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男友书库

手机版

男友书库 > 历史军事 > 秦人的悠闲生活 > 第103章 陇上传说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103章 陇上传说

    第103章 陇上传说
    今年看似很平静,偏偏是本该最无事发生的窝冬时节,却说起了泰山封禅。
    扶苏知道,当齐鲁博士说起了当年在泰山封禅的周天子,李斯肯定也会向始皇帝请命泰山封禅。
    但换言之,想要让天下知道天命更替,告诉天下人,周天子的时代结束了,始皇帝去封禅泰山李斯一定是支持的。
    再者,其中肯定也有李斯与齐鲁博士之间的争斗。
    在扶苏看来,齐鲁博士入秦这么多年,始皇帝与李斯对那些人的耐心说不定也快耗尽了。
    今年冬季事多,这个多事之冬又发现了徐福,他原名徐市,徐市的星象与潮汐规律的卷宗并没有引起丞相李斯的注意。
    在扶苏看来,如果他直接说海外有仙山,仙山上有仙人,仙人能赐长生,说不定就会直接引起丞相的注意了。
    扶苏正思量着,就有人来禀报,说是始皇帝想去雍城走走,在来年农礼之前就回来,请公子守备咸阳,由丞相李斯与公子扶苏共理国事。
    来人禀报完始皇帝的诏命,就离开了。
    两天后,父皇真的离开了咸阳,在王贲与冯去疾的陪同下,要去雍城看看。
    扶苏与李斯在咸阳城外,送别了护送的队伍。
    李斯道:“公子让都水长去了陇西郡,昨夜在章台宫,还说起想去西北边防看看。”
    “如此说来,父皇还会晚几天回来?”
    李斯道:“前后也就多个三五天,不影响来年的农礼。”
    大秦公子与当今丞相走回咸阳城。
    眼前的街道已被肃清,眼下街道上两侧站着甲士,显得街道也宽敞了许多。
    扶苏也能感受到,两侧的民居中,有不少人在往外看着,似乎有人在观察自己这位公子。
    按照李斯所言,父皇去一趟雍城多半是为了今年的祭祖,顺便再去西北边防看看,这种新行为更像是西巡,况且还有数万兵马护送。
    “老师。”
    “臣在。”
    扶苏道:“你说父皇此番西巡,是为了看看西北边防是否稳固,亲自出行查问边防,是因西戎与匈奴的战事愈演愈烈,还是说父皇已决定将来的北伐匈奴。”
    “臣不敢揣测。”
    李斯当然不敢揣测了,不过扶苏知道,始皇帝西巡之后,就是前往泰山封禅了。
    扶苏笑道:“无妨,老师不用紧张,我也是猜的。”
    听公子扶苏也承认也在猜测始皇帝的心意。
    李斯被公子的坦言与坦诚又被感动得笑了,心头一松,长出一口气,回道:“待来年农礼结束之后,再论吧。”
    扶苏颔首。
    走入丞相府之后,李由就吩咐让街道两侧的甲士纷纷散去,咸阳城又恢复了热闹,街道上也恢复了拥挤。
    扶苏走入丞相府内,开始处置今天的事。
    李斯与张苍正在看着各地送来的文书。
    老太尉依旧在太尉府处置着军中事宜。
    而自己呢,王贲不在之后,身为少府丞就要主持少府事宜,就比如说父皇去西北巡视边防。
    我这个大秦公子身为少府丞,要解决一路上粮草供给的大事。
    程邈如今少府任职御府令,可以帮忙打个下手。
    父皇出行就是数万兵马护送,扶苏查阅着各县仓储,可以确定的是父皇会在雍城祭祖,要在雍城停留几天。
    那么这几天扶苏就有时间安排粮草事宜,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始皇帝出行的路线上,布置好粮草。
    并且按照路线将每天的粮草提前布置好,存放的地点不用太过精确,差个三五里地也无妨,粮草运送也不用太过提前,预备三五天后的粮草就可以了。
    也就等着父皇行进了一天,抵达一个地点时,粮草就在那里准备好了。
    至于行进的路线与地点,好就好在护送的大将军是自己的岳丈,给个书信就能提前知道了。
    扶苏觉得勉强可以应付,况且有了咸阳桥之后,粮草运送能够更方便。
    眼下,父皇刚离开咸阳,都还来得及。
    扶苏又想到粮草让谁去护送?
