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章 復言搜套?更换总督!
第111章 復言搜套?更换总督!《明藩寧波条约》的签订,使得大明至此有了绝对意义上的藩属疆界控制,並规范化了藩国与大明、以及彼此之间的商业纽带,使得大明的国势再增添一分增长。
朱由检对此事的结束,终於是呼出一口气,算是把这些海外藩国都给稳住了,也直接定下了外贸,那么一切顺利,就可以对內做出一些调整了。
对內的调整,指的不是对朝廷內部进行改变,而是对於陆地上的敌人,做出一些外交上的变更。
大明结束辽东战场,仅仅留著过於北方的八旗残余,豪格和代善两支,大明目前没有余力再发动进攻,需要先恢復辽东的骑兵数量之后,再做改变。
这不会是一件简单的事,要费时间,毕竟现在明辽军元气大伤,需要很久时间恢復。
陈奇瑜那儿先试著和谈,明廷也需要先稳住西孟的统治,把那里的耕地陆续分发,迁移百姓屯田造渠,开始修復水系。
这么庞大的土地,光是耕作来使用,至少能满足一两千万人,乃至更多。
不能打的太厉害,朱由检的意思是,再打,朱由检担心自己也消化不了那么多的地盘,没有人口的地盘,统治成本太高,太消耗大明的底蕴。
毕竟这几年人口出生再多,想要让更多生民乐意去迁移,一定是涉及到边疆安定与否的情况。
只有恢復和平,迁移南洋的百姓才能安居乐业,恢復人丁的生育。
总之现在能动的地方,只剩下西域了,並且朱由检也希望洪承畴能够加点速度,正在提供更多钱粮支持。
现在的进展还是太慢,刚刚打到台墩子驛和四工堡,洪承畴正在尝试打下整个瓜州城。
解决了水源问题,洪承畴是打算速战速决,集中三边战力,发了疯的进攻,甚至把运粮兵都压上去作战,但对手毕竟是游牧,对付起来没那么简单。
要问漠南蒙古,朱由检也暂时是没想法。
林丹汗与皇太极不同,他只是占据草原的蒙古大汗,而且一旦打起来,林丹汗能往北方跑,也能往西跑,並且跑完还会打回来,折腾明朝的边疆,对付起来难度太大。
毕竟蒙古草原甚至是太大了,游牧派系又多,朱由检是寧可让这帮蒙古人自己,在缺粮的情况下狗咬狗,自己损耗自己,也不乐意再派遣更多骑兵,去消耗在那帮游牧身上。
何况这些蒙古人,其实如果没有八旗和大明的压力,也能够对付对付沙俄。
沙俄在歷史上,靠的也就是够阴损的本性,靠著奇袭和蛮横无理,才將那些个漠北蒙古小部落给驱赶跑的。
然后修筑一个个小屯堡,使得蒙古人无奈让出地盘。而漠南蒙古则不同。
漠南蒙古毕竟有一个大汗在,並且接近统合整个地区。
林丹汗的兵马虽然不算强,但因为明朝这些的甲胃贸易,他的骑兵对抗沙俄那些探险者,显然有了一定优势。
毕竟漠北、漠西蒙古,人烟稀少,牧民大草原上的蒙古人,主要还是集中在漠南蒙古而宣大面对这种形势,卢象升反而给朱由检了一些压力,这也已经是卢象升第六回呈文,叫朱由检不由得需要仔细斟酌考虑,他的这篇復奏搜套。
卢象升再次呈奏疏言,要出击蒙古,终止和林丹汗的贸易,统调兵马收復河套地区。
他洋洋洒洒写了八百字,呈文通篇直言宣大兵马的目前情况是兵精粮足,並且有万余骑兵尚且精锐,只要皇帝批了,他就有能力收復河套。
宣大总督目前控制著,大明除去南直隶直辖兵力以外,最多的战兵,大概有八万,不包括一万两千多的宣大骑兵。
因为宣府和大同的重要性是远高於辽瀋地区,直接辖制大明朝於北方游牧的北方门户,这个区域也属於是大明三驾马车系统常年稳定存在的地方,监军、巡抚、总兵,是任何时候不会破坏整个彼此制衡、肘的系统的。
像袁崇焕初登檯面上时,三驾马车只留他这一个督师在位,便是一种破坏,但在宣大,不可能出现这个问题。
皇帝当然可以再次驳回上呈奏报,但是宣大总督卢象升屡次三番的呈奏此事,显然是態度坚决,期望皇帝同意他的呈文。
皇帝坐在龙椅上,眉头皱著,一时间思绪不少,考虑眾多。
此间思考的便是换掉卢象升是否可取?
