那么简单。
一贵族道:“难道这是庄子的预知梦,此梦是要告知庄子其未来將要遇到之事?”
摩叶上师没说话,显然这个答案不对,又一官员道:“蝴蝶美好,代表嚮往追求之物,庄子梦到蝴蝶,当是其將要得到所追寻之物。”
摩叶上师仍未说话,这个回答也不对,又一僧侣道:“蝴蝶是从虫结茧,再化为蝶,庄子梦到蝴蝶,喻示其將如虫化蝶一般变化。”
又有人接连发声,讲说自己对庄子梦蝶的见解,但摩叶上师没肯定其中任何一个。
一名贵族见没一人答对,便道:“上师,我等实在想不出,还请上师告知我等。”
摩叶上师道:“在梦里的庄子,梦到自己变成一只蝴蝶,活灵活现彷如一只真正的蝴蝶,如蝴蝶一般飞翔於林间,游戏於丛,已经完全不知道自己原本是庄子。等忽然梦醒,庄子发现方才所经歷只是场梦,自己並非蝴蝶,而是庄子。”
听到这,眾人觉得这好像没什么特別,十分的普通,然而只听摩叶上师继续道:“但不知是庄子梦到了自己变成蝴蝶?还是一只蝴蝶梦到自己变成了庄子?”
这最后两句瞬间改变原本普通的故事,让眾人震惊,我梦到蝴蝶,还是蝴蝶梦到了我?
我在梦里梦到自己变为蝴蝶,一觉醒来,我似乎不再是蝴蝶,而是一个叫“庄子”的人,但谁又敢肯定这不是蝴蝶梦到自己变为庄子的一场梦?
睡梦中,是我梦到了蝴蝶,可醒来的我,是否是一只蝴蝶在做梦,梦到他变为庄子这个人?
这种奇怪的哲学思想让房內眾人陷入了深度的思索,这是他们以往从未听闻过的哲学思想:我们在梦里梦到其他,但谁又知看似醒著时的我们,不是其他存在的一场梦?
摩叶上师的最后两句话也瞬间將庄子的地位在眾人心中拔高,能提出此等思想的人物,必定是一方大贤!
看著眾人陷入沉思,摩叶上师想起他们当初观阅到庄子经典时,也是这种反应,“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惊为天人,震撼入心。
过了会儿,一名僧侣嘆服道:“不愧为秦国诸子之一,当真非同凡俗。”这等智慧完全不比他们的圣贤逊色。
別看“我思故我在”、“庄周梦蝶”等思想在后世好像已人尽皆知,但若是不知道这些的人要自己去想出这些思想,便会知道有多难。
难的从来不是后来沿路跟隨,而是开闢前路,在漫漫黑夜中找准方向,让后来者有路可行。
摩叶上师道:“庄子还有一论剑之言,其称世间有三种剑!”
这让眾人又来了兴趣,这位庄子难道还是位用剑高手,其对剑有很深见解?
一官员道:“上师,是哪三种剑?”
摩叶上师道:“『天子之剑』、『诸侯之剑』、『庶人之剑』,『天子』是秦人对君王的另一称呼,秦人认为君王受命於天,天为父,地为母,君王即是天子。所以,这『天子之剑』其实便是『君王之剑』!”
听了摩叶上师解释的“天子”之意,房內许多人表情不由变化,以秦人这套方法,那秦人的天子岂不是既是剎帝利,又是婆罗门?
这方法千万不能给国王学去,否则国王的权力將变得极大,从这也可看出秦国和他们孔雀国在制度上的区別。
“『诸侯』便是诸位王公,『庶民』便是平民,除『庶民之剑』外,『天子之剑』、『诸侯之剑』皆非寻常刀剑之兵。”
考虑到《庄子.说剑》中有许多事物在孔雀国没有,摩叶上师便按照他所理解的版本为眾人讲说:“『天子之剑』以城池为锋,以山河为鍔;以周边诸国之地,四季时节为鞘;以万物生克之道来制衡,依据国家刑律来论断,使用天地互补统一之道开合,用春夏气仗剑,用秋冬气舞剑。”
这番话让房內眾人再度惊讶,这“天子之剑”光是听著便觉得极具气势,城池为锋,山河为鍔,四季时节为鞘……
这是把整个国家当作一柄剑使用!