    少府令是可以选择粮草运送的将领的,但少府令不在,这件事名正言顺的就落在自己这个少府丞身上,并且扶苏觉得没人会反对。
    章邯虽忠心,但他是郡守,如今只掌握了渭南的兵马,而且那支兵马只有百余人。
    李由在蜀中守了三年之久,虽说在外成家了,不过这人还是能刻苦,并且足够有毅力且忠诚。
    扶苏还是有私心的,想要培养几个心腹将军。
    那么接下来,扶苏觉得自己要做的事就很简单了,让程邈写文书送去各县划拨粮草,让李由拿着调令前往各县调动兵马与县吏,将粮食运送到位,就可以了。
    扶苏查阅各县如今的粮食储备,好就好在这些年关中依旧丰收,对付这一次西巡还是足够的。
    直到黄昏时分,扶苏已写好了十余份粮食划拨的文书,交给了程邈。
    翌日早晨,程邈带着十余卷文书来到了军中。
    李由就值守在咸阳城的东门前。
    两人谈了几句话,当看到程邈带来的文书,李由道:“咸阳的粮仓充盈,可以先调动。”
    程邈回道:“我与李校令同行。”
    李由与程邈先是按照文书将从咸阳城调度了三万石粮食,吩咐完这些,他们就去各县调取粮草。
    老刍是频阳县的一个老秦军,年轻时就跟着王翦去打仗,后来他的儿子与孙子也跟着王翦打仗。
    老刍本名是刍,年纪大了就被这里的年轻人笑称老刍。
    刍本是寓意可靠的马匹。
    不论是当年行军打仗跟着大军奔波各地或者是现在,他都是一个很可靠的人。
    当初在军中,时常在王翦左右,出生入死多年。
    现在年迈了,回到了县里成了一个老人。
    六十余岁的老人,还是县里较好的劳动力,老刍从军中退下来之后,就在频阳县的陶坊做一个陶厉,是这里的陶坊匠。
    老秦军有很多人在东出之后,就没有机会回来,老秦军是很苦的,老刍十七岁就开始出去打仗了,直到他与王翦一起从楚国回到了关中,老刍才觉得,他这个老秦军的苦日子终于结束了。
    现在来看,老刍每天在陶坊劳作与这里的老妇人说着一些不太好听的笑话,或者是看着玩闹的孙子们一天天长大,老刍还会觉得自己很快活。
    得知咸阳来了调令,要来频阳调取粮草,老刍听几个老妇人说起了这件事,他放下手中的陶罐,急匆匆走向了村口。
    后方的几个老妇人正在念叨着,这老刍一把年纪,咸阳的调令与他有什么关系。
    调取粮草除了县令,肯定还要频阳公出来的。
    等须发皆白的王翦从宅邸里出来,就见到了老刍。
    老刍站得笔直,他老人家的腰带一直打着十分结实的结,穿着老旧的布鞋。
    王翦道:“老兄弟啊,不打仗了,你不用来的。”
    老刍还是道:“要是有什么事,老刍可以给将军搭把手。”
    老刍称呼王翦还是那句将军,王翦自认打了一辈子的仗,但听到老兄弟说一句将军,王翦眼眶还是忍不住一红。
    当王翦走到了村口,一队秦兵正在这里将粮食装车。
    李由上前行礼道:“频阳公。”
    王翦笑呵呵道:“没想到你也长这么大了。”
    李由本着公事公办的严肃态度,道:“按照军令,我要抽调平阳县的三千石粮食。”
    王翦道:“这两年丰收,官仓的粮食都快放不下了,多拿一些走吧。”
    李由颔首,但只是让手下的人马拿了三千石,而后去了下一个县。
    始皇帝前脚刚走,咸阳城的兵马则奔走在各县之间。
    丞相府内,李斯自然是知道三年的南征给中原带来了何等巨大的创伤,若不是有渭南的两万顷良田,恐怕始皇帝也不会继续往北方增兵了。
    今年中原各郡县丰收之后,才觉得松了一口气。
    李斯看到了公子扶苏递来的西巡粮草的布置,还是颇为满意的。
    而且渭南调取的粮食是最多的。
    扶苏站在一旁又解释道:“渭南郡的粮食产量很高。”
    三天时间,公子扶苏就为始皇帝准备好了出行的粮草,这倒是让李斯省了不少事。