卢象升是武力过人、忠诚可用的文官,这一点朱由检从未有过怀疑过。
只是长期这样下去“孙先生的病如何了?”
皇帝突然想起来,好些时候没见到孙承宗了,如果孙承宗在,压制一下卢象升,那肯定是没有问题。
论威望,除了韩,毫无疑问文官集团的主战派孙承宗是魁首人物。
伺候他身边的王承恩留著心,隨时为皇帝效劳,听到皇帝问题,立刻回顾过来,稟告道:“稟皇爷,御医说孙阁老的病仍未痊癒,且需待家中静养。”
皇帝点头,又挑眉,招手唤来一个小太监,示意道:“既如此,便去把这份奏疏送去韩先生那,嘱咐他將此事解决了,寻个由头,不能答应。”
“奴婢这就去办。”
喉!
朱由检解决完琐事,揉了揉额头。
处理边镇事务,一切都需要仔细斟酌思量,绝不是轻易能下的决定。
现在北方的形势依旧严峻,要想在这样的形势下稳妥前进,还得考虑诸多因素。
像此时此刻,大明朝的北方数个行省依旧是大旱,庄稼颗粒无收,种下去的麦苗基本上都是这种情况。
水资源枯竭,这段时间北方也开始变得高温,在陕甘地区有一定规模的蝗灾,这样的情况下,使得大明朝去对付游牧更加缺乏动力。
无论是卢象升提的搜套行动,还是关闭互市,此刻都不可取。
关闭互市,蒙古人自然感觉到饿肚子的困境,便会想方设法的从北方南下,百万兵卒守的长城防线压力可想而知。
这就是不能关闭互市,得给蒙古人一点盼头的原因。
几百万蒙古人南下,哪怕战斗力差,而且有长城防线挡住了,大明的损失也不会是小数字,而林丹汗更可能利用这一点,获得宣称,並去掌握更多部落扩大实力。
而不能搜套,则是更多方面的考量。
河套地区虽然水草丰,可以养大量马群,並且可以作为耕地使用,有十几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资源,蒙古和明朝都很馋这块土地。
但是朱由检要考虑到这块土地的地理位置,是在长城以外的,並不在长城防线內,自已在没有削弱蒙古游牧的情况下,將手伸向河套,哪怕吃掉了,自己也无法长期维持控制。
没有长城,这尷尬的地缘优势,就会被蒙古人利用,变为成化年到嘉靖年的明蒙趋势。
打过去人跑,敌来我守不住。
和锦州一样,河套也会成为让大明不断流血牺牲的伤心地,嘉靖那么鸡贼的人,乾脆下令不復河套的决定,也是这么考虑的。
维持河套的统治,成本过於高昂,需要驻扎的军队数量过多,要的银子,朱由检估计少不了五六百万,这还是维持的军费,一旦蒙古南下,宣大地区参与进去作战,这没有一两千万两银子的年支出,是挡不下来的。
朱由检是真的在认真考虑,是不是要把卢象升调到其他位置去,暂时换个稳当的官员去就任宣大总督。
人选的话没那么难挑,保守派就是陈新甲和杨嗣昌,这两位在歷史上,都是以守代攻的主张人选,一个是整肃军纪,一个是整修城防,都是可用的人才。
寧可先整顿军纪,休憩兵事,修整城防,也不能开打,也要维持互市。
这是朱由检目前该做的事,他的精力分散太多,还是得將目光看向洪承畴和陈奇瑜二人,卢象升,等他决定进军蒙古时,再重新启用更合適。
政治就是这样,用人的时机,是很考究一个统治者能力的事。
做出判断,决策者就得为这件事去筹谋对错,並承担代价和压力。
他命人起笔,让卢象升去北直隶,巡视北直隶军备,而启用陈新甲,就任宣大总督一职,將諭令递到兵部,就是朱由检的最终决策。
朝廷各路大臣对此並无太多异议,卢象升为官清廉,並不掺与朝臣们的政治派系斗爭,皇帝让有一定后台的陈新甲去就任此职,没人会觉得不妥。
何况陈新甲和目前的宦官集团,有一定联络,比方说曹化淳之类的,关係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