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男友书库

手机版

男友书库 > 历史军事 > 篡蒙:我岳父是成吉思汗 > 第246章 大宋的海贸商,翘首以盼赵朔带来大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246章 大宋的海贸商,翘首以盼赵朔带来大

    第246章 大宋的海贸商,翘首以盼赵朔带来大航海时代!
    “砍了张家老二!”
    “杀光张家!”
    “反了!反了该死的大宋!
    “反了南方赵官家,投北方赵官家!”
    “北方赵官家,给我们分张家的田!”
    ……
    这支小队的民军见有了领头的,一时间对张家的仇恨,对朝廷的仇恨同时涌上心头,向着张家二公子的方向蜂拥而来!
    张家非常不是东西,宋国朝廷也丝毫不遑多让。
    到了现在,宋朝的税赋已经达到了北宋时期的五倍以上,除了夏秋二税以及身丁钱米外,又增加了经制钱、总制钱、月椿钱、版帐钱、田契钱、称提钱、折估钱、免行钱、翻引钱、纳醋钱、卖纸钱、户长申帖钱、保正牌限钱……等七十余种税收名目。
    甚至老百姓打官司,如果两诉不胜就要罚钱。如果胜了,则要向官府缴纳欢喜钱。总而言之,无论胜负,都要给官府钱。
    单单这些赋税也就罢了。
    朝廷对百姓敲骨吸髓,但因为巨额的贪墨和浪费,仍旧不敷使用。在再也想不出征税名目的情况下,来了个“预借赋税”。
    你今年缴了税,明年的交了没有?
    后年的呢?
    在赵朔发布《灭宋令》之时,江南地区南宋朝廷已经普遍“预借”了三年的赋税。
    平江(苏州)地区富庶,预借达到了六年。
    这次为了举兵勤王,吴潜大笔一挥,再“预借一年”,总“预借”达到了七年!
    什么样的家庭,能先交出七年的赋税啊!
    再富庶的地区,也经不起这样折腾!
    百姓们对南宋朝廷,心中早已充满了怒火!
    死吧!
    死吧!
    都去死吧!
    张家老二要死!
    张家全家要死!
    这大宋朝廷更要死!
    这些佃户们都经过了几个月的军事训练,知道如何使用他们的刀枪,现在更知道这刀该砍向谁,枪该刺向谁!
    功夫不大,张家二公子和他的十几名家丁被砍成了肉泥。
    不得不说,赵昀的《天下勤王诏》,完全是走了一招臭棋。
    不得民心,你玩什么总动员啊!
    北宋末年,南方有方腊起义,北方有张万仙、张迪、高托山等领导饥民与士兵联合的宣和大暴动。但是,金国比宋国更不当人,才一道勤王诏,几十万大军响应,救援汴梁。
    历史上的南宋末年。
    虽然有十万军民殉国的崖山惨案,但实际上民心早就不是向着南宋朝廷了,而是为华夏而战。
    一个显著事实是,当蒙古军破了襄阳,朝廷发布《勤王诏》要救临安时,总共也只文天祥和张世杰等大猫小猫两三只来勤王了。
    无他,蒙古军虽然比南宋朝廷更不当人,但差别没那么大。
    至于说指望士大夫?
    “要命不要钱”的,比“要钱不要命”的要多得多!
    如今,赵朔既不是异族,征服南宋也用的是汉军八旗,还允诺给百姓们分田地。
    谁还肯为了南宋朝廷出力?
    勤王?
    勤哪个王?
    百姓们更想勤的是那位北方赵官家!
    “反了!咱们反了!”
    “投北方赵官家!”
    “左臂上绑白布!左臂绑白布就是自己人!”
    “北方赵官家来了,分田地啊!”
    “杀破平江,发大财!”
