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男友书库

手机版

男友书库 > 奇幻玄幻 > 明末:崇禎二年重建大明 > 第一百七十九章 筹粮賑灾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一百七十九章 筹粮賑灾

    第180章 筹粮賑灾
    与准噶尔人暂时的避战,不代表大明怕了,而是吴三桂本身骑兵较少,更多的是明辽军的步卒。
    朱由检想了想,重新再给他拨六千匹马,让他主要靠步兵守住屯堡就行,再多训练三四千骑兵出来,来进行左右支援屯堡。
    明朝现在的北方屯堡筑造的还是非常坚固的,像漠西的准噶尔骑兵,很难打得动这种水泥混凝土屯堡。
    哪怕里头可能只有五十个乃至十几个明军。
    明朝的精锐骑兵想要打败瓦刺,至少要把满桂、赵率教、二曹等兵马都调过去,但这是几年后的事。
    朱由检的看法视角,他是觉得一个吴三桂应付这种局面足矣。
    仅仅是负责驱离、坐镇,恐怕这种能力,没人比在辽东守国的吴三桂更强了。
    松锦之战,明军大败,数万精锐尽丧,连曹变蛟这样的猛人都死绝了,最能熬的祖家也投降了满清。
    只有吴三桂带了一路精兵撤回,关键里头还有剩下的三千关寧铁骑。
    並且不仅仅是收拢了周围残余的明朝精锐,在寧远又打了一场寧远大捷,以火炮重创满清骑兵的正面衝击,打杀掉的满清八旗前锋骑兵难以计数。
    论控制战局,隨机应变,吴三桂是足够一人应付在西伯利亚南部对抗准噶尔人的,何况贺虎臣隨时可以支援,贺虎臣手中也有一万人的蒙古骑兵,都是林丹汗的老卒。
    明廷迁民,不断有汉民迁到蒙古和更北部的西伯利亚,西伯利亚屯堡群的存在,主要目的就是让汉民的存在,能够维护养活当地的官兵。
    如果可以,朝廷甚至会在北方设立州府衙门,至少在漠南的河套,崇禎帝是已经设立了三块州府了。
    应对人吃人,哪怕是皇帝看到这样的言官奏疏,也只感觉脊背发凉,谁能想得到,文官捞起油锅,里头竟然浮起来一枚娃娃的袖珍骨头,仿佛在看聊斋小说似的。
    说聊斋都显得苍白了,这分明是真真正正的野史恐怖小说啊。
    脸皮查拉著,眼皮被人用刀子扯开,在看有没有熟透,等官差到了拦下饥民,已经烧白熟透了。
    一个好好的人吶。
    这不是歷史吧,是恐怖片吗?
    陕西的饥民奏疏,皇帝实在是看不下去了,这已经是已经尽力的境地,朝廷每一处衙门都缺人,但紧著户部来安排人手置办粮食。
    从山西到河南,一路粥铺,其实比起兵部安排些官兵,要难得多。
    皇帝亲自找上了皇商,商议如何给户部找粮食,为此皇商是绕不过去的,商人们掌握如此多的资源,还有大量土地,问他们要粮食就不能完全按规矩,以市价买粮。
    否则皇帝也担不起这个银子的想法,太贵,他捨不得,死了百姓,皇帝捨不得,太多的银子,他同样不愿意。
    钱跃升一向机智,他倒是给皇帝想了个办法,南洋的粮食拉来了还是不够,除了商人这买办一部分,其实大明还有一个地方可以榨取粮食。
    那就是莫臥儿,莫臥儿人有的是粮食,他们的土地肥沃,一年三季的粮食土地多的很,而且那里的土邦蛮民种地的本事也不错,沙贾汗他们一定有粮食。
    商人消息灵通,更別说钱跃升可是唯一被封侯爷的皇商,他的权柄和財富,足够他凭此了解到大量信息。
    比方说莫臥儿人和荷兰人的武器贸易,钱跃升就提议,大明朝完全可以以此为藉口,
    向莫臥儿施压,要求沙贾汗停止继续购买西洋武器,並且要求做出赔偿。
    要么交出武器,要么交出粮食,要么赔钱。
    赔什么钱?当然是赔偿大明朝的信任了!
    大明信任你,和你签订和约,咱们和和气气的过日子种地,都是农耕民族,本就不该恶了关係。
    你这样大规模向西夷买武器,难道不是想入侵我大明吗?
    应该赔钱,或者赔粮食。
    虽然说此话朱由检听起来怪怪的,但他看著钱跃升那自信的模样,又觉得似乎真的可行。
