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男友书库

手机版

男友书库 > 历史军事 > 红楼:我是贾琏 > 第654章 行与不行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654章 行与不行

    第654章 行与不行
    贾琏面对皇帝的询问,转头先看看四周的内阁大臣们。
    林如海上前解释了经过后,贾琏才明白,稍作思索道:“此事可行,所惧者基层酷吏借机敛财。诸公可有对应之道?”
    李元听了不语,转而看向各位阁臣,李清分管户部,上前对答:“不器此言,未免杞人忧天。”
    贾琏看看李清道:“昔日王安石行变法时,司马光等人阻拦,王安石也是这么想的。”
    不加赋而国用充足!这是王安石说的,司马光怎么反驳的呢?
    田地所生财货百物,不在民,则在官,彼设法夺民,其害乃甚于加赋。
    从变法的结果看,司马光说对了。下面的官员不管是为了政绩也好,为了利益也罢,强制所有人接受所谓的新法。
    这样做首先是省事,一刀切嘛。其次是个人真的有利可图。至于百姓是否需要贷款,不在官老爷的考虑范围之内。
    至于下面的小吏,在执行的过程中,更是样百出,逼的无数百姓破产。
    现在内阁提出效仿江南补税案,全国范围内搞补税。上面一道政令下去,执行的过程中呢?
    平时没有借口,官员们都要巧立名目的收钱,现在有了借口,自然是要大收特收,不亦乐乎。
    贾琏的回怼,给李清干沉默了,他也是读过史书的,知道王安石变法是个啥情况。所有法条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但执行的过程中呢?
    贾琏没有反对的意思,而是提醒各位阁老们,要把问题的复杂性考虑进去。
    “不器于江南做成了,别人做不成么?”岳齐有点不爽,直接的反问一句。
    贾琏不以为意的笑了笑:“下官所为,上有钦命,下有各级官员配合,还有军方鼎力支持。执行过程中,针对的也是大工商户,并不曾伤小民之利。贾某能使官吏不敢妄为害民,害则必惩之。岳相只知道贾某做成了,却不知为何能做成。”
    【我能不知道么?你在江南杀了多少人,下面的官吏士绅,吓都吓死了,哪里敢心存侥幸?】
    知道归知道,岳齐不敢说出来。
    李元对于全国补税的事情,本来还是很期待的,现在贾琏这么一说,李元不免露出失望之色。
    再看岳齐嘴巴闭上,其他人也闭口不言,李元不禁问道:“非先生不可么?”
    贾琏立刻躬身回答:“非也,凡事先明法理,再论执行。假定基层官员不可信,则可设明暗两路监察。发现官吏害民,及时处置,以安百姓。再设一处供百姓鸣冤,查遗补缺,此事可成也。”
    这些道理内阁大臣们不懂么?懂的!他们都有丰富的工作经验,怎么不知道下面官员的底细呢?
    懂,为何又不说呢?那就见仁见智了!
    李元若有所思,扭头看看内阁诸公道;“诸卿以为如何?”
    方颂立刻道:“不器所言,大善!”
    潘季驯也道:“可行!”
    李清与岳齐不语。
    林如海道:“不器所言,确实周详,可试行之。不如先在两广试行,厘清标准后,推广全国。”
    李元这才点点头道:“今国用充足,本不该生事。然当今世界,大争之世,我国不进则退,一旦落后必为西夷所辱。国家税赋,用于道路、桥梁、修河、常平诸事,正所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朕观先生所言,钱若不用,则为死物。”
    贾琏接过话道:“陛下,纳税乃国民应尽的义务,朝廷为百姓提供了安居乐业的环境,百姓则有义务纳税。道理是一定要讲清楚的,该纳的税一文都不能少,不该纳的税,一文也不该多收。能否做到不去说,应该朝此方向努力。儒家讲天下大同讲了两年前,一直也没实现过,但因此就不讲了么?还是要讲的,并以此鞭策国家上下,一起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个人如何不去说了,但一个国家必须有一个长远的目标。
    儒家把个人道德水平的调度起的很高,这个事情做错了么?