摩叶上师继续道:“这把剑无物可阻挡其锋,无物可高於其上,所向披靡,要是有人能使用这种剑,可以匡扶国邦。”
“『诸侯之剑』则以智勇之士为锋,以清廉之士为刃,贤良之士为脊,忠贤之士为鐔,豪杰之士为柄。”
“『诸侯之剑』向上效仿於天,顺於日月星辰;向下效法於地,应於四季时节,而行於天地之间,便是顺於民安定四方。”
“有人若能使用此剑,会如雷霆一般震撼,天下之民都会归服听命於其。”
这“诸侯之剑”听起来比“天子之剑”要逊色,但同样极为厉害,这讲说的那是什么“剑”,而是君王诸侯该如何治国理政。
君王该以国为剑,將之使用好,四海可承平,天下可安定,诸侯以其麾下贤士为剑,將之用好,其下可大治,眾民可归心。
这庄子用“剑”来讲喻治国之道,本来深奥的道理瞬间变得浅显易懂,只是这最后的“庶民”之剑又如何?
摩叶上师道:“『庶民之剑』便是寻常所用刀剑,人与人用之互相廝杀爭斗,斩断脖颈,剖裂肝肺,对国事无用。君王当用『天子之剑』、『诸侯之剑』,而当弃『庶人之剑』。”
讲完三种剑后,摩叶上师问道:“诸位认为庄子这番论剑之言,如何?”
耽摩栗底城市长道:“看似论剑,实则在论天子、诸侯、庶民当如何行事,庄子以剑喻治国之道,著实精妙之极!”
另一僧侣道:“然庄子连治国也以用剑而论,从中也可看出秦人之性尚武勇猛!”
庄子並不是秦国人,而是一个叫“宋”的国家的人,但摩叶上师並未纠正这名僧侣之言,宋国早已灭亡,秦国又一统那片地区,將庄子归为秦人,也没啥大问题。
房內眾人都想到了一个问题:秦国百家诸子要是都如此贤能智慧,那秦国要胜过他们多少?
他们拿得出手就佛陀、大雄这些圣贤,可与秦国诸子一比,不说质量如何,在数量上就不及,何况秦国诸子的质量並不比佛陀、大雄逊色。
佛陀於世间留下度人之法让世人修习,可秦国也有诸子留下让秦人修身养性之法,佛陀言说极乐净土、安乐国,使人嚮往,秦国诸子也有大同世界之说。
摩叶上师又继续讲道:“儒道之外,还有墨家、法家、兵家、阴阳家、纵横家、名家等诸子,其等亦各有智慧。墨家创始者墨子,也是以为同儒家孔孟、道家老庄,毫不逊色的大贤。可惜我对墨家典籍了解不深,不能为诸位讲说太多。”
在大秦时,他们的確观阅过不少百家经典,但观阅不等於都读懂理解,反而有很多是他们没能理解的。
但能理解的,都震惊到了他们,像儒家的《大道之行也》,庄子的《齐物论》和《说剑》。
一人听到摩叶上师提到“兵家”这个词,心中一动,问道:“请问上师,这『兵家』莫非是讲用兵之道的秦国百家?”
听闻这话,其他人也反应过来,秦国居然连带兵征战都有专门的百家学派?秦人到底有多尚武?
在眾人的目光中,摩叶上师缓缓点头:“正是!『兵家』最为杰出的诸子被称为『孙子』,其著有兵家经典《孙子兵法》,便是教授如何领兵征战,贏取战爭之胜。”
一名官吏急声问道:“那上师可將那《孙子兵法》带回?”