    ……
    一时间,整个大营内的呐喊声,此起彼伏。
    当夜四更天的时候,李师勇和黄琼已经冲破了中军大营,杀死吴忠,将大宋状元郎吴潜生擒活拿。
    天刚蒙蒙亮的时候,一场大乱已经平息。
    战后清点,十万大军还有八万四千余人。
    其中正规军三千七百余人,厢军一万六千,民军六万五千左右。
    这远比李师勇等人想象中要多。
    当然了,他们明白,这场兵变如此顺利,不是他们多厉害,而是借了百姓们对大宋朝廷和地主的仇恨,以及赵朔大王的势。
    必须趁热打铁!
    大军立刻起行,当天中午时分,来到了平江城下。
    李师勇和黄琼、吴义、刘七亲自动手,在众目睽睽之下,将状元郎吴潜生生活剐,以示和大宋朝廷彻底决裂,势不两立之意。
    守城的宋老忠等宋军大将见状,既怕李师勇率领大军攻城,又贪图平江城内的金山银海,当天傍晚时分,主动开了平江城。
    当天晚上,平江城内火光阵阵,喊杀冲天。
    此时的平江城,既是天下少有的富庶之地,又远离政治中心,成为了众多致仕官员、名人隐士的居住所在。
    杀杀杀!
    斩斩斩!
    一时间,不知多少官员士大夫名人隐士的府邸,全家男丁被杀了个鸡犬不留。
    他们的妻子女儿,也要被那些乱兵、暴民们乐一乐。
    这都是他们应得的!
    这是他们欠那些被敲骨吸髓喊冤无门的平民百姓的!
    天理循环,报应不爽!
    平江城大乱三日后,虽然不能称为“内库烧成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但也差不了多少。
    直到这时候,李师勇等人才着手恢复秩序。
    按照他们原本的计划,这时候就应该出城,搜集各种船只,以备打不过大宋平叛的兵马,去太湖躲避了。
    毕竟,这里距离临安太近了,也就是五百里左右的路程。
    不过他们赫然发现,世道变了。
    得知平江兵变的消息之后,那些被欺压已久的佃户、奴婢们按耐不住了,纷纷揭竿而起,杀官员杀官户杀富户,焚地契、焚卖身契,甚至将那些大户的祖坟都掘了,挫骨扬灰!
    这场大乱,正在如同瘟疫一般,正在以平江为中心,向着四下里蔓延开去,甚至蔓延出了平江府。
    李师勇四人商量了一下,赶紧派人,联络平江府境内的各种义军头领。
    粗略估算,光平江府内的义军要超过十万,再加上他们,不就超过二十万了吗?
    那还跑什么跑啊?
    的确,这些义军以佃农为主,战斗力实在可疑。但是,作战不行,守城还不行吗?
    平江城乃是这个时代数得着的坚固城池,由大城和子城构成。大城周长三十五里,城外护城河宽四十丈,有城门五座:阊门、盘门、葑门、娄门、齐门,这些城门又皆有水陆两门。
    子城位于城市中央,系平江府衙署所在地,四周也围以城墙,周长也有十二里。
    二十万大军,还守不住平江城?
    平江乃是宋国数得着的富庶地区,也不缺军粮。
    宋国朝廷想要派兵来剿,尽可以试试!
    当然了,这时候平江义军的内部互不统属,分为十数股大势力,内部矛盾是非常大而且难以弥合的。
    唯一能让他们团结起来的,也就是北方赵官家的名号了。
    李师勇在众头领的议事厅上,挂了一副对联。
    上联:替天行道。下联:等待招安。横批:北方赵官家万岁。
    这副对联当然写的不伦不类,但是这些头领大都是粗人,不写这么明白,这些大老粗看的懂吗?怎么号召大家一起守平江?