    如果真这么想就大错特错了,儒家思想延续了两千年,其感召力远胜其他学说。你别管儒家抄了多少其他思想的内容,现实就是感召力无敌。
    历史上每逢国家危难,儒家的感召力就会爆发,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仁人志士。
    即便是清朝那么残酷的统治,依旧无法抹杀儒家高道德的感召力,在民族危亡之际,烂了一百多年的中华大地,照样能爬起来,重回巅峰。
    西方国家不是没有出现过大帝国,但结果都是一旦烂了,就彻底消亡了,不复存在了。民族韧性和感召力太差了。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俄罗斯都比欧美强。
    “先生在外辛苦,且回家休息吧。”李元问明白之后,不再留贾琏,而是给他放假回家休息。
    待贾琏去后,李元才对内阁诸公道:“以贾卿之法,先在两广试行,督察院在明,龙禁尉在案,专设小民涉诉之所,督察院不可轻慢。”
    从江南一地,一次性的补税数千万元,李元尝到了甜头,自然不肯放弃。
    林如海等人也无法反驳,毕竟工商税的问题,不是今天存在的,是一直存在的。朝廷以此为理由,大义名分上是没问题的。
    当然也要分时候,像明末那种情况,根本就做不到。
    如今国家处在盛世,处在绝对强势的地位,事情办起来还真就不那么难。
    所以说,盛世求变,就是这个道理。
    盛世的时候,国家高速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很多问题,一旦稍有停滞,就必须抓住机会进行调整。
    这个道理其实现实中就能看到,企业做大了就会出现大企业病,不就是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太多的问题,在某个阶段必须调整么?
    不求一次调整就能根治某个问题,但只要一直坚持随时调整,最大限度的保证某些问题不会发作,变成大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同样有很多问题是没有及时调整,导致暴雷的。即便如此,也比大面积的问题一起暴雷要好。
    矛盾一旦集中爆发,那是要动摇企业根基的。
    现在的周帝国,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调整期,所以贾琏才要抓住机会,尽量的解决一些过去忽略的问题。
    别以为绕路走就没问题,不存在的,只要企业不断的扩张和发展,就一定会衍生出新问题。
    后续的事情暂时与贾琏无关了。
    皇帝和内阁确定之后,先出一个纲要,交给下面落实和执行。然后在执行的过程中,结合方方面面的经验,试点结束后,拟定新法,推广全国。
    贾琏在江南的补税行动,有其特殊性,没有太多的借鉴价值。
    要搞试点,为何不在京津,而在两广呢?
    这其中的含义,值得玩味。
    回到家中的贾琏,梳洗一番后用饭,与家人说话,晚上早早睡下。
    次日起来,特意去了宝钗的院子内,让她去叫薛家在京的主事来。
    薛家的根基在南方,京中主事乃一族叔,至贾府面见贾琏后,贾琏当面交代一番,使其记录口述,贾琏不留文字。
    主事族叔出了贾府,立刻出京城南下,直奔广州去寻薛蟠。
    贾琏与南洋以及两广官员之间的联系,多数由薛蟠来完成。相互之间不落纸笔文字,素来是极为谨慎。
    所谓试点的建议,贾琏当着众人的面无话可说,实际上不可不防。
    要说工商税收有遗漏的地方,南方官营企业从来都不是重灾区,反倒是私营企业问题严重。
    原因自然是显而易见的,京城高官多,勋贵多,工商税收方面除了官营企业比较收规矩,私营企业哪有老实依法纳税的?
    乌鸦落在猪身上,只看见别人的黑。
    所以才要奔着贾琏起家的老巢而去,有没有公心,有,有没有私心,也有,有没有害人之心,你猜。
    站在贾琏的角度,经过江南税案之后,不知道多少人想要他立刻去死啊。
    现实情况是,即便贾琏人在江南时,私底下依旧有官绅对贾琏恨入骨髓,恨不得生啖其肉。
    可惜奈何不得贾琏,并怕的要死,只能在私下里蛐蛐。
    京城也一样,贾琏回京之后,不少人慌乱不堪,生怕贾琏在京城也来一回。
    最少说再不济钱消灾,实际上哪个不是善财难舍呢?
