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四章 通胀银的物价影响
第125章 通胀银的物价影响英国人进入寧波府后,感觉到很惊讶,这个城市人口很多,显得有些过於拥挤了。
码头上到处都是从事渔业的百姓,这些百姓看向英国人的目光倒是显得有些怪异,或多或少暴露他们对於西方人的好奇和不適。
英国的海员下船,刚刚走出码头不远,就被明朝官员带著官兵和翻译拦下来了,但因为带的翻译是葡萄牙人,葡萄牙的译官並不能为明朝官员翻译英语,只能匆匆退下,然后过了好一阵,才又有一个翻译赶来,为双方提供了沟通。
很明显的是,英国人並没有停靠在正常外贸海船需要停靠的海关內,所以明朝官员才会过来截停,要求英国人上交手中的火器,並要求將海船停靠到固定的海关港口內。
很好,一个乌龙。
好在明朝一方並未对此做出什么激烈举动,令威德尔算是鬆了口气。
寧波的港口人的確很多,有许多的搬运工人替商人装卸货物,也有许多的渔船,岸上更多的是卖渔货的老妇和船夫。
一切算得上並並有条,因为有巡逻差役盯著,摊位也是要交铜板或碎银才能铺的,而地方上因为有官兵,也没什么混混。
海关的税官可不允许有混混闹事,毕竟钱都是朝廷的,要是有混混,影响了自己的业绩,自己很可能被罢免,换其他税官来干。
大明已经是考成制了,而且皇帝对考成製做了调整,不再没有標准,现在都是一切向钱看,你办不好差事,那就给朝廷滚蛋,换有能力的上来干。
英国人一个个很好奇,东张西望的看著这个陌生的东方城市。
这里作为大明朝直控疆域,也是核心城市,与吉大港的萧条完全不同。
101看书????????????.??????全手打无错站
寧波府的人实在太多了,並且威德尔注意到,进入城內有许多的马车,並且数量並不算少,过一会儿就能见到一辆。
这里的街道,相对於他们英国的许多城镇而言,已经非常宽了,也说不上平坦,但依旧是老现象,还是人多,显得道路不够宽。
人太多了,英国人不敢离伙伴太远,因为寧波街巷的人流相当拥挤。
寧波府在崇禎十年的人口,已经达二百三十余万,而在府城內居住的总人口,达到六十几万。
有大量北方商人迁民的时候,挑中了寧波府,他们看中这里的港口条件,於是纷纷前来买宅院来居住,直接活跃了当地的各行各业。
这样活跃的经济,又使得大量北方百姓,也选择来此安居。
几个海港城市都是一样,自从朝廷放开了路引限制,百姓们自然而然的选择向沿海地区迁徙,这是个自然趋势。
因为北方闹灾,粮產不够吃,大多数人主动向南方迁移,而又因为经济的活跃程度,
其中迁徙的百姓又会选择沿海。
当然,寧波府不是迁徙人口最多的南方沿海州府,更多的还是广州和泉州,因为浙地毕竟是七山二水一分田,可以耕作的土地还是太少。
而这个时代,明朝绝大多数人口依旧还是耕农,如果土地紧张,没有田地可以耕种这限制还是太大了。
威德尔因为是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贸易商船舰队,所以只是將南洋户部、礼部的报告拿给寧波关税口岸核对一下,之后就能参与贸易。
这还没完,还有手续,因为他们手中的英伦银幣是不能直接进行贸易的。
英国舰队带的不是商品,而是银幣,因为他们是来开闢进货市场,希望获得茶叶和瓷器,並不清楚东方的明朝人,会更喜欢哪些货物,於是乾脆带了大量银幣。
因为英国人从荷兰人那得知,明朝人喜欢白银。
这些银幣需要先取出样品由明朝海关去称重,然后以明朝手法熔炼,隔两日时间,由海关的税官给予契书,上面会標定熔炼出的白银纯度,也就是告诉交易的卖家,这些银幣真实的价值。
威德尔了大概七天时间,利用这些手中银幣买到了一些茶叶,其中就有武夷山正山小种,英国人还是偏爱於红茶,他也用银幣购入一些。
但他没有料到的是,明朝的物价居然这么高。
他到手的数量,只有想像中能买到货物量的三成!