摩叶上师还未说话,另外一人道:“《孙子兵法》教授领兵征战,秦人恐不会轻易让上师带回。”
想想也是,秦人领兵征战的秘诀,怎可能轻易让他人拿到?必会严防死守,不让他人得到。
摩叶上师明白他们的意思,无非是想得到《孙子兵法》,看能否为他们孔雀国所用。
摩叶上师道:“《孙子兵法》,我等也有带回,然诸位若想以之为吾国所用,恐难做到。”
首先便是他们的文化思想和秦人不同,同样的一件事,秦人的想法和观点和他们大不一样,理解这《孙子兵法》的內容,於他们便很不容易,更遑论將之转化成对他们孔雀国有用。
这需要有很多人钻研,將之解析,然后化为適用於他们孔雀国国情的《孙子兵法》。
其次是以他们那鬆弛的武备,只怕也没法执行好《孙子兵法》中记述的种种道理方法。
摩叶上师早就想明白了这点,难怪秦人並不在意让他们带回《孙子兵法》:给你,你难道就能用?
那名问摩叶上师是否將《孙子兵法》带回的官员又道:“上师,这是为何?”
摩叶上师不答反问:“诸位认为秦人真会那般好心让我等带回他们的诸子百家经典?”
用脚趾头想也知道,秦人必不可能这么好心,要是不坏目的將自家的好东西送给別人,那得称一声“秦大善人”,可秦人怎么看也不像是善人,虽说他们见过的秦人都挺有礼,並不凶恶。
但有时,有礼貌的人比那些在明面上凶恶的人更可怕,因为这些人凶猛起来是有组织有纪律的凶。
摩叶上师嘆了口气,又道:“秦人是想借我等之手將诸子百家经典传入吾国,以此惑乱吾国人心。然我等虽明白此事,却又无可奈何。”
眾人明白摩叶上师说的“无可奈何”是何意。
秦人太强,他们不带回这些东西,无法向他们彰显证实秦国之强,可带回,又会如了秦人的意。
虽说他们还未看过秦人的诸子百家经典,可刚刚听摩叶上师讲说的那几家诸子,已经在他们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这已经开始让他们的人心出现了变动。
耽摩栗底城市长道:“上师之意,我等已知,上师是想让我等了解秦国之强在吾国之上,可上师……”
耽摩栗底城市长停顿了,终於还是问了出来:“上师认为秦国会在日后会对吾国不利?”
房內眾人早就明白了这点,摩叶上师给他们讲这么多关於秦国的事,来向他们彰显秦国的强大优秀,实则是在告诉他们,秦国会对他们孔雀国造成威胁,要为应对秦国做准备。
摩叶上师道:“秦国如今已平定东胡国、月氏国之患,其在今后必会更加强大,而以我等观之,秦国更为强盛后,恐会危及吾国。虽今日与秦国相距甚远,路途不易,可日后却未必。”
“秦人连火炮、蒸汽机都能制出,日后制出能翻山越岭之器,也並非无这可能。到得那时,吾国必会被秦国视为盘中餐食!”
一名贵族听了摩叶上师之言后,张了张嘴,却又没说,他本想说的是:秦国如此强,他们孔雀国要怎样才能应对?
如果摩叶上师所讲的关於秦国的消息属实,那秦国胜他们太多,要完成和秦人对抗,那根本不可能做到!
虽未表现出来,但悲观、沮丧、甚至有些绝望的情绪在一些人心头中蔓延,与那等强大的秦国对抗,贏不了,根本贏不了。
这正是让摩叶上师等人回返孔雀国的主要原因,给他们带去一点小小的大秦震撼,让这些孔雀国人人心浮动,为大秦日后进入孔雀国打基础。
当然,这个操作也有可能会让孔雀国人人心团结起来,集中力量与大秦对抗,但据李念的判断,这些人会团结、集中?
这帮人在得知大秦强大后,保准会有很多人暗里想著等大秦到来,怎么给大秦带路:我要现在就学好秦国话,好更方便找出秦国的弱点(好更方便给伟大的大秦带路)。
摩叶上师道:“我等会与阿育王孙使者一同归来,也是为此。在秦国时,诸位使者也和我等一同被秦人严格看管,同样感到秦人对吾国的威胁。大使邀请我等到华氏城,为他们证实其言!”
耽摩栗底城市长看向摩叶上师:“你们要去华氏城,將秦国的消息告知阿育王孙和眾位王公?”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