    明明最合适搞试点的是京津,现在被内阁一杆子支广东去了。
    这种现象贾琏并不气馁,真要因此气馁,那什么事情都不要做了。
    只要是个人,斗争,无处不在。即便你选择隐居山野,也要与大自然斗争,与野兽斗争。
    人生在世,哪有不斗争的时候呢?
    即便你躺平摆烂,每天也需要两千大卡的热量,出门也要有一身衣服穿,在家里蹲还要交电费,要有电脑手机。
    说句最难听的,费城那些生化危机,也要有钱去买药,否则就是生不如死。
    难得的假期居家,贾琏每日偷懒,早晨起来的很晚,吃了午饭陪孩子们说说话,下午在贾府内四处闲逛。
    晚饭是各家请吃。
    先是二房那边,贾政请赴宴,贾琏如约而至,见宝玉在席间,不免客气两句。
    言语之间,宝玉各种禅语,大有要出家的意思。
    年龄大了,贾政也吓不住宝玉了,每每语气严厉的呵斥,宝玉也不过是低头不语,如同耳边风。
    没一会宝玉便告辞退下,贾政不耐烦的撵走他了。
    叔侄二人时,贾政不免叹息一声:“不要管那个小畜生了。不器与如海兄为翁婿,本是一家人,为何有隙?”
    贾琏还想关心一下贾宝玉何时出家呢,没曾想贾政先发问了。
    从政-治前途而言,贾政已经走到头了。原本是有把宝玉扶起来的意思,看不到希望后,大概是想扶孙子了。
    提起贾琏与林如海之间的问题,无非是担心贾家林家一旦闹起来,两家都不落好。万一都因此家道中落,孙子怎么办。
    从内心深处,贾政是非常希望缓和贾琏与林如海之间的矛盾。
    “二叔言重,我与丈人并无私人恩怨!”贾琏实话实说,贾政可不敢信:“既无私怨,为何流放林氏族长?”
    贾琏顿时愕然道:“二叔何出此言?我去江南,身负钦命,林山以长辈自居,阻挠钦差办案,带了很坏的头。没有杀他祭旗,只是流放了事,小侄已经非常大度了。换成二十年前,林山难逃一刀,林氏难逃抄家流放。退一万步,他不尊重我,我为何要尊重他?”
    贾政开始觉得不对劲,仔细一琢磨,还真就是这个道理。林如海是首辅怎么了?贾琏的前程不重要么?
    “翁婿之间,有话还是好好说的好。”贾政也不好再劝,林如海毕竟是外人。
    贾琏笑道:“老丈人身居首相高位,所图者天下太平,任期内稳当无事,顺便扶持林家后辈。当今锐意进取,行事激进,岂容老丈人龟步慢行。说句不中听的,老丈人还在用二十年前的思维做首辅,今上不喜日久矣。”
    如果是承辉帝在位,林如海的做法自然是没问题的,但是李元则不能接受了。
    他毕竟在南洋待过几年,知道西洋各国纵横四海,进步可谓日新月异,心里是有危机感的。
    还有就是受到了贾琏的影响,真的是有时不我待的心态。
    一番话给贾政说懵逼了,愕然道:“果真如此么?那某还是要劝劝如海的。”
    贾政心里是信了贾琏的话,察觉到自己全错人了。
    贾琏也没有多呆,酒后告辞回家,夜宿黛玉处。
    天气热了,折腾的一身是汗后,并躺着喘息,缓过来后才有心思说话。
    “父亲要坐稳首辅的位子,少不得各级官员的持。市井之中有流言,朝中不少官员只听琏哥的,不知有首辅和陛下。”
    贾琏费力气太多,此刻没啥精神,听了也不在意的回答:“这类谣言听的耳朵起老茧了。”
    黛玉仅着肚兜,陡然坐起看着贾琏道:“琏哥肩负贾氏一门,怎可轻慢此事?”
    贾琏见她着急,也不辩解,伸手拽下,堵住嘴。对话中断。
    ps:被屏蔽了,修改之后担心字数不够,补上这一段废话。多多谅解。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