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男友书库

手机版

男友书库 > 奇幻玄幻 > 明末:崇禎二年重建大明 > 第九十五章 辽东铁骑!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九十五章 辽东铁骑!

    第96章 辽东铁骑!
    草原上的牧兵集结不快,至少不如想像中的那样,布达齐是先让其兄奥巴之子巴达礼,先去寻找多尔袞,寻求支持。
    他自己则是带领大军,准备阻击明军。
    守住科尔沁草原,集合牧民,磨好了箭矢、刀子,披上布甲、皮甲、铁甲!
    布达齐费一个多时辰,聚集魔下轻骑,面容严峻,勒马带著眾多亲兵,打算亲自率军与明军决战,
    他魔下的两万多科尔沁牧骑,如今也算是百战之师了,这些时日在內部决斗中,这些骑兵彼此死斗角逐,已经颇为精锐,
    奔赴向东南方向,大军离营三十余里。
    大军列阵,带足了最好的羽箭和马刀,占据通辽东部往北的一处辽阔草场。
    蒙古旗帜多显三叉和四棱边的旗帜,汉人肯定不知其意,大军绵延出去一里,三横阵列,直面远处开始冒头的祖大寿部,
    辽东铁骑的夜不收哨骑先行出没,绕阵远眺渡步,被蒙古人的哨骑驱逐,则会视双方距离而要么渡步避开,要么加快马速,以快速避开可能的羽箭射程。
    隨著第五支、第六支明辽军夜不收骑兵出现,並赶到布达齐阵前十数里外,渡步巡视,手握弓箭,警惕的盯紧四方,蒙古人才逐渐开始反应过来。
    第一列的眾多蒙古骑兵后边,就是中军大阵。布达齐扫视著战场上的动静,他目光锐利,盯著远处的这些,环绕圈子渡步的明军夜不收。仔细打量明辽军他们,那不断往周遭插上標旗的动作,微微皱眉,眸子死死盯著旗帜,感觉到不小的压力。
    祖家的辽东铁骑,过了许久才逐步露出一些动静,成群的辽东骑兵在平坡中冒出来,
    马速不缓不慢,
    不断翻腾的银色中,有“沈”、“祖”、“辽”这种字旗,其外还有五方红旗和日月旗,这些辽东骑兵气势如虹,摧枯拉朽般向著这头碾来。
    日月旗已经多少年没在科尔沁出现了?
    大约最后一次出现,还是在李家控制辽东的时候,之后··
    辽骑中有几支队伍分散,开始与蒙古的斥候兵马作战,將背弓取下,箭矢搭在腿裙上,隨时可以支用,抓弓手同时勒住马的韁绳,目光锁在蒙古斥候的方位,主动逼近。
    近三万蒙古骑兵分作三列横阵,並未出现慌乱,也是肃杀威风难当,隨时准备在布达齐的指挥下,发动进攻。
    明辽军曾经驰骋草原蒙古,威名远播,但是时代已经不同了。
    祖大寿虽然只有四千人,但渡步向前,五方旗指向何处,大军便不做偏移。
    哪怕对面.—
    是近三万蒙古骑兵!
    两边骑兵远隔十里,这才逐步停止接近。
    面对著草原,祖大寿仰头看了看天穹的阴霾,久久不语,押著跨下马匹韁绳,终於是把目光投向了遥遥对边,他看向左右,拔出腰间的马刀朝天环绕,口中喊道:“大明万胜!”
    “万胜!”
    “万胜!”
    明辽军无不齐声吶喊助威,声势不小,就算是在宽阔的草原上,这几千人的声音也足够叫蒙古人听见。
    这头声震苍穹,祖大寿亲自拍马向前,开始缓缓前行逼近,数千明军骑兵的目光尽皆冷然,追隨主家继续向前递进,手中的韁绳上,已经握住了大弓,隨时可以去抓取箭矢,
    准备好上弦射击。
    蒙古人列阵並未惊慌,只是布达齐命左右两翼骑兵,速向两侧移动,单独留出自已这一支,剩下万余骑兵,维持三横阵型,只是將密集的阵型稍稍放鬆些,隨时准备好了机动。
    双方的肃杀之气,让人十分压抑。
