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章 伟大的艺术家总是抄袭的
第315章 伟大的艺术家总是抄袭的赵坤决定先把哈维晾在一边,
开玩笑,以《八仙饭店》当下的热度,但他不可能仅仅以80万美元的价格给贱卖了。
当然他也並不奢望委託代理发行,然后拿分成的方式。毕竟这里面的套路多著呢,而且那还是在別人的地盘,明明票房一个亿,可他偏偏说亏本,一毛钱都不分给你,你一点辙都没有,只能任人宰割。
所以,赵坤內心还是想卖版权,一锤子买卖,落袋为安。但在此之前,他希望儘可能的发酵一段时间,然后看火候差不多了再出手,儘可能地卖一个高价。
只是现在他对《黑色通缉令》安排的流程不太满意,上午媒体专场,中午新闻发布会,晚上首映,安排的太过紧凑。
如果像《八仙饭店》这种,媒体专场、新闻发布会能够和首映中间隔一天,让媒体评论能够有充分发酵的时间,那么想必效果会更好。
因为相比《八仙饭店》,他对《黑色通缉令》更有信心。
果然,当上午媒体专场放映结束后,在中午的新闻发布会上,不仅小小的新闻发布会现场快要被挤爆了,而且记者们提问格外踊跃。
这是自电影节开幕以来,从未出现过的现象,甚至还惊动了主办方。
別忘了,能够来到威尼斯电影节上採访的记者大部分都是那种资深的电影记者,说句不夸张的话,他们如果不做记者的工作,摇身一变就能就能成为影评人。
一句话,个个都非常专业。
提问的焦点当然电影中令人耳目一新的非线性敘事。
赵坤的回答很官方,稍稍透著一点幽默。
比如:
“你们不觉得这样很酷吗?”
“我觉得这样表达更有趣味性,不仅能增加观眾的观影兴趣,更能加强电影的表达能力。”
“我这么做的目的就是想把想像空间交给观眾,让观眾掌握思考权,掌握梳理和补充故事的权利,我想不同的观眾肯定会有不同的解读,不是吗?”
当然也有不怀好意的,比如一个来自《好莱坞报导》的美国记者就提问:“我发现您这部电影在敘事方式上明显有美国电影《公民凯恩》的痕跡。对此,您有何评论?”
赵坤微笑著瞅了瞅那位那位满脸骄傲且充满优越感的美国记者。
没错,《公民凯恩》確实称得上是世界电影史上的里程碑之作,这部电影最大贡献就是开创了非线性敘事的电影模式,而且非常成功。
之后也確实有不少电影模仿这种非线性敘事的方式,但基本上都是东施效,能与之比肩的一部都没有。
而《黑色通缉令》的出现,却让在座的记者感觉到此时台上坐著这位神色轻鬆的年轻导演已经復刻了,甚至是超越了《公民凯恩》所创造的非线性敘事的这一表达方式。
难怪那位美国记者有些坐不住了,向这位年轻的导演拋出这么一个近乎挑的问题。
说白了,这是美国电影开创的模式,你不过是抄袭罢了。
赵坤依旧一副云淡风轻的表情,总给人一种淡淡的装逼感,只见他不慌不忙,身子微微前倾,將话筒压低,道:“中国有句古话叫:“若夫椎轮为大之始,大络寧有椎轮之质,增冰为积水所成,积水曾微增冰之凛,何哉?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物既有之,文亦宜然。』”
这段话他是用中文说的,不但底下的记者一脸憎,就主办方特意安排的翻译同样无所適从,压根就不知道该怎么翻译。
赵坤接看继续用英文道:“这段话的意思其实很简单,就是说继承前人的事业,並使更加完善美好!《公民凯恩》是一部伟大的电影,我也確实模仿了《公民凯恩》的表达方式。而且我的这部电影中不止有《公民凯恩》的影子,还有很多电影的影子。我就是东抄西抄,抄来抄去然后把它们混杂在一起——-,没错,我就是到处抄袭,伟大的艺术家总是抄袭的。”
嘴,在新闻发布会上公然承认抄袭,现场一阵愣然,连那位提问的美国记者都愣住了而台上的人一个个都很紧张,就连平时混不吝的梁佳辉都张大了嘴巴,一脸不可思议地看著赵坤。
坐在一角的李锦文和陈虹则面面相,非常不理解这番话怎么会从赵坤的嘴里冒出来。
抄袭,对於艺术领域来说那绝对是大忌。
你可以承认这是借鑑,这是致敬,但绝不能承认是抄袭。
就像后世那部《乘风破浪》致敬《新难兄难弟》一样。
现场大概安静了两秒钟,突然有人拍手,开始稀稀拉拉,但紧跟著掌声一片,甚至还有人吹著流氓哨,大声喊:“cool!”
西方人口中的“coo1”等於就是中文里的“牛逼”!
大家都是懂行的,不会因为赵坤公然承认抄袭,而否定《黑色通缉令》是一部伟大的电影。
在很多人看来,《黑色通缉令》確实模仿了《公民凯恩》的非线性敘事的方式,却將之发扬光大,正如他说的那一番晦涩难懂的中文所表达的意思一样,继承前人的事业,並使更加完善美好!
瞧瞧,说的多好啊!
甚至他们认为赵坤承认抄袭,更多的是对那位美国记者的反击和反讽。
“伟大的艺术家总是抄袭的!』
这句话儼然成为了这一届威尼斯电影节上的金句。
眾所周知,东方人都是含蓄的,当下大部分的西方人对於中国的了解更多是“神秘”、“红色”之类词汇。
有点像后世咱们对北边的大金国这样的感觉。
但出现如此一个妙趣横生的中国导演,无疑更加引人注目。原定半个小时的新闻发布会,因为记者们的踊跃提问,足足开了一个多少小时。
等到明天一篇篇报导新鲜出炉,赵坤,包括《黑色通缉令》肯定会成为本届电影节最靚的仔!
那位提问美国记者虽然在掌声响起的那一刻,神情有点难堪,但马上在自己的本子上写下赵坤的最后一句话“伟大的艺术家总是抄袭的!”
他打算用这个標题写一篇文章,这一刻他觉得自己和赵坤的立场是一致的,吹捧《黑色通缉令》就等於是吹捧《公民凯恩》。
毕竟美国人才是非线性敘事的开创者,而眼前的这位年轻的中国导演只是將这种模式发扬光大。
美国人就是这么善於变通。
至於台上的其他几位早已转忧为喜,跟著大家一起拍手叫好。
香港人其实非常善於炒作,相比他们所擅长的緋闻炒作,赵坤这种以身入局,人为地製造爭议,引发艺术探討,无疑是非常高级的。
有爭议才会有话题,有了话题才好炒作,特別是还不用一分钱,只能用“coo1”来形容。
(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