    非但如此,李师勇赶紧派人乔装打扮,去给还在襄阳的赵朔送信,请他速派一员大将来平江坐镇。
    平江这么多股势力和兵力,倒是不担心宋国来平叛。但赵朔的使者来得晚了,恐怕内部就要发生火并了。
    而且,这十几股义军头领里面,恐怕就有黑冰台的人。只是地位低微,没有上面指示,不愿意暴露身份罢了,李师勇的大个大头领的位置并不稳当。
    唯有赵朔的正式使者来了,承认了李师勇等人的功绩。他们掀起这一场大乱的巨大收获,才算落袋为安。
    ……
    ……
    与此同时,福建路,福州城。
    “我大宋立国两百余年,朝廷对尔等不薄。如今赵朔三十万大军,气势汹汹,逼近临安,正是需要大家为君父分忧之时。诸位还请尽心竭力,为朝廷出力啊!”
    福建安抚使、福州知府吴渊,目光灼灼,向着五六十位大海商看来。
    吴渊是吴潜的哥哥。
    虽然吴渊现在还不知道兄弟惨死平江的事实,但现在心情着实说不上舒畅。
    没办法,福建以山地丘陵地形为主,平原面积狭小,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田地甚少。
    赵朔要杀来福建平分田地,对于那些官员士大夫影响不大,他们凭什么和赵朔拼命?
    这些官员士大夫又都是有后台的,吴渊也不敢逼迫太甚。
    靠福建本身的兵力勤王,那就更不靠谱了。
    大宋行“强干弱枝”之策,天下强军主要聚集于都城和边境。
    在南宋,就是集中于临安、两淮、四川和京湖地区。
    福建既不是国都,又不是边境,自然兵力弱的可怜。
    十年前,大宋以高出原本就价格高昂的官盐的数倍价格,强行“计口敷盐”。
    就这,所售卖的食盐中还掺以灰土,不堪食用。
    福建土地贫瘠,除了那些参与海贸的百姓,全部困苦不堪。哪里能吃得起这么贵的盐?直接导致了福建的私盐盛行。
    朝廷为了保证收入,又强力镇压,福建处死的私盐贩子超过三千人。
    终于,在五年前,福建一个叫晏梦彪的私盐贩子,集合数百名走投无路的盐贩,在宁化南部的潭飞石祭举行武装起义,不到一年时间,兵力就达到五万多人,不仅攻占了福建十数个县城,而且兵进江西,攻占了宜黄、崇仁、金溪等县。
    凭福建和江西本地的力量,根本就无法镇压,最后没办法,南宋朝廷派淮西将王祖忠率三千五百名淮西精兵入闽增援,才将这场持续两年多的农民起义镇压下去。
    现在大宋的食盐策略分毫未改,吴渊敢调一兵一卒出福建吗?就不怕再来一个晏梦彪?
    再说了,就算能调福建兵去勤王,那些弱兵有什么用?他们就算倾巢而出,连三千五百个淮西精兵的战力都不如。
    吴渊没办法,把主意打到了这些大海商的身上。
    商人嘛,有什么胆子,敢不听他这个福建安抚使的命令?
    而且,这些海商有无数大船,从事海贸。他们出海之后,要和滔天巨浪搏斗,要和当地土著战争,甚至要和临时客串一把海盗的海商搏斗,那些水手是颇有战力的。
    如果这些海商肯勤王,福建不就能出一支可战之师了吗?
    “安抚使放心,朝廷危难,我们王家绝对不会袖手不管!”
    “我们冯家,愿出全力!”
    “楚家子弟,尽皆愿意为朝廷效死!”
    ……
    吴渊话音刚落,众海商就纷纷发言慷慨激昂,看那样子,真是好一群大宋的忠臣孝子。
    其中一个大食人叫的最为大声,道:“我们蒲家,愿意出大船二十艘,中等船只一百五十艘,兵八千人,为朝廷效力!”
    “这么多?”
    吴潜大喜过望,来到那大食人近前,道:“你是……泉州蒲家的家主蒲……蒲……”
    “蒲开宗!”