    辽东风情锻链出强悍的弓骑兵,从李成梁调教明朝辽东牧民,训练家丁,打造出精锐的辽东铁骑,骑兵无不弓马嫻熟,参与对女真、的压制,也为大明帝国负责整个北方防区的来回鞭策。
    蒙古人自然是弓马嫻熟的轻骑兵,驰骋草原,也是大明开国之后,一直以来的最大对手。
    祖大寿开始加速,几千家丁也是连忙跟上主家,他的想法是先试试这些蒙古人的水平,来骑射对马一趟,比一比深浅。
    几千辽东铁骑汹涌而来,在草原上铁蹄奔腾,並且开始从中间部分裂出几百骑兵,在祖大乐的指挥下,向逐渐包上来的蒙古骑兵靠近上去阻断,
    相比起蒙古人,都披掛著铁札甲的明辽军看似可能被围,但每个人並不畏惧。
    歷史上的李如松之所以被蒙古韃靶包围,很可能是明朝自己这边內部出了些问题,像副將李平胡泄密,都是未见可知的事情。
    大概带了三千左右辽东铁骑的李如松,去韃靶腹地捣巢,路途中遭数万蒙古的包围攻击致死。
    只能说明神宗实录的刻意模糊记录,就是一种变相的佐证。
    极可能是明朝文官集团要谋害李如松,主动让李部將领泄密,毒害囂张跋扈的李如松。
    而眼下,祖大寿带的虽然也只有四千辽东铁骑,但相对而言,实力比李如松时期要稍有提升,且无后顾之忧。
    手上的兵马,甲胃和兵器比当年更加精锐,也是祖大寿敢於冲阵的主要原因。
    世人都知道,祖大寿一直以自己不能和祖上、父亲媲美勇猛而自卑。但谁又清楚,他祖大寿的心中对於父亲祖承训的那份崇敬,就是支持他一直在追隨大明,建功立业的信念。
    远征草原,祖大寿就是要打一场威风仗!
    两翼骑兵马上才开始张弓搭箭,蒙古骑兵隨著布达齐处的棱形主旗挥动,开始从两翼碾压过来!
    辽东兵马早有预料,祖大乐第一时间亲自率兵迎了上去,两翼的辽东骑兵將弓箭一支支瞅准大概便射出去,隨后一支支的取箭矢继续射出,
    箭雨宛若飞过的蝗虫!嗖嗖之声在蒙古人的耳畔响起,不断有人被箭矢射中,摔下马后惨遭践踏,蒙古人无不是目露凶光,即便对手已经用大弓射来了箭矢,也並不使用手中弓箭。
    这样的距离还不够!
    蒙古的轻弓磅数太低,射程不够远!轻弓的好处是射速快,箭矢接弓弦的的速度只需轻轻向后一拽即可射出。
    蒙古轻弓大概能有四十到六十磅,而明辽军使用的重弓、大弓,往往是六十磅以上最重可达八十磅!
    两边都在迅速地朝对方逼近过来,无视周围有人中箭的情况,哪怕是熟悉之人被箭射中,他们也微低著头,不会去看。
    这就是骑兵之间的对射,蒙古人缺乏铁质甲胃,当然也是习惯了不著重甲来作战,轻骑就是他们能够长期驰骋草原,对抗明朝进攻的有效兵种,图的就是马速,用马速甩掉明军弓箭,近的距离才行弓射。
    他们是咬著牙,拼命的往前递进,弓箭抓在手中,儘可能依靠精湛的马术,来躲避四周的箭雨。
    明军则是二百多步外就开始拋射,打出六支箭左右,蒙古人才迫到了能用箭矢还击,
    並且有机会给札申带来一点伤害。
    铁札甲往往厚度在一毫米左右,但层叠往復的结构,加上打磨光滑的曲面,实际防御厚度在一毫米至两毫米左右。
    蒙古的四十磅多点轻弓,想要能对这样的铁札甲造成摧枯拉朽的贯穿伤,需在二十步之內才有可能。
    也就是大概三十米距离內才行。
    这骑射装备间的差距,就是这么大,也就是为什么皇太极打林丹汗,从头压制到尾的主要原因。
    就是因为皇太极控制的建州境內,有大量浅铁矿,也就是这些浅铁矿,让后金国在努尔哈赤时期就有製造铁火炮和大量铁质甲胃。
    距离越近,辽东铁骑手中箭矢拉的就越快!
    他们那有力的臂膀发酸紧绷,但这些骑兵明盔下的神情並未改变,依旧冷酷无情,手中的下一支箭便已经上弦!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