    这也等於是说將莫臥儿当宋朝,自己当契丹了,陈兵十万,逼莫臥儿交出贡绢吗?
    原来逼著別人交出財富,无耻一点,理由真可以隨便挑?
    就此事朱由检还是很慎重,並未轻易就认同了钱跃升的看法,现在民生太糟糕,不能打仗,也没有军粮可以用来打仗。
    明朝现在看似全盛,在西北都有大动作,已经征服到了叶尔羌西域。
    等於是和莫臥儿在西侧也接壤了,一旦开打,给莫臥儿的压力一定会很大。
    这是必然的,战线拖成一段,在西孟地区莫臥儿有那么多水系可以挡住明军兵锋,依旧是被打的丟盔弃甲,那两路开战,想必是让沙贾汗脑子都急爆炸。
    但打不了,明朝缺粮,所以要遏制兵势,要自己遏制自己开战的欲望,必须要慎重的考虑,是不是要逼著莫臥儿交出明朝想要的粮食。
    以免逼得沙贾汗狗急跳墙,和大明的打起来,死活不拿钱粮出来,装的和铁血强明一样,寧可吊死在“德里的煤山”,绝不纳贡,这就不好了。
    钱跃升的口才当然不错,由他去谈,朱由检还是很放心的,但必须要说清楚,给皇帝掌捏好分寸,朝廷现在不想打仗。
    要安民,不是搞出大战来的时候,
    在莫臥儿身上扒粮食,倒不如让皇商们想想法子更快。
    皇帝找商会谈生意很多了,但这次要求的是,价格別给朕浮涨,朕清楚灾荒前的粮价,你们要是在朕身上多算钱,那就让锦衣卫上门,拉到詔狱好好盘问,看看有没有税漏。
    皇帝嫉恶如仇,尤其是恶自己財富的,毫无疑问是大恶商,当然皇商已经经歷好几轮的筛选了,眼下的几十个皇商,是配得上“皇商”二字的。
    有特权就得为皇爷办事,皇帝现在需要的就是粮食,这些商人也都得在商会里头好好商量商量怎么筹粮。
    澳洲现在的粮食都是在皇商手中,用作给澳洲疏通工人和佃户自己吃,其实佃户种的土地是有多余粮食的,而且粮食量还不少。
    按皇帝的意思,皇商至少也得给朝廷拿出两百万石粮食,这是几十家皇商的粮,等量分配,皇帝等著要买。
    有陕西皇商向皇帝就举报,晋商有粮,而且是贱价搜颳了民间前些年攒下的陈粮,数量很惊人。
    晋商有粮食,举报者还向皇帝举出了例子,比方说朱由检熟悉的几个名字。
    比方说山西范家,范永斗本身现在也是皇商,他在后世被评为明末汉奸,朱由检对此还是比较关注的,也通过几次手段从八大商人身上扒下钱財。
    歷史上,明朝自己也没对这方面监管,而且歷史的崇禎帝自己的一些个国策,定的就让人不知道说什么好,哪怕没有普商,大明也是必然存续不了的。
    明之所以亡,原因是系统性的,一环扣著一环,也就是积重难返哪有朝代人口越来越多,税收越来越少的?
    这样的朝代不活该完蛋吗?
    结虽然不在崇禎帝,在洪武那找,但这结果歷朝大明皇帝都不曾改动。
    就万历时间冒出个张居正,试图增加朝廷税收,以税款改成银两来纳税,直接把大明的根给刨了。
    本来朝廷是徵收本色粮食为主,嘉靖时期开始期待除了本色之外,多拥有一些折色的白银。
    万历开始,张居正开始的做法,一是丈量田亩,这一点在万历年间算是好的政策事实,但到天启五年之后,算出的田亩很可能有其他影响,这一点暂且不论,另外一项很大的改动,张居正就是对於税收的实物,从粮食本色,改为折色白银了,大量本色部分都被改为了折色。
    银价本来就在跌,粮价可是一年比一年高,还以为自己干的事是利国利民的好事,这利民利的是什么民?
    晋商的手段,就是依靠手中的钱庄,用超高利息的手段,从民间获得大量的粮食,然后宰。
    朱由检的態度就是,给朕把陈粮拉出来,朝廷买粮要救的是山陕百姓,给朕涨价你试试。
    几个晋商在南京的代事也是面色不好看,当看皇帝的面只能连连称是,一一应下,毕竟是不敢进詔狱。
    詔狱的阎王们手中那些折磨人的手段,若是在他们身上置办起来,出来的都不是人样了,少掉几个零件,没个指甲算什么,指头都可能没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