    那大食人慷慨激昂地道:“我受朝廷大恩,以大食人之身,官居安溪主簿之职,怎敢不为朝廷尽心竭力?说实话,我们蒲家既没有这么多船,也没有这么多兵。但是,为了这次勤王,我不仅联络了福建各地的同族,还有广州的诸多同族,才凑出了如此众多的兵力和船只。”
    “非但如此,我还准备亲自领军,让我两个刚刚长大的儿子蒲寿成和蒲寿庚为副,誓保大宋朝廷,与赵朔周旋到底!”
    蒲开宗对大宋当然没那么忠心。
    在历史记载中,他的儿子蒲寿庚不但主动投降了元朝,而且屠尽了泉州城内的大宋宗室。
    不过,这不是赵赫对真神教太狠了吗?一切仿高丽例,对待真神教诸国。
    包括泉州蒲氏在内的真神教子民,对赵朔恨之入骨,又无可奈何。
    真神教诸国被蒙古十五万大军攻打,处境十分艰难。
    他们已经做好了,分散实力以待将来的准备。
    一部分准备退往欧罗巴诸国,请求收留。
    另外一部分的退路,就是南方的大宋了。
    大宋有万里江山,坚城无数,八千多万子民,赵朔应该攻不下来吧?
    所以,他们要宋国的真神教子民,竭力保宋国的安全,并且趁着这场大战夺取宋国的高位。
    有朝一日,来个鹊巢鸠占,也未可知!
    吴渊可不知道蒲寿庚的所思所想,大喜过望,道:“好!我大宋有你如此忠臣,何愁保不住江山社稷?”
    然后,又向其他海商看来,道:“一个番人尚且如此忠于我大宋,何况汝等?诸位务必以蒲开宗为范,竭尽全力,出兵勤王!”
    “是!”
    众海商齐齐躬身,高声答应。
    不过,当七日后,众海商的船队齐聚泉州刺桐港,准备开拔勤王之时,吴渊就傻眼了。
    举目望去,除了泉州蒲氏的船队之外,只有大大小小不到百艘船只,总兵力估计不超过两千!
    “诶!我说你们张家,实在是做的太过分了。”
    港口上,泉州王氏子弟王四光,向着张氏子弟张有明看来,道:“张家的船只,虽然不如蒲家多,但也差不了多少。就派你带着两艘船,百十人前来,也太不给朝廷面子了。”
    “这话说的,好像你们王家出力多似的?”
    张有明冷笑道:“大宋对我们商人不薄?盐铁也就罢了,酒、茶、香料、明矾,这些能赚大钱的货物,哪个不是握在朝廷的手中,不准我们商人参与?还有,三十里就一个税卡,再加上税吏的吃拿卡要,老实做买卖怎么能活的下去?就更别提交钞贬值,最大的受害者就是我们这些商人了。”
    王四光点头,道:“确实如此,现在山东的板桥镇又发达起来了,抢了不知我们多少生意。人家赵朔大王对商人才真叫好,除了关于军械的物资外,任凭商人交易。”
    “关键是税收啊!”旁边楚氏子弟楚天河,在一旁接话道:“赵朔大王几万里江山,只用交一次税,这是多大的德政?赵朔大王的兵马不攻过来,我们凭什么和北方商人竞争!”
    王四光道:“听说了吗?赵朔大王的海船,都能捕鲸鱼了!”
    “还能去南洋挖鸟粪呢!一船船运回来的都是钱啊!”楚天河眼睛中简直要冒出光来,道:“咱们不成为赵朔大王的子民,怎么可能得到这种造大船的技术?”
    王四光道:“如果我们也有了这技术,四海任意纵横,获利恐怕比今天的五倍都不止!”
    “所以啊,对那位安抚使,咱们应付应付就得了,找机会就开溜!”
    张有明望向大海的方向,心中豪情万丈,道:“在赵朔大王的治下,我们的商船,恐怕能遍布整个世界!”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