这么贵?
威德尔钱询问当地的隨同译官后,才了解到了,之所以他觉得物价贵,是因为明朝现在实行的一道法令,叫做通胀银!
摊位费是固定的,很便宜。
直接缴税也就不算特別多,大概就一成三或者再高一点。
真正让物价高的是因为通胀银。
缴税时,用白银结算的话,轮到最终纳税时,竟然要加征三成的通胀银?
这三成的加征当然就太高了。
那些商人是因为威德尔用银幣结算的缘故,所以提高了商品价格。
威德尔这才明白过来,之前明朝官员抽检的钱幣样品去熔炼,然后契书上填了几笔是这么个意思。
他很怀疑商人被收取这么高的税,还能不能赚到利润,而要是让他知道,大明现在的金银比的匯率达到一比十九,定然会更吃惊。
毕竟欧洲银行家有个常识,货幣的金银比值是一比十七,大明这的黄金现在价值提的太高了。
欧洲那些懂金融的银行家们要是知道,明朝的金银价格比,必然会给出一个肯定的答案,这个国家现在在做的政策,其实是在吸收黄金,返销白银。
所谓的明朝商人喜欢白银,已经改变。
即便货到手的量,不如威德尔自己的预期,但是收穫的东西確实是好东西。
十几件外销版本的官窑瓷器,还有上百匹蜀锦,另外还有一些漆器和工艺极佳的民间字画。
只不过令人失望的是,这些字画呢,到底是谁画的那就不好说了“
这些倒腾到欧洲,绝对价值不菲,光是那些茶叶,威德尔很肯定,一定会让英国国內那些贵族们哄抢。
英国贸易舰队停留寧波港不到一个月,补给完成后,威德尔尝试著询问那些明朝商人,能不能购买他们的船只。
威德尔是一直都对此非常关注,但可惜的是,这些商人通通拒绝了,全都表示,如果他没有官府的批文,商人卖船给他,在明朝是斩首的死罪。
这样的答覆,也就是乾脆的拒绝了。
海船渐渐离岸远去,他內心复杂,目光闪烁,最后只留下来一句话,结束自己的一切胡思乱想。
“我一定会再回来的—一定!”
崇禎十年,十一月初。
朱由检很鬱闷,他还想歇息来著,却收到了南洋陈奇瑜的奏疏,报告他已经和莫臥儿和谈成功了,莫臥儿答应割让北部的西孟地区给大明。
战爭结束了。
皇帝当时还以为是因为郑芝龙的压力,沙贾汗才被迫同意的。
之后没过多少天,他才收到了郑芝龙的奏疏报告。
攻打加尔各答的计划被中断了,郑芝龙都登陆成功,打杀了莫臥儿两百来人。
这才从当地的葡萄牙人那得悉,陈奇瑜已经代表大明和莫臥儿皇帝沙贾汗和谈成功了。
按照大明对条约的態度是一向承认,战斗只能终止,他只能吐出占领地盘,被迫离开加尔各答,令朱由检对此十分鬱闷。
你陈奇瑜,怎么早不和谈成功,晚不和谈成功,四年都没谈成,偏偏在朕了二十几万两银子,都把郑芝龙的福建水师舰队给你开到印度洋了,你告诉朕谈判成功,战爭已经结束了?
朕看你是觉得朕这银子多到没处了是吧?
可偏偏陈奇瑜是按照自己諭旨办事,自己之前催了好几回,这恰好就谈成了,也怪不得他。
鬱闷,朕那二十几万两白的银子,现在算是命中该的钱。
不过好在,大约杀了莫臥几这二百来人是不要赔偿沙贾汗的,反正郑芝龙是已经开始往福建溜了,奏疏中也没说给过赔偿什么的。
话虽如此,朱由检內心抱怨,但战爭结束也是好事,这样他也终於能把南洋的兵马撤回来一部分了,还有大量的补给线可以收回,让他算是鬆了口气。