    或许换个人来做,应该也能达到这种成果。
    不过李斯还是觉得,主要还是因公子扶苏在关中的民望颇高,才会这么顺利。
    筹措好粮草之后,就剩下运送路线,这件事让李由带着兵马沿途去布置,余下的都是执行力的事,程邈每天都会让人快马传递文书,询问始皇帝的出行所在。
    忙完眼前这些事,扶苏终于可以好好看看,陇西的奏报。
    在唐代陇西道又称贡麦区,杜甫曾有诗:渭北春天树,陇右麦粮丰。
    说的就是陇西的麦子丰收,在后世的敦煌汉简考古上,就有西汉时期种植冬小麦的记录,那时称为宿麦。
    也就有了后来的记载,得麦谷百万余斛,迫使羌人归降。
    包括后来的河湟谷地,当年的河湟高原也是麦子的丰收地。
    当年的西汉农书《氾胜之书》有相关记载:冬雨雪止,以物辄蔺麦上,掩其雪…立春后,土块释…麦根茂盛。
    这就是西汉时期有关陇西冬小麦的记载。
    所以呀,扶苏一直觉得老祖宗很了不起。
    在汉武帝建设河西四郡之后,也就是距离现在的八十年之后,陇西各地是有大规模种植冬小麦的记录的。
    都水长禄到了陇西郡,调查过有关记录,在上邽县的县志记录中,曾经在秦昭襄王巡视长城时期,就有记录过一种麦子,类似冬小麦,那时也只是记录而已,没有其他的卷宗记录有相关的事。
    直到看到都水长的翻阅县志卷宗得知,扶苏才后知后觉的醒悟,难怪八十年后的汉武帝开辟河西走廊四郡之后,才开始大规模种冬小麦,原来冬小麦最早的种植记录来自西域。
    种植冬小麦还需要特殊的农具,所开垦的田地需要犁得比寻常田地更深,现在引种冬小麦,说不定能赶在来年开春时节收获。
    扶苏觉得想要实现粮食增长,在现有大秦的条件与卷宗所记录的相关证据下,就需要有大胆猜想,大胆实践,并且合理求证与谨慎总结的作风。
    扶苏一直记得,传闻中的上邽有着陇上小江南的美名。
    如今的上邽应该能更好才对,那里可以养活很多很多的人口,增强关中以西的实力。
    关中需要有粮仓的压舱石,当年都江堰开辟之后,之后的老秦人们认为蜀中的稻米是关中的粮食压舱石。
    如今,龙首渠开辟之后,那两万顷田给关中再增加了一块压舱石。
    现在扶苏又想在上邽,再努力努力,哪怕收效会差一些,总要多尝试的,谁还会嫌粮食少呢。
    扶苏想着自己比汉武帝才年长八十岁,相差这么些年月而已,气候差距应该也不会太大。
    扶苏写了一道文书,让人送去了上邽县。
    丞相府内,张苍依旧自顾自地帮着丞相李斯处置国事,扶苏低声道:“老师?”
    张苍应道:“臣在。”
    “节气与历法的事,老师查阅的如何了?”
    张苍不动声色的在帛书的空白处写一个字,这个字是俟。
    俟是等待的意思的。
    扶苏了然,不再多言。
    老师所说的等待也不知是多久,可能这事真的难住了老师,扶苏本着以后再多问问打算,加上自学自解的态度与方式,心态十分平稳。
    得到了上邽县送来的奏报,对扶苏来说这是一件极其高兴,又值得庆祝的事,到了午时,当丞相府的官吏三三两两离开之后。
    整个丞相府清净了下来,丞相与廷尉也离开之后,这里就剩下公子扶苏与程邈,张苍三人。
    扶苏让田安带来了午食,今天的午食不仅有饼,还有面条,还有一盆切好的羊肉。
    羊肉切得很厚实,待田安也布置好这里的吃食之后,他也坐在一旁吃着。
    四人吃得安静,扶苏道:“西戎的人口多吗?”
    闻言,程邈与张苍齐齐一愣。
    扶苏又道:“陇西太需要人口了,战争除了掠夺土地与财宝,也需要掠夺人口。”
    张苍与程邈蹙眉正吃着饼,神色更凝